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透玲珑 素颜清泓
—— 贵州省博物馆藏明代青花瓷赏析

2017-09-03 09:36文/唐
藏天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青料外壁青花瓷

文/唐 艳

莹透玲珑 素颜清泓
—— 贵州省博物馆藏明代青花瓷赏析

文/唐 艳

◎明宣德青花番菊石榴团花碗

青花瓷小常识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瓷器品种,有着青翠欲滴,幽静可爱,静怡素雅之美。其特点是: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瓷画不易磨损,不受腐蚀,历久弥新;原料供应充沛,制作简便、价廉、实用、美观;蓝白搭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妙笔丹青具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韵味,青花瓷以其古代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举世闻名。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是以天然钴料为呈色剂,在成型的瓷器胎体上直接描绘图案,施上透明釉,经1300°C上下的高温在还原气氛中焙烧,使色料充分渗透于胚釉之中,形成莹润光洁、蓝白相间的纹饰。可以说青花瓷是集绘画、书法、美学、传统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身,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花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其历史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唐代是青花瓷的滥觞期,考古发掘已多次发现证实。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未经扰乱的唐代文化层出土青花瓷片,1998年印尼黑石号沉船出水三件唐青花,近年来在河南巩义市唐代窑址发现的实物标本,成为人们探索唐青花的基础。

随着其生产窑口在北宋初年的衰落和钴料缺乏等原因,唐至宋代,青花瓷并没有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其生产中心是江西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至此青花瓷就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

明代在继承元代生产工艺的同时,青花瓷向多样化大为发展。以其分期来划分,可分为明初洪武;早期永乐、宣德;早中期正统、景泰、天顺;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天启、崇祯六期,各时期独具风格、纷繁多彩。明代景德镇汇集了许多优秀匠师,他们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并加以发展和提高,不断创造出新的优质产品。加之官窑(御器厂)的设置,更是不惜工本,质量精益求精,从而促使景德镇的制瓷业向高、精发展。而青花瓷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明朝瓷业中超群绝伦。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堪称中国瓷器之一绝。

代表藏品鉴赏

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清及民国青花瓷器近200件。以明代来说,不是每个时期都有实物,不能一一呈现整个明代青花瓷的面貌。但本文从中遴选出早、中、晚期的几件代表藏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明代这几个时期青花瓷的风貌。

永乐、宣德两朝是青花瓷的一个高峰,被誉为明代青花瓷烧制的黄金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宣德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明代瓷器的鼎盛时期,无论品种、质量和数量,都是可观的。《陶说》叙述宣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渤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窑为最。” “苏麻离青”——苏泥渤青、苏泥麻青之类。其名称来源,一说是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另一种说法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永、宣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大大发展了与中、西亚的贸易联系,一定程度的刺激了制瓷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同时带回了“苏麻离青”的钴土矿。此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因含铁量高,有“铁锈疤痕”,或称“锡光”。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呈现宝石蓝的色泽,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至今,留存于世的宣德青花瓷珍品尤为宝贵,享有很高的声誉。

贵州省博物馆所藏明宣德青花番菊石榴团花碗,高10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7.9厘米,深腹,口微敞,腹内收,圈足。胎质致密、白细。白地青花,碗内底心绘缠枝莲花一朵,弦纹两圈,内壁绘折枝菊花、牡丹、莲花六朵折枝花纹样。口沿内外绘青花弦纹两圈,外壁绘番菊、石榴、牡丹、荔枝等团花纹样6簇。外壁近底处绘12朵莲瓣纹样。圈足上绘两道弦纹,圈足积釉处呈淡湖绿色,底足内青花双圈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

◎明天顺青花香草龙纹盘

这件青花瓷器胎质白细,地釉白中泛青,有桔皮纹。青花色泽凝重、深沉,略有晕散,有铁锈斑。在青料的选用上是以进口料“苏麻离青”用之。造型优美,构思精巧。胎体上薄下厚,持于手中,上轻下重,极为稳妥。纹饰系用小笔点画而成,有明显深淡不一的笔触痕迹,画工精湛,构图疏朗。款识笔法遒劲有力,浑厚朴拙。实为明宣德官窑中的佳品。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历时近三十年,此时期战争频繁,饥荒不断,朝野动荡,经济衰败等因素影响,瓷器生产处于废弛与懈怠状态。数量较少,且未发现署官窑年款的器物,致使三朝瓷器面貌扑朔迷离,故过去陶瓷界称此三朝为中国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但从文献记载来看,“正统三年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天顺元年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可见,此三朝无论官、民窑都有烧造,但数量的确及其有限。前期继承宣德风格,后期开成化先河,是承上启下的时期。

◎明嘉靖青花牡丹三狮纹碗

贵州省博物馆所藏的明天顺青花香草龙纹盘作为这个时期的文物尤为珍贵。此盘高4厘米、口径26.3厘米,足径15.7厘米。敞口、折沿、浅沙圈足、圈足略内扣。胎体较厚重、胎质略粗、色黄。釉色莹润,白中泛青,通体开片。底部釉色微泛黄,布满缩釉小坑点,露出胎色。圈足内积釉处仔细观察可见少许淡湖绿色。盘内以青花绘香草龙一只,此龙口衔花枝,嘴唇上翘似象鼻。龙身粗短,见前爪不见后爪,毛发上冲,腿部爪毛飘逸,似向前奔跑状。龙尾分叉、卷曲变形成卷草纹样,蔓延整个盘心,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盘内壁绘缠枝花卉纹样,外壁亦绘香草龙纹两只,神态生动、可爱。整个图案以双钩技法表现,卷草部分尤为突出。

此件瓷盘造型淳朴、敦厚,青花色泽蓝中泛灰,有铁锈疤,略为晕散。青料深入胎釉之中,给人以朦胧油润的感觉。在盘内、盘外壁折沿下及外壁近底处均有青花弦纹三圈,恰到好处的协调了图案与器形之间的关系,让人视觉上感到尤为舒畅。贵州能收藏到明代天顺时期的青花瓷器,实在难能可贵,它让我们可以对“空白期”瓷器面貌窥见一二,对这个时期的瓷器有较高研究价值。

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的又一突出阶段,此时青花色调以色泽浓艳泛紫为典型特征。这种进口“回青”料只是官窑使用,由官府专门保管,民窑中的“官古器”户在接受官府派烧的瓷器任务时得以使用。事实上使用回青料也一定要和江西高安、宜丰一带所产的青料(石青)掺和使用。《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二种青料互为搭配,相映成趣,烧制出的青花色调浓翠、明艳、蓝中微泛红紫。嘉靖青花瓷造型多样,在装饰纹样方面除传统纹饰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花组字等,纹饰布局繁密,寓意吉祥。

贵州省博物馆所藏明嘉靖青花牡丹三狮纹碗,高5.6厘米、口径11.1厘米、足径4.8厘米。敞口、圈足、口沿微外撇,碗心略为凹凸不平。胎质细腻、胎色白。釉色白亮、光洁,口部涂刷一圈酱黄釉,形成酱口边。碗内有使用痕迹,光亮度减弱。碗心釉有磨损,碗内釉色较碗外壁白中泛青。碗心以青花绘盛开的牡丹花一枝,枝繁叶茂,花叶灵动。碗外壁绘狮子三只,两只向前行走,一只回首顾盼状。三只狮子间以六朵牡丹花做间隔装饰,好似狮子行走于牡丹花丛中。牡丹花分别以上、下两个方向不同角度加以表现,花枝向两边伸展,花叶翻转,有正反之分,使牡丹花的形象更加活络。

牡丹三狮碗的青花发色浓艳、明丽,笔道轮廓清晰、青料无晕散现象,当为使用“回青”料。碗外底以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方框。这件嘉靖瓷器落的是成化年款,这种后代或后朝瓷器上落以前代或前朝的款识,被称为仿写款。自明代中期以后直至今日,在瓷器上屡见不鲜。仿写款的出现与人们的好古之心以及前朝瓷器的经济价值增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化青花瓷器属于明瓷中的珍品,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多以成化青花为楷模,大量仿制。其中有的水平颇高,达到“仿古暗合,与其无二”的境界。这件青花牡丹三狮碗大小适中,胎细釉润,绘画生动,青料浓翠,当为嘉靖仿成化瓷中的珍品。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愈显其古朴神韵,使人回味无穷。各个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质、图案花纹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以上是贵州省博物馆所藏的几件精品青花瓷,今天呈现出来与君共赏,它们亦或素淡雅致、亦或浓重深沉,亦或庄重大气、亦或灵动精巧,总令人百看不厌,这也就是青花瓷的非凡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 陈朝晖

猜你喜欢
青料外壁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漫谈青料对青花瓷绘风格的影响
古代青花瓷青料的研究
纯净的青花瓷
壁挂式钢板立表面除锈机 在利旧钢制储罐外壁除锈的应用
浅析元明两朝青花瓷器的青料变革
烧水时烧水壶外壁为何会“出汗”
白釉青花一火成 花从釉里透分明
管式炉炉体外壁温度的经济设置
非能动核电站安全壳外壁下降水膜的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