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亮
摘要: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一场汹涌而深刻的新媒体升级浪潮正在席卷传统出版业,培养一批熟悉数字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刻不容缓,编辑出版高等教育正迎来新的挑战。本文针对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模式现存的诸多缺陷,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变革的四点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编辑出版学 高等教育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出版业的变革势在必行,由数字技术为主体构建的多媒体融合平台已是出版业发展的主旋律。媒介环境的风云变幻,也对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出版业的重要服务系统之一,担负着为出版业培养人才、输送新鲜血液的重大使命。因此,高校应积极适应新媒体形势,紧跟产业发展前沿,为培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断探索新的道路。
一、新媒体环境呼唤复合型人才
新媒体具有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速度即时化、传播受众个性化等特征,新媒体环境对编辑出版从业者的思维方式、能力要求、知识储备、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大受欢迎,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出版专业知识,能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热点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分析、整合,使之成为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还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与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树立了全媒体经营意识,能深入挖掘内容资源的延伸价值,熟练运用网络、通信等多种现代数字技术,根据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将内容转化为适应新媒体传播的音频、视频和电子出版物等交互式产品,并充分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作为人才教育的核心环节,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责无旁贷。
二、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33年以来,至今为止,共有近77所高校设立了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其中,有87%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设在文学或新闻传播学院。近两年,为了适应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天津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和湘潭大学先后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但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仍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师资结构不合理、学科建制不完善、培养体系不科学等多重问题,编辑出版高等教育与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的需求不能有效衔接,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亟待在变革中新生。
三、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变革的思路
1.“1+1>2”跨专业多元发展
目前,在选拔人才时,出版单位最看重的不是应聘者是否具备编辑出版知识,而是其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近五年来招聘的近百名毕业生中,仅有2人学的是编辑出版专业,大多是中文、英语、历史等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对编辑出版专业给予明确要求。
为适应融合趋势下对专业出版人才的需求,有条件的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应为学生创造必要条件,打破专业界限,调整课程结构,有效整合其他相关院系的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体系。在保证学生编辑出版学科基础课的开展前提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职业规划,跨专业选修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如英语、法律、经济、计算机等,形成“1+1>2”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的多维要求。如华南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就采取了跨学院联合办学,不断加大对学生互联网运用能力的培养。
2.“走出去,请进来”优化师资力量
培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有些教师是中文、历史学、档案学等专业出身,部分教师空有高学历和理论知识,具有编辑出版实务经验的不足27%。应对这一局面,高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外引与内培并举,积极优化师资力量。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校及出版机构考察访问,参与出版学术研修班,学习优秀的出版人才培育经验,到出版社、报社等各类媒体单位中参与出版工作实践,通过进修、产学研交流的方式,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培养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立足本校专业特色,聘请学术界专家或业界精英担任客座教授,开展讲座培训、组织研讨会等,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专业指导。如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聘请邬书林、郝鸣鉴、雷群明等资深专家为兼职教授,不定期开办讲座,为学生吸收行业发展前沿讯息提供良好的平台。
3.“互聯网+课堂”共享教育资源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促使知识的传播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互联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常态。作为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推进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建立便利、高质的数字资源库,将教学中积累的习题和难点、国内外的优质课堂资源和优秀出版机构等媒体生产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整合为音频、视频等交互式课程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程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广泛共享。高校还可在网上开设编辑出版学交流平台,上传学生作业、实践项目等,线上邀请出版机构的从业人士对其进行点评,提供专业而实用的建议。此外,高校可以参考美国高校的经验,如哥伦比亚大学拥有一整套线上教育设施,同时还与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校和一些出版商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共享。
4.“学”与“做”两者兼顾
新媒体时代要求编辑出版从业者熟练掌握数字化出版技术,熟悉市场运作和经营管理。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应紧跟产业变革的趋势,增加数字出版相关课程的比重,构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立体完整、科学高效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在编辑出版专业的核心课程中,除了出版学基础、校对学、版权保护等必修课程之外,还应按年级逐步增设排版设计、非线性编辑、网页制作、出版业电子商务、数字营销等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新型课程,切实培养学生跨媒介策划和运营的能力。
此外,编辑出版专业本身的应用属性决定了对人才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高要求。高校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视出版理论与实务的学习为有机统一体,两者兼顾,共同提高。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校应以上机操作和项目验收为考核标准,检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授课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师可采用专题讨论式、案例分析式、项目研究式的开放式教学法。此外,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园资源,搭建校园媒体、数字实验室等校园实践平台,开展书刊策划、排版设计、市场调研等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出版实践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出版社、报社、数字出版公司或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实地参观、访问、调研的机会;高校应积极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编校、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通过假期实习、项目参与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学习重点和方向,为成长为复合型的人才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在这一方面,北京印刷学院与北大方正集团合作共建的出版人才教育实践基地的例子堪称典范,方正集团将接收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传媒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参与科研、实训等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指派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并优先推荐或吸收学生就业,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出版业作为文化知识传播的主体,将会迎来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产业升级期的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养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出版业界和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面对这一重点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创新观念,顺势而为,积极转变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紧跟产业变革趋势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为出版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肖超.我国编辑出版类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J].今传媒(学术版),2016,(4).
[2]梁宝毓.试谈地方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建设[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3]易娜,李海霞,吴庚生.美国一流大学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4]陈丹,张聪,仲诚.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出版,2014,(2).
(作者單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小星星》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