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坚信文化自信的三个源泉,在传承中发展、教育中提升、创新中传播、交流中弘扬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树立当代中国崭新的文化形象。
【关键词】 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自信,成为了当今最吸引大家关注的核心关键词之一。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文化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认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们党深刻意识到了文化至关重要,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取天下用武功,而治天下用文治。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之核,它深刻的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纵观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表征绝不仅仅体现为经济现象,也会体现在文化的纵深辐射,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发达,而且也体现在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盛世,往往会成就经济的盛世、政治的盛世。
2、中国的精神大厦尚未建成
八十年代时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推进西方国家削减自己的“传染性”学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非思想观念,30多年过去了,这种尴尬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文化依旧“繁而不荣”、“大而不强”。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的时候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如今,我们的精神的大厦还没有林立在中华大地,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文化的战略性地位。
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文化自信更为特殊的地位。须知,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不是做简单的加法、平面的扩展,而是层次的递进、维度的丰富。三个“更”字,凸显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我们说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就是因为文化一旦作用于人,便自会转换和升华为潜力无穷的精神、理念、情志和无与伦比的进取心与创造力。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就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深层制约着文明形态的发展和人们的未来命运,文化自信是深入到每个人内心而成为一切活动的“基因”。[2]
二、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文化自信面临的机遇
(1)全球化。有利于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拓展,这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学习和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近些年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道路、理論体系、制度、模式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核,其中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需要我们进行提炼和宣扬。
(2)市场化。促使文化发展领域进一步细化。社会的分工细化促使我们认识到并非所有的领域都要市场化。我们呼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分离,文化领域的市场化,主要指的是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文化事业是很难市场化也不能市场化的;有利于为文化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据悉,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万亿元,存在着3.662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3]市场化为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带来了机遇。
(3)网络化。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网络文化超越时空,浩如烟海,给了人们巨大的选择空间,网络的及时高效、匿名隐蔽和多元交互的特点,使得主流媒体可以听到来自各阶层、各群体的真实声音,网民随时随地的发布和获取信息,更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多样的形式和高效的手段;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主导文化借助和依靠被广泛使用的网络平台,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增强传播,就能够覆盖到全社会,增强主导文化的影响力。
2、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1)文化焦虑弥散。近两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生命优势被掩盖,甚至被曲解成了劣势。面对社会变革的日益加剧,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不少当代的青年丢失了文化自信,充满了文化焦虑,甚至产生了文化激进主义,言必称西方,奉西方说法为圭臬,对自己的宝藏却视而不见。
(2)文艺创作浮飘。在习近平亲自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文艺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4]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分析了“文化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现代中国的大转型并没能造就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山寨文化盛行。这种文化创新“山寨化”的情形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非常相似,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原始创造力。
(3)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历史虚无主义贻害无穷,当前网络上不时出现一些解构历史、恶意抹黑英雄和领袖人物、言论,并被一些人起哄追捧,形成歪风邪气。鲁迅先生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如今,很多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在不断测试社会的底线,对这些别有用心的人,我们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强有力的制约,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与之斗争。习总书记在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表明,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走向新辉煌的必由之路
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也是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中国是人类史上唯一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家,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其意义和影响力可与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美国的崛起相提并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中国的成就而自豪。
1、中国文化的核心——崇和尚中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国鲜有无端征伐他国、侵略他文明的记录,中华民族一直把和谐作为基本准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古老的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人向异域传播的是和平、友好和关爱,而不是杀戮和奴役。[5] 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声音,面对西方十六国对中国代表团发出的攻击言论,周恩来总理引用了《礼记·中庸》的话,“万物相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借此来传播中国人尊重他国,热爱和平的声音。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强调的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汉朝人解释:“庸者,用也”,把中的道理拿来用,就是中庸。中,是指最根本的原则,是中国很古老、很重要的智慧。朱熹说,平常的东西才能恒久,平淡无奇的东西才能长久,这是一个哲理。儒家尊师重道、父慈子孝这些道理是具有永恒性的。中华民族以长江、黄河流域为基础的中华民族政治实体,不断扩大,不断融合,虽然饱受了战争之苦,但是从来没有被异族长久的侵占和分裂过,非常难得。一种文明只有具备巨大的融合力和凝聚力,才能达到这样的结果。
崇和尚中,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性格的养成至今仍旧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为人处世讲分寸,不走极端,注重集体、民族、国家的利益,着力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人际和谐,都是这一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
2、文化自信的三个源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也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思想智库。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社会的思考和智慧。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一重要论断,是我党的领导人第一次指出中华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价值所在,体现了深邃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时空观察,为我们领悟中华文化提供了“金钥匙”。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有强大的文化基因,先人们的思想文化中体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今天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乃至治国理政都有现实和深远意义。我们应该引以自豪,倍加珍惜,始终秉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2)文化自信源自革命文化。20世纪前期,中国历史一直伴随着革命的风雨。革命文化,主要指革命斗争时期,党和人民创造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各种宝贵革命精神,比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宝贵财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动力,对于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坚定党的信念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当成为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一定要用好这个资源,使之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3)文化自信源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而形成的新文化,它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的新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和精髓,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根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能够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6]
3、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创造出新的文化辉煌
(1)传承中发展。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不是讲的太多,而是太需要被传承。《意见》指出,我们要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致以礼敬,并为之自豪,对我们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着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还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深度挖掘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自觉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
(2)教育中提升。核心是要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发挥好各种媒介引导舆论的作用,把握好主旋律,各路媒体要积极褒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要揭露阴暗面、批评假丑恶,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培养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致力营造褒优贬劣、奖先促后的社会氛围。
(3)創新中传播。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习近平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他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关于文艺创作的态度,他说“文艺家要有文化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只能仰洋人之鼻息,拾洋人之牙慧,没有办法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因为你是在模仿和简单地克隆别人的创作”;[7]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敢于、善于把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现出来。要完善文化战略设计,创造更加宽松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生长条件,精选优化传播内容,提高传播能力,挖掘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努力到全世界去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当代中国崭新的文化形象,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4)交流中弘扬。文化他信,是指其他国家、民族、政党、个人对于我们的文化抱有肯定的、尊崇的、坚信的态度。如今,我们有条件进行文化交流,应当更注重文化交流,这些年来,中国派往外国各类留学生空前的多,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一种经济交往,也是一种文化交往,除了经济价值外,在文化交流上同样具有重大价值。我们要切实实施走出去工程,构建科学高效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交流中汲取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成果。
【注 释】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 艾斐.文化自信何以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J].红旗文稿,2017(01).
[3] 文化消费 扩大内需新引擎[J].经济,2015(04).
[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5] 沈壮海.吸引力 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54.
[6] http://www.zgg.org.cn/xxzg/201607/t20160713_590963.html 紫光阁.
[7]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作者简介】
刘 洋(1985.1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单位:中共菏泽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讲师,研究方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