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仁
【摘 要】本文以青料的发展——主要是官窑青花瓷器所采用的青料——为线索入手对元明青花之变革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将元明各朝代的历史更替分为五个阶段加以阐释,即元代、明宣德时期、明成化至明正德时期、明嘉靖至明万历初年以及明万历中期之后,以获得较为清晰并具逻辑性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青花瓷 青料 元明 进口料 国产料
瓷器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所散发的光芒是不容忽视的。此融合“技术”与“艺术”之大成的器物堪称华夏篇章中巍然耸立的里程碑,其中更以青花瓷最令人拍手叫绝。青花瓷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施釉,再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1]。虽然对于青花的起源,学术界尚存在多种猜测与争论,但纵观青花瓷的兴衰史,元明两朝的青花可被认为是处在迅速发展期中的绝世佳作,亦是古今收藏家口口相传的稀世名品。因此,对于元明两朝的青花瓷做进一步的研究整理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相互辅证,以青花颜料的转变作为线索,简单并清晰地勾勒出元明两朝精美青花的发展脉络,为青花、青料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元代青花瓷器
元青花在中国的制瓷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虽然根据考古实物资料,元代并不是最早绘制青花的朝代,更不是以钴料绘制釉下彩的始祖。然而正是美国波普博士对于“至正型青花”的定义,掀起了一场关于元明青花断代的热潮,逐步确立了元青花的重要地位。波普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带“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依据,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所藏元代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并编写了两本著作,其突出成果便是定义了“至正型”[2]。
(一)至正型青花——一切奇迹的起点
需要注意的是,“至正型”并不是所谓的官窑器。至正型青花瓷器多发现于海外,加上其纹饰颇具伊斯兰文化的遗风,学者们普遍认为至正型青花瓷器应为民窑生产的外销瓷。即便如此,由于元代钴料资源丰富,当时的外销瓷与官窑器多采用进口钴料,在成色上无太大区别。典型的至正型产品青花发色为深蓝色,蓝白对比的清雅气质让人为之陶醉。配上透明釉的映衬,更彰显其青花色泽浓艳却不失温润尔雅的特点。元代青花瓷器釉面多有黑色斑点,俗称铁锈斑,是进口钴料的独特化学元素配比所产生的现象,其在光照下所特有的金属锡光更是与青花之艳丽形映成趣(见图1)。当然,也有些器物使用国产钴料,其釉面虽然没有黑色斑点,青花色调也不如进口青料艳丽、浓郁,但其青花之典雅、深沉也同样不失为为青花瓷中的经典之作,是元青花中的精品(见图2)。
(二)进口波斯料——埋藏在历史中的疑云
当今学术界内对于至正型产品最大的争议莫过于其钴料来源取向问题。不少学者常将元青花(此处代指至正型青花,后同)所用青料与永宣时期所用青料统称为“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等,而笔者对这样的看法存在质疑。且不论元青花与永宣时期的青花成色的层次感与表现力有些许差别,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元青花与永宣青花各种元素之间的比值存在显著差异,显然不应混为一谈[3]。虽然这两种青花呈现出较为相似的特征,但将元青花之青料与永宣时期之青料分开来阐述更为妥当。
根据英国牛津博物馆考古实验室的观点与许明先生的实地考察,元朝所用青花应是从波斯进口。这种说法得到了史料的证明。但不巧的是,元代色料从波斯进口的说法尚不能得到相应矿物存在的证实[4]。也有学者以阿布尔卡西姆所著陶器论文写作年代与元代同时,且包含有关从中国进口制陶原料的记载阐述元代所使用进口钻料主要是来自伊朗卡善的卡姆萨尔村的观点[5]。从商品交换的角度分析,此推论具有一定可能性,但至今尚未得到地质学的有关证据。元代的青料来源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完美的解答,然其原料必为外来已是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观点。
二、明代青花瓷器
早些时候,刘益谦先生以2.81亿港元在苏富比香港春拍上拍下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引发了轩然大波;2013年时也有翟健民先生以1.23亿港币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投得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碗)。此处暂且不论二者此举在社会上的争论,单就这两件拍品的价值来看便可略窥明代瓷器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力。而其瓷器的影响力与当时青花的曲折发展有密切关联。
(一)苏麻离青料——晕散之最高境界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釉水之精细,更在于其比起至正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浓郁青花,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被普遍认定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若要论永宣青花最胜于元青花之处,莫过于其在“晕散”上淋漓尽致地发挥。
永宣青花如蓝宝石般鲜艳的缘由,大概是出自那颇具传奇色彩的“苏麻离青”了。上文笔者已将元青花所用进口钴料与永宣时期之青料划为不同之类别,故此处所谓苏麻离青专指“郑和下西洋”所带回的那一批进口青料,即产于波斯卡尚一带,实际从苏门答腊地区输入的青料。
对于永乐(见图3)、宣德(见图4)时期的“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学术界尚存在一些争议,尤其是对于《窥天外乘》相关记载的质疑,与《大明会典》中所叙述的“石青、回回青”的含义。这种情况并不奇怪,由于宣德时期典型的官窑器之青花是蓝中泛绿,与永乐时期存在些许不同。虽在一些较为权威的书籍,如《中国陶瓷史》中将“苏麻离青”和“苏勃泥青”作为同一种用于永宣时期的青料。但是一些学者在元素分析中发现永乐与宣德所用青料的锰元素与铁元素之比是不同的。故学者们以此结合文献推理,将“苏麻离青”与“苏勃泥青”区分开来,并以“苏麻离青”为永乐时期所用青料,“苏勃泥青”为从苏门答腊国进口的“石青、回回青”的总称[6]。
(二)進口青料和国产青料杂用时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
1.成化时期的平等青
成化时期御器厂的烧造量十分巨大,也是青花瓷迈向新领域的又一重要转折点。根据史料记载,成化后期苏麻离青料面临断绝[7]。这时,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色彩出现了——平等青。
平等青,又名陂塘青,是产于江西饶州地区乐平县的一种国产青料。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这种青料含铁量较少,故发色蓝中闪灰、柔和淡雅、稳定平静、清丽明澈,突显“平等”之意;成化至正德早期的青花瓷器往往釉质肥厚,又由于平等青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见图5)。与永乐、宣德时期浓重青翠并颇具晕染的苏麻离青截然不同,成为这一阶段青花瓷的特色。
2.作为过渡的弘治时期
弘治時期所采用的青料依然还是平等青,成化时期的青花特色也延续到了弘治时期。因配料成分及烧成温度的不同,弘治时期的青花瓷仍存在较浓或较淡的不同色调(见图6)[8]。
3.正德时期的石子青
正德时期所用的青花料是较复杂多样,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石子青,是一种瑞州所产青料,又名无名子。典型的石子青发色浓中带灰,在色泽上和成化、弘治有很大不同(见图7)。之后清代民窑的青花瓷更是普遍采用此青料,可见石子青的影响力。
对于石子青最大的争议莫过于其与嘉靖青花标志的“回青”较难区分。据《窥外天乘》记载,回青更是在正德年间已出现。那些和嘉靖青花相同的器物,其所用青料究竟是回青还是石子青,仍是有待讨论的问题。
(三)进口料的短暂回归——嘉靖、隆庆和万历初年的回青
明嘉靖时期,官窑青花瓷器使用进口青料——回青。以回青为标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突出的阶段,并带领万历朝走向新的瓷器烧造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嘉靖青花并不是全部使用回青着色,而是以回青和瑞州石子青配合使用[9]。
对于回青的情况许多史书中都曾有所记载,并明确说明“外国贡”。只是需明确“回青”只是一种泛泛的称呼,不大可能是某一种确切的青料,若要寻其特定来源有一定困难。
若探究回青料的发色,则《江西大志·陶书》中的记载最为详细:“回青纯,则色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10]纯回青料蓝中透紫,呈现出与前朝之青料截然不同的色调。嘉靖年间完全采用进口料和国产料配合使用、并以标准衡量其比例的做法,应该说是一种工艺技术上的创新与成熟(见图8)。回青料呈色最美的一种为上清,称“佛头青”,旧传因其用于佛像头上的染色,故名。
隆庆青花瓷器和万历早期的青花瓷器的风格基本上是嘉靖青花的延续。更甚者,有些万历青花瓷,若没有款识,则很难与嘉靖时期的器物进行区分。
(四)万历中期以后的浙料——新生国产之星
万历中期以后的瓷器烧造量虽大大减少,但仍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据一些学者推测,万历中期以后回青断绝,遂改用国产青料——浙料。浙料为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所产青料,也称“浙青”,乃国产料中之上乘。万历中期时浙料发色蓝中闪灰,清丽淡雅,明代万历中期以后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均采用此料,可见浙料的重要性(见图9)。
对于天启、崇祯两朝,由于官窑青花瓷器的出土情况尚不多见,故并不于此做详尽论述。
本文通过历史朝代的变迁粗线条地以青料为角度简略梳理了元明两朝清花瓷器的发展过程。由于本文的侧重点在于把握大体轮廓,便未曾讨论一般民窑瓷器,多取官窑器以及外销瓷、民窑精品作为叙述重点;未追究细枝末节,类似珠明料的国产青料未曾论述,以便行文思路之清晰。然即使如此,也可发现元明两朝青花瓷器变革波动幅度非常之大以及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青料的研究已经非常全面而且深入了。尽管对于一些青料的来源问题今后仍有待学术界开展多学科间的综合研究以及进一步探索,但这并不影响“青花”这种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带给我们的无尽享受。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张永安,黄美翠.“至正型”青花瓷器概说[J].陶瓷研究,1999(2).
[3]陈尧成,郭演仪,张志刚.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78(4).
[4]陈逸民,陈莺.元青花呈色料及其特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6).
[5]马文宽.唐青花瓷研究——兼谈我国青花瓷所用钻料的某些问题[J].考古,1997(1).
[6]杜锋.两种不同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与“苏渤泥青”[J].中国科学,2007(5).
[7]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8]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9]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0]尚衍斌,林欢.“回回青”的来龙去脉[J].紫禁城,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