董云鹤
摘 要 我国新型城镇化正面临从“人口转移型”向“结构转换型”升级的要求,使得农民职业教育的模式、方向、路径都必须随之转型。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要前瞻性的眼光,应当跳出“就教育谈教育”的固有思维,通过继续教育,将作为初级生产要素的农民劳动力成为具有高素质的高级人力资本。鉴于此,在培训经费投入、培训项目设计、培训方式选择等方面都必须与地方产业发展、平台搭建、精准扶贫等经济社会发展举措有机契合,进而构建全方位的可持续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77
Study on the Path of Farm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Urbanization
DONG Yunhe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 332005)
Abstract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is facing the requirement of upgrading from "population transfer type" to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ype", which makes the mode, direction and path of peasant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be transformed accordingly.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occupation education of farmer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o forward-looking vision, should jump out of the "natural thinking education" education, through continuing education, will serve as the primary factor of production of the high level of human capital of peasant labor force to become qualified. In view of this, in training funds,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training mode selection must have development, and local industry platform,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nitiatives such 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c integration, all-round sustainable farmer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在當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减的背景下,快速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我国人力资源扩充与储备的关键之举。在新的形势下,科学规划、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高质量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的重要举措,但现今的农民职业教育必须拓宽思维,全局谋划,至少三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有效服务于科技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培养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通农产品市场的新型农民;二是有效服务于在城镇化过程中,脱离农业生产一线,直接以市民身份在城市生活的农民,要培养他们在新的就业和生存技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方式;三是与此同时打造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夯实产业基础,以使继续教育后的农民大有用武之地。以此多管齐下构建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新需要,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对整个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全局的贡献度。
1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未来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将依然处于加速推进的时期。新型城镇化地实施,其中极其重要的关键点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核心,不断地将作为初级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教育培训为高素质的高级人力资本,在城乡更大范围内实现高级生产要素的集聚。
(1)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半市民化”现象较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成绩斐然,从1978年到2015年末,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近7.5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4.77%。但在我国长期的城镇化建设中,很多农业人口被动地实现了向非农业人口的身份转变,使得我国城镇人口绝对数量爆发式地增长。长期以来,这种简单的身份变更导致“农民半市民化”现象成为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目标实现的瓶颈。因此,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若不大力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将很难实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也很难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唯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大量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既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缩小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全面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民生问题。
(2)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是城乡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力。在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历程中,农村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就业,这批人广泛分布于国内各个区域和各个行业,为我国GDP增长、城市化、工业化推进做出了极大贡献。即使如此,农民工的职业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依然从事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民工潮”和“用工荒”显现屡见不鲜,结构性失业现象较为突出。归根结底,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长期以来农民工群体脱离农村以后,自身的职业技能更新未能与城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步,满足不了经济结构与企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处于企业运营成本考虑,企业往往是不愿意投入太多人力和物力将农民工先聘用,再培训上岗使用的。面对农民工职业培训市场的严重不足和无序,唯有大力呼吁政府和社会同步努力,以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为指引,加强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将这些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农村劳动力转化为符合我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这样既能有效满足城市产业结构更替,以及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诉求,同时有助于城市发展反哺于农村,促进城乡社会稳定和谐发展。endprint
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的农民工继续教育,尽管曾经为农民工技能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相比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日益加速的现实,农民职业教育已明显滞后,无法完全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本提出的新要求,日渐逐渐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短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为主导的培训投入相对有限。目前各地为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在大力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但现在的培训主要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通常要么各级基层政府亲自主导,联系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予以培训;要么是在政府相关激励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一些社会机构组织有意愿的农民参与培训。但政府主导培训的主要目的是短期内解决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所以培训往往与农民工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总之,大部分还处于“政府补贴买单机制”,在本身基层财政收入都较为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投入的不足直接成为制约培训项目取得实效的障碍。
(2)职业培训缺乏可持续性项目的支撑。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培训,不能依然致力于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梳理国内诸多地方的农民职业培训项目,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农机操作、果树苗木种植、牲畜养殖等,但这些培训应当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失去生存之本——土地,因此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没有土地这些要素资源的前提下如何获得新的生存、就业技能。因此,笔者以为,现在的很多培训在项目设计上未能将项目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的有效对接,与市场对技术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难帮助农民获得再就业的一技之长,久而久之就有流于表面形式之嫌了。
(3)培训的方式缺乏实践操作性。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中,政府也大多依托各级社会教育机构来进行,而实践中,这些教育机构的培训方式更多的是用传统的黑板教学甚至视频教学等方式,完全缺乏与实际岗位技能的对接和实践,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讲似乎有助于农民职业技能提升,但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其所期待的一技之长相差甚远。
(4)农民的观念落后,参与度不高。很多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受利益驱动的功利性很强。这类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短期内无法给他们产生所期待的经济效益,甚至有的培训还需要自己掏腰包支付一定的费用,就更加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而且,一些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因为土地征收获得了一笔不菲的土地补偿金,加之意志力不够坚定,学习的过程枯燥,业余空闲时间有限,学习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心理上已经产生了继续就业的倦怠和惰性。
3 新形势下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要早日实现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全方位的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转移农民的职业素质和再就业技能,同时有效服务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政府依然要在农民职业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尽管要不断缩小政府职能,但在未来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政府依然要居于主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具体事宜都由政府大包大揽。其间,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是从宏观上立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予以谋划布局,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引导、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其中,并在社会机构培训运营中起到沟通协调、监督作用,即起到中心控制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农民的職业教育,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本身,更重要的要能够通过财政投入牵头规划打造一些有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高端平台,最终让学习、提升后的农民有用武之地。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江西省财政2016年将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000万元专项支持全省智慧农业建设,重点用于123+N平台运行维护、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农产品电商体系、演示中心建设等。即:建设“1个云终端”——江西农业数据云; “2个中心”——江西农业指挥调度中心、江西12316资讯服务中心;“3个平台”——江西农业物联网平台、江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江西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N个系统”——涉及农业生产、项目管理、资金监管、综合执法、行政审批、市场信息、农技服务、政务办公等各个子系统。实施“智慧农场”工程,到2020年,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示范企业超过100家,“百县百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实现物联网应用,益农信息社等农村电商模式基本覆盖全省大部分行政村。这种模式是值得国内诸多地方学习和推广的。
(2)社会各界应当成为农民职业教育的有益补充。政府的作用再强大,其能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况且,其各种科学的规划都有待于其他社会各界力量的有力支撑。首当其冲的一股主要社会力量是职业技术院校、地方大专院校、企业自身以及其他社会机构都应当成为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就学校而言,应当与政府、企业一道,构建一个“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支农、惠农”农民职业培训模式,与当前各地正实施的“定向帮扶”、“精准扶贫”等工程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开展职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就企业来说,一定要摒弃过分考虑培训投入成本因素的短视思维模式,可以与高校建立起稳固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委托高校为企业设立企业员工订单式培养等。
不论哪方面的力量在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中,都要务求实效、优化方式,不能仅局限于集中式的授课培训,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平台在当前农民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开发专门针对农民特殊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利用QQ群、微信群等农民们十分熟知常用的媒介,有针对性的选择实用性强、吸引力大的知识进行宣传,引导农民朋友们在闲暇时期都能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各种有用的知识信息。总之,要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机构、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多样化培训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由培训转向培育,实行全过程跟踪培养,构建起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确保培训实效,真正让农民受益。
(3)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民间资本为补充的经费投入机制。要完成高质量的农民职业培训,除了科学的规划以外,充足的资金筹措渠道亦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国要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难点在农村,所以加速“三农问题”解决当前在我国依然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各级地方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生产补贴投入等都是主要手段。但是,为了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在财政收入本身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对农民职业教育每年进行明显的增量投资,应当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教育、农民的职业教育等教育工程。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农民职业教育中,政府应当在财政支出中加大专项财政预算资金予以支持。endprint
其次,对于用人企业来说,成本投入是企业盈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企业长期对新进员工培训都较为忽视。综观所有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都尤为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所以用人企业也必须将员工技能、职业能力培训视为与企业研发、产品市场开发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企业长远发展着眼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对新引进的农民转化过来的员工,切实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以及对企业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作为一个地方企业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工序所需要的工种都必须由懂得职业技能的工人来承担的,企业唯有注重长期培养稳定的熟练工队伍,才不会导致“用工荒”的被动局面。
(4)多渠道确保农民职业培训取得实效。要保证这项培训取得实效,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建立优越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如前所述,在农民职业培训中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必须要结合农民实际建立起优越的激励机制,进而激发农民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深入了解推行职业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去,学习并使用新的技能。同时,在培训中要极力优化培训的方式,要处理好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的关系,通过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培训方式吸引本身理论素质就不高的农民参与其中。最后,还应当将职业培训与农村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扶贫对象进行技能培训,助其能顺利重新就业。
其次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优化培训项目设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加速城市化、工业化推进进程,另一方面要以此为契机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反哺农村机制的构建。因此,在农民职业培训項目设计中,既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设计各种级别、各种内容的可选择项目。同时,更要在培训项目设计中,要立足各地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能有效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使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极力探索出创新农民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现代工业项目发展相结合、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
本论文系江西省教育“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昌九新区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的贡献度及实现研究》(课题编号:16YB14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特殊价值——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2-16.
[2] 蒲文彬.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转移就业与市民化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6):81-85.
[3] 陆俊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58-62.
[4] 王乐杰,沈蕾.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J].西北人口,2014(3):90-101.
[5] 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93-98.
[6] 石伟平,陆俊杰.城镇化市民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3-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