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蔚+王妍妍
摘 要 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江苏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江苏本科高校除南京大学等几所大学外,其余都应划分为应用型高校。在高校内涵发展中,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全国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逐渐呈现出争先进位的发展优势。制定和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和《江苏省校企合作促进法》等政策法规体系,创新教师评聘与管理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变化促进专业转型,构建“中专本硕博”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高校拨款与资助制度,是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划分标准;发展现状;领先优势;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1-0068-05
当前,江苏省经济正谋求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常态,迫切要求江苏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变革需求,按照“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培养大批适应新产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支撑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江苏省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按照国务院部署对高校实施科学定位、分类管理、错位发展的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1]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适应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合格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江苏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江苏省普通高校类型的划分
高校分类是高校定位的前提和基础,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国际普遍认同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认为,在七个层次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属于第五、六级教育。第六级是博士生教育,第五级教育分为5A 和5B两种类型。5B为2-3的实用型职业教育,但并不限于专科层次。5A教育时间在四年以上,可以分为5A1 和5A2。5A1按学科分设专业,是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的教育;5A2 教育按照大的技术领域(或行业、产业)分设专业,是适应高科技要求的专门教育。由此可见,5A1和5A2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研究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2]。研究型本科高校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研究生教育和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为主,博士学科布局合理,研究生培养能力和水平较高的本科高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科创新尖端人才、重大科研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面向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研究、服务地方社会、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存,教学和科研并重或各有侧重的本科高校[3]。根据上述标准,我国绝大部分本科高校都是5A2类型。潘懋元先生认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占九成以上,他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都应划分为应用型。潘先生的这个划分切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和潘先生的观点,我们认为江苏本科高校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两大类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几所高校符合或接近研究型大学标准,其余本科院校都应划为应用型(应用研究、应用技术)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各类高等教育是互相联系、错综复杂的,高等教育划分是相对的。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高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型高校并不排斥应用人才培养和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也不排除精英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可能。
二、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优势
(一)应用性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突出
近年来,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见表1。
“十二五”以来,江苏应用型高校获得科技经费501.3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占比达43%;共承担科研项目14.3万项,是“十一五”同期的2.1倍,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占比达46%;申请专利8.4万件、授权专利4.8万件。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校科技统计数据,江苏高校研发成果应用项目经费、科技服务项目经费、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以及科技著作出版等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一,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经费、学术论文发表以及国家级科技平台数等指标继续位居全国第二[4] 。
(二)学科建设中应用型学科占绝对优势
2010 年 9 月 25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工程和一期项目增列工作,共计立项优势学科122 个。在优势学科中,仅工学、医学和农学三个应用型学科就占总数的60%。其中,工学有 60 个学科立项,占49.2%;医学有14 个学科立项,占总数的11.5%;农学有10个学科立项,占总数的8.2%;人文社科类有 22 个学科立项,占总数的 18%;理科有16个学科立项,占总数的13.1%[5],见表2。
(三)应用型高校办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2016年,江苏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6086.2亿元,比上年增长7.8%[6]。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五以来,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由2010年的4800元提高到2015年的10800元。2014年,基础办学条件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运行等经费投入持续全国领先,见表3和表4[7],实验室面积和教学為主实验室面积分别为256.02 万平方米和200.99 万平方米,实验室建设经费为5.30 亿元,居全国之首,见表4。为了支持优势学科工程建设,江苏省财政从2010年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专项经费10亿元[8]。
三、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构建不同本科高校质量评价体系是实施分类管理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要按照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构建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发展实际贡献为基准的评价体系,把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的根本标准。这是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型转型,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是尽快制定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应用型高校是普通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的评估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专业群)认证标准等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其次,评估体系既要遵循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规律,又要凸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关注特色、科学发展的理念。在确定指标内容时,既要考虑应用型本科高校都能达到的共同指标,又要关注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发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能够给予这些高校发展个性、特色与优势方面留下足够的空间。第三,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索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二)制定《江苏省校企合作促进法》等法律保障体系
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是依靠政府推动,制定法律法规,促进行业企业依法与高校形成互相履行人才培养权利与义务的共同体。德国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法》《培训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工会、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使命和任务,具体规定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权利和义务[9]。美国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十分完善,其《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确立了校企合作的核心地位,《职业培训合作法》扩大了校企合作的范围,《高等教育法》独立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职业教育法》确立了校企合作专项拨款制度,《职业教育修正案》不但扩大了职业指导、职业训练、添置和维修教育设备等拨款范围,而且提高了拨款额度,三次修订的《帕金斯法案》最终促使校企合作形成教育拨款制度化。虽然我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法》,但对产学合作一直缺乏配套的法律支撑体系。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领先发展,推进校企合作有序进行,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构建由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和协商机制。江苏省政府要成立全省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本科高校、行业企业组织、职业院校组成),赋予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协调行动、监督评价等职责,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各相关方关系,保证决策过程中校企合作各方能就各自的利益和意见进行充分协商;成立由行会主管领导和部门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负责行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协商会议,着力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的落实、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匹配、校企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问题。第二,制定《江苏省校企合作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产学合作法律保障涉及教育法、学校法、经济法、劳动法、税法等。只有上述法律都对涉及校企合作的内容加以支持、保障,使之条款具体化,才能促使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及相关机构的责权利依法依规有序进行。鉴于国家《职业教育法》存在权责模糊等缺陷,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等部门需要协同制定或完善《江苏省校企合作促进法》《职业教育企业资格条例》《江苏省职业培训法》《江苏省劳动安全保护法》《江苏省工伤保险条例》等,明确政府部门、高校、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相互关系、合作内涵、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以及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第三,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江苏省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要成立一个由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的法律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机构,制定校企合作评估体系,定期评估诊断校企合作运行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奖励那些产教融合深入、合作水平较高的单位。对那些没有按照规定要求、没有履行合作职责或敷衍塞责的企业,要落实罚则,取消政策优惠措施和与合作资格。
(三)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评聘管理制度
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按照教师分类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彻底改变过去以学术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去衡量应用型高校教师的不合理做法,改变过去职称评审条件过于强调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等级的学术评价制度,根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审规范和聘任制度。具体措施有以下四点:一是根据岗位职责和任务要求分别设定教学为主岗、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等专业教师任职资格条件,为上述不同岗位的专业教师设置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要求。二是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职称的教师设定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对于专业教师要强调双师素质,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聘任制度,突出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行业企业经历,明确应用能力和实践经历的实质性评价标准[10]。三是破除人员性质与单位性质等体制障碍,建立促进教师双岗流动的教师聘用制度。出台高校到企业,企业到高校的双岗流通政策,打通教师流通的渠道,实现人员职称转评互认,促进更多优秀的企业员工到高校从事教学,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四是教师评聘主体实现多元化。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的多渠道引入和跨界培养的实施,政府部门在高校教师评聘过程中,要合理吸收来自行业企业或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参与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工作,以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多元标准来科学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四)建立“中专本硕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应建立包括中职教育、高职专科(副学士)、技术应用本科(专业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纵向贯通”和“横向交融”的独立完整体系。为了适应江苏经济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向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12年,江苏省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确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程学院的电气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2个专业、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的数控技术应用和物联网技术應用2个专业联合培养四年制高端技能型人才。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加大改革力度,制定了转段考核方案,扩大了试点范围,南京邮电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34所一本类高校参与了试点。目前,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已经进行了四年,应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转段升学考试考核制度,从政策层面,打通从中职到专业博士的职业教育发展通道。
(五)分類拨款、绩效拨款与专项拨款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教学硬件设施,需要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以及足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促进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江苏省政府应按照高校分类发展要求,改革现行高校的财政拨款方式,一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培养成本研究制定不同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类拨款机制,科学核定其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二是设立绩效奖励资金,根据高校外部质量评估和高校内部质量评估结果,优先扶持适应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基础条件较好、教师队伍水平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支持和奖励办学特色突出、课程建设成果优异、实训基地建设先进、技术与咨询服务贡献较大的应用型高校。三是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院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资助学生在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资助或奖励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攻关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补偿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工作所发生的物耗能耗,奖励校企合作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和个人。
参 考 文 献
[1]杨晨光.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N].中国教育报,2011-08- 31( 1).
[2]徐理勤.现状与发展——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3]陆岳新,孙俊华,洪港.基于高校特色发展的江苏高校分类体系研究[J].阅江学刊,2015(2):81-86.
[4]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江苏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6-04-12].http://www.ec.js.edu.cn/col/col14161/index.html.
[5]梁丽菁.江苏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及优化问题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5):36-39.
[6]沈健.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4(4):6-9.
[7]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新华日报,2016-03-31(3)
[8]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经济结构呈现“三二一”新格局[EB/0L].[2016-02-02]http://www.jssb.gov.cn/tjxxgk/tjfx/tjxx/201602/t20160202_276938.html.
[9]江苏省教育厅.贯彻落实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EB/OL].[2016-11-25]http://www.ec.js.edu.cn/art/2016/11/25/art_14542_201349.html.
[10]宁志成.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EB/OL].[2015-12-10].http://www.jsenews.com/news/tt/201512/t2563794.shtml.
[11]王建华.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立项项目统计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4):52-58.
[12]彭怀祖.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成效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8-103.
[13]沈健.持续提升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水平[J].江苏高教,2016(1):5-7.
[14]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8-23.
[15]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29):4-8.
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Leading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Wang Zhiwei, Wang Yanyan
Abstract The leading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iangsu, and is objectiv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Besides several universities such as Nanjing University, the rest of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gradually show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well a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the leading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Jiangsu made the following strategic choices: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the "Jiangsu Provincial Promotion Law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as well as other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novating teache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promoting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economy and society, construct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integrated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doctoral education" and reforming according the grants and funding system.
Key words Jiangsu;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division standard; development situation; leading advantage; policy suggestions
Author Wang Zhiwei, professor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6); Wang Yanyan, assistant lecturer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