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莉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构,应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支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较高的创业能力,从而为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9-0056-0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且在2015年两会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给予特殊强调,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之一[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而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而且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进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发展必须以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助推经济发展,而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理应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有生力量。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力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呼声日益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中。另外,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就业能力,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毕业生就业目光仍然集中关注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岗位上,许多毕业生就业眼光过于狭窄,进而导致自身难以顺利就业。与此同時,由于大学生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公务员考试上,普遍不重视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高而难以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立足。因此,如何开发大学生内在潜能,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顺利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激发自身的内在潜能。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对师资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校行政机关,普遍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大多只能采取理论教学而难以有效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使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仍然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大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到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然而创新创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其可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创业实践过程中并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其在真正创业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风险。
(三)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
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普通欠缺,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学习课堂理论知识,墨守成规而不愿意多动脑多思考。另外,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毕业找份工作的传统观念上,认为自主创业对于自己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没有主动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的意识。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
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应以整体有序的原理作为统领,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和服务体系。首先,高校应该积极创新管理理念,建立学校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在学校展面应坚持落实“一把手”责任,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学校及院系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高校必须重视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日常宣传工作,营造出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去,鼓励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各类创新创业社团中。最后,应该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指导思想、厘清发展目标、制定激励措施,以真正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
(二)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是重中之中。首先,高校必须科学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还应该鼓励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其前往各种企业挂职锻炼亲身体验创业过程以及企业运作流程,从而丰富其创新创业经验,提高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其次,应尽快成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统筹安排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考核、师资建设以及学习培训,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教师。最后,高校应主动和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组建起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兼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创业指导和服务。校外兼职教师主要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并和理论知识教学进度保持一致,从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三)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念较为淡漠,并没有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发展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改变以“培养企业家”等错误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时更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授课形式以及教学方法[2]。其次,高校必须彻底摒除所谓的“精英教育理念”,以“无门槛”创新创业授课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必须积极整合“素质型”以及“职业型”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全面化和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不仅要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识能力,而且要提高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支撑
不断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层次实践平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手段。首先,高校应积极搭建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实践基地,营造出真实的创业环境,使实践平台集知识、能力、实践为一体。同时,高校还应邀请创新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回到学校,通过交流、培训和座谈会的方式,不断丰富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其次,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资源,积极和政府、企業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联动机制,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与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3]。最后,高校还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在加大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
(五)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第一,转变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创业实践涉及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等培养指标,同时还应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实现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第三,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应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高校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发展潮流,如果仍然停留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话,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为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栩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研究[J].学理论,2012,(7).
[2]王大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探究[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16,(4).
[3]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 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