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塞翁失马》

2017-09-05 22:25仇建育
新一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

仇建育

摘 要:《塞翁失马》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它语言精练,故事生动,富有哲理,影响着人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形成了国人在喜与悲面前的平和心态。稍有文墨的人都知道由此篇而产生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篇多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不妨再读一读,看看还能否再有收获。

关键词:《塞翁失马》;中学语文;文学常识

《塞翁失马》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它语言精练,故事生动,富有哲理,影响着人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形成了国人在喜与悲面前的平和心态。稍有文墨的人都知道由此篇而产生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篇多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不妨再读一读,看看还能否再有收获。

《塞翁失马》来自于西汉淮安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淮南子·人间训》其原文如下:

近赛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作为教师教这篇文章,我想能否采用以下步骤:1.导入新课。如果有类似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故事或事件作导入更好,如果没有,不妨就用这个故事导入,教师熟悉原文后,用自己精彩语言讲出这个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急于看到、读到原文。2.读,读是重点。教师范读,注意断句和语气,读出抑扬顿挫的文言文风格;学生读,可采用分组、集体、个人等形式,反复读,以至于成诵。3.串讲,重点是解释词语。课本和其他参考书上通解的词语就不赘述,有几个值得注意和容易忽略的词,此处再说一说。①“塞翁失马”是标题,可文中未提及“翁”,“翁”指谁?应该是“善术者”,应该是“父”,二者是同一人,就指的是“翁”。②“善术者”的“术”,应该就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数、术)中的“术”,原指占卜、星象等能力,可给学生解释为分析、判断能力,“善术者”就是有分析、判断能力的人。4.文学常识简介。这篇文章如此精彩,它来自哪里?是谁写的呢?顺理成章简介《淮南子》及作者。以上文章的表层问题解决完了,看深层次问题。5.启示和升华。①文章告诉我们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好事可以转化为坏事。失马(坏事)转化为得马(好事),其子折腿(坏事)转化为“父子相保”(好事)。老子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祸相生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②福祸转化是有条件的。文中的条件就是有“翁”这个“善术者”,他由于年事高,阅历丰富,且有“术”,所以他遇“祸”镇定自若,遇“福”心态平和,不同于俗人遇“祸”而“吊”,遇“福”而“贺”。如果没有“翁”的存在。“失马”全家慌乱一团,可能还会失牛;如果没有“翁”的存在,“得马”全家喜出望外,可能摔折腿的不止“其子”一人。因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③告诫学生:遇到坏事,要临危不惧,处乱不惊,方可化险为夷,否极泰来;同样遇到喜事,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否则会乐极生悲,悔之晚矣。6.扩展思维。①文章为什么不写成“塞子失马”?因为“子”太年轻,不能把握事态,可能横祸连生。②文章为什么不写成“渔翁失鱼”呢?因为“失鱼”乃区区小事,达不到“祸”的程度,反差对比太小,没有戏剧性,不能引人深思。当然还可以设计其他问题,让学生驰骋思绪,充分想像。

至此,作为教学,我想已经够了吧,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体现。但是,作为我们成年人从《塞翁失马》中能否得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呢?

物理学上讲过一个“摆”,当你把摆锤拉到一边放开手后,它就会以慢、快、慢的速度运动到另一边几乎同样的位置,停一下,再以同样的方式运动到另一边,如此反复,当势能耗尽时,就端端正正地停在了中间,“中”是最稳定状态。摆锤到了两边急于向下,目的就是追求“中”。

“中”字上下折叠,左右折叠都重合,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河南人常说“中”,就是因为事情达到了不偏你、也不偏我的“中”的状态,大家都觉得合适、满意。

《塞翁失马》中的“善术者”不希望家中“失马”,儿子“折髀”吧,他也不希望“得马”吧,因为他说“此何遽不能为祸乎?”事实儿子摔折了腿。他追求的是无灾无难,无福无祸的安宁生活。如果把“福”当作左,把“祸”当作右,他不希望左也不希望右,他希望不左不右,也就是“中”。

宋代理学家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儒学称为中庸,即遇事应遵循事物规律,不取极端。佛教之“中论”大意亦如此,其“八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岂非中庸之道?

春天,秋天,我们爱其清爽适宜,燥湿合度,就是因为3月21日的春分日、9月23日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属“中”的状态。我们说谁不高不低,不胖不瘦,不黑不白,非常可人,就是因为合乎“中”的尺度和审美要求。处高山不舒,处深海不适,居平原舒适,还是因为“中”之故。“中”就是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中”就是不膨胀私欲,不禁绝欲望;“中”就是不贪生失节,不轻生厌世;“中”就是升了官不专横跋扈,丢了官不低三下四;“中”就是发了财不为富不仁,受了穷不人穷志短;“中”就是不积极,不消极;“中”就是温和善良,心平气和,不苛求别人,不放纵自己;“中”就是和諧状态。

“中”是为人处事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偏左右、偏上下、偏前、偏后很容易,做到“中”却很难,需要岁月的磨砺,文化的熏陶,健康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把握和把持。真正能在一生各方面都达到“中”的状态和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很完美的人生了,此人就成为智慧贤达之人了。《塞翁失马》不愧为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微课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迈进中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真境地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