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谈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7-09-05 14:22乔秀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反思

乔秀艳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上,从“提问”到“问题”,从“导学”到“自主学”,依旧能够看到困惑的眼神、无序的热闹,学生就像是被牵着线的风筝,看似随着风向自由飞翔,却始终被牵制。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性使用教材,真正的回顾与反思将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发生;情境;教材;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18-02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不再主宰课堂,逐渐退出了那个曾经让他们滔滔不绝,甚至是手舞足蹈的舞台;学生不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他们渐渐地开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然而在这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中,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下面就以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镜头一】

教师A:

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请同学们看着课题,想想这什么是策略?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策略?

生:策略就是办法。我们以前学过“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B:

师(出示一个空矿泉水瓶):老師不小心把一个粉笔头放到了这个矿泉水瓶里,想把手伸进去拿出粉笔头,能做到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不行,因为老师的手太大了,伸不进去。可以把矿泉水瓶倒过来。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A在课前谈话时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时学过的从条件和问题入手这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从条件或者从问题入手列表整理做好了铺垫。同时,学生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用合理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B创设了平实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策略就是方法、办法,当一种策略行不通时要寻找另外的策略”,这个情境的创设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没有花架子,平实简洁。

两位教师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确策略的意义,并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创设和课堂教学相关的、富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情境能够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否则情境创设就成了花拳绣腿。

二、唤醒教材,创新教学

【镜头二】

教师A和教师B(设计的一样):

师(出示例题,让学生自由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请根据需要整理出条件。

师:哪种方法整理得比较清晰?

生4:我认为生3整理得比较清晰,因为问题里只有桃树和梨树。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要根据题目的问题剔除无关的信息,然后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

【评析】为什么在这里教师要提倡从问题入手剔除多余的条件,只选择有关的条件来整理?从条件入手整理,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来分析数量关系,这又未尝不可呢?总比一个问题列一个表格要简便得多。先看教材中呈现的两种整理条件的方法:一是从条件入手,二是从问题入手。教学参考书中也提到从题目的问题入手剔除多余的条件,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条件,便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思考和解决问题。可见教师的设计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诚然,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和基本线索,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如果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只关注例题和习题,而不关注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把教材复制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学生的学习会真正发生吗?

要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就要深刻领悟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借助教材让学生真正学习,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教学设想:

师(呈现例题):从题目当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选择合适的方法把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出来,并能让人看着一目了然,你有办法吗?先独立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师:根据整理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和杏树一共多少棵?杏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三种树一共有多少棵?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桃树比杏树少多少棵?梨树比杏树少多少棵?……

师: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为什么这样做?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运用相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了不同的问题,突破了例题中问题单一的局限性,学生更加认识到不管问题怎样变化,解决问题的本质是相同的,都要从条件或者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列表整理只是一个助手,实际上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在没有列表整理的情况下也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最大的信息空间,善于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自主活动空间,善于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才能实现有效学习,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回顾反思,深化领悟

【镜头三】

教师A:

师: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想一想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先做了什么?

生1:找到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师: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条件的?

生2:列表整理。

师:整理完条件以后我们又做了什么?

生3:分析数量关系。

师: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是从什么想起的?

生4: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师:分析完数量关系后我们又做了什么?

生5:列式解答。

师:最后我们为了检查是否正确又是怎么做的?

生6:检验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下列板书)

教师B:

师:请同学们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评析】执教的两位教师都注意到在课末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反思来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解题的思路来理解解决问题要经历的一般过程——“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解决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过程与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提出的“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与反思”四大解題过程是完全吻合的。教师的想法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回顾与反思”的环节上,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回顾”,是否真正进行了“反思”?教师唯恐学生不会说,就总是替学生说;教师唯恐学生不会想,总是替学生想;教师唯恐学生不会总结,总是替学生总结。长此以往,看似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了“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实质上学生还是跟着教师的问题按部就班地回答,缺少自己思维创新和整合问题的空间。

“回顾与反思”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后的亮点和特色之一。“回顾与反思”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概括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在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回顾与反思”的内容应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要高度提炼学习的内容,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设想在本节课“回顾与反思”的环节可以这样设计:请同学们回顾我们解题的过程,想一想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几个步骤,结合例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这样,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表达、去展示,学生说不完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学生说不正确,其他同学可以纠正;学生说的有争议,其他同学可以辩解;学生说得不好,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只有在不断的修正中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究、去总结,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学生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反思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由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