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倩影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河南 新密 452370)
高职高专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讨
袁倩影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河南 新密 452370)
针对高职高专国际邮轮乘务人才培养现状,对国际邮轮乘务的岗位需求、岗位要求进行深入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重构课程体系。基于此,选择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三种适合高职院校的具体实践方式。
国际邮轮乘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近年来,中国邮轮产业持续升温,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统计,2015年全年中国十大邮轮港共接待邮轮629艘次(同比增长35%),邮轮旅客出入境2 480 454人次(同比增长44%)[1]。国际邮轮市场东移的步伐仍在进行中,世界顶级邮轮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2016年,歌诗达邮轮公司、公主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公司、丽星邮轮公司、星梦邮轮、地中海邮轮公司等在中国运营的外籍邮轮已达15艘。外籍邮轮的强力入驻,带动了中国本土邮轮产业的迅速崛起,邮轮业的井喷式发展对邮轮专业人才的需求已迫在眉睫。据估算,到2020年,我国邮轮人才供应缺口将达到28万人。[2]国内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增设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截至2016年,全国将近40所院校设置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
目前,业內对于邮轮人才培养已有所关注,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概况研究,如赵玲[3]重点介绍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人才特征、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并提出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建议;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构建研究,如黄俊毅、陈梅[4]借鉴英国邮轮旅游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双重三明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5+0.5+M+1”,“M”表示学生在第五学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是否进入邮轮行业工作,同时也提出该模式在中国高校的实现存在的困难;三是可行性研究,如胡顺利[5]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与意义;四是实证研究,如徐海涛、吴美兰[6]概述了国内邮轮人才的培养现状,重点论述了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实施路径及优缺点。以上研究重点在于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宝贵经验和做法,但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缺乏对邮轮企业岗位需求和要求的全面深入的调研,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等问题的分析不够明确具体,提出的对策一般化、理想化,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国际邮轮乘务人才培养现状,对国际邮轮乘务的岗位需求、岗位要求进行深入调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重构课程体系,并基于此,选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三种适合高职院校的具体实践方式。
国内目前开设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很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不高。有些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得过高,培养邮轮服务、管理、经营人才,这是本科院校邮轮高端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有些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低,将职业教育等同于短期培训,忽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7]。
第二,课程体系不成熟。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设置混乱。许多高职院校主要沿袭了传统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或者涉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与邮轮的运营和管理方面有联系的课程几乎没有,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现有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教师多数没有从业经历,也不具备正规的与邮轮相关的专业学历,教师基本来自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或英语专业。由于缺乏邮轮一线工作经历,在教学活动中,多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忽略实践技能的训练,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
第四,校内外实验实训有待加强。由于院校与国际邮轮企业缺乏必要的合作,校内实训室多是仿照酒店管理或者与酒店管理专业使用同样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多是与酒店合作,高职院校很少直接与邮轮企业合作。
第五,适用的专业教材与教学资源库匮乏。邮轮产业是动态发展的,教材需要适时更新换代。目前有两套系列教材:一是由中国高等院校邮轮人才培养联盟、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教学协作中心组织编写的邮轮乘务专业系列教材,多是汉语教材;另外一套是由上海国际邮轮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负责组织编写的全英教材。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适用的专业双语教材缺乏。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要求进行深入调研,从而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重构课程体系。
1.岗位需求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国际邮轮公司没有资格在中国招聘员工,学生就业主要通过国际邮轮公司委托具有对外劳务派遣资质的中介公司进行招聘和派遣。笔者在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公司“海洋魅力号”(Allure of the Seas)工作半年,对邮轮上15个岗位要求进行调研;与中青国际、天津中洋船务有限公司、上海华洋海事科技公司、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国际交流中心、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中介公司与学校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各大邮轮公司的岗位需求和招聘要求;对2016年8大国际邮轮公司招聘信息进行梳理。
各大国际邮轮公司招聘岗位主要有餐厅助理服务员、送餐服务员、客舱服务员、公共区域清洁工、厨师、酒吧清洁员、酒吧服务员、荷官、前台接待、娱乐部服务员等。
2.岗位要求
所有的邮轮乘务员在上船工作前,参加由海事局组织的海员专业培训,通过Z01、Z07等考试,取得船员证和船员服务簿后才能正式上船工作。所有岗位都要求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一些岗位要求具备同职位酒店工作经验,甚至具备邮轮工作经验(见表1)。
根据调研,面试要求较低、通过率较高的的职位有送餐服务员、公共区域清洁员、酒吧清洁员,要求具备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面试要求较高、通过率较高的职位为餐厅助理服务员,除要求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外,还要具备同职位酒店工作经验;面试要求较高、通过率较低的职位有客舱服务员、酒吧服务员,要求具备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具备同职位酒店工作经验,较高的专业技能;面试要求最高、通过率最低的有娱乐部员工、前台,除了要求具备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甚至具备邮轮工作经验。对于赌场荷官,有些邮轮公司需要工作经验,学生无法通过面试;对于厨师岗位,各大邮轮公司都比较紧缺,因为工资比较低,要求相对不高,很少有学生愿意参加面试。
根据各大邮轮公司面试反馈,学生未能通过船东的英语面试主要存在以下原因:英语听说能力差,多数没有国际酒店工作经验,有的即使有工作经验,也不能用英语流畅地回答专业问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自信心、性格、形象、气质、上船意愿也是影响面试通过率的因素。
表1 2016年各大国际邮轮乘务招聘岗位及要求
注:①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歌诗达邮轮实行订单式培养,歌诗达主要招聘的是该学院的学生; ②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CCYIA创办校企联盟,其中加勒比项目走访开设国际邮轮乘务相关专业的各大高等院校,为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招聘人才。
1.人才培养目标
综上可见,高职高专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不是培养邮轮管理、经营人才,也不是单纯的劳务培训,其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国际邮轮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国际邮轮服务基础理论、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形象好、气质佳,服务意识强,胜任国际化工作、适应能力强的国际豪华邮轮服务接待人员,从事国际邮轮餐饮部门(餐厅、酒吧等)、客舱服务(客舱、公共区域等) 、休闲娱乐服务(赌场等)、宾客服务 (前台接待)等一线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岗位工作,技能与人文素养兼备的专业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
掌握本专业的国际邮轮行业的前沿知识、行业规则、邮轮服务等基础知识;掌握客船船员基本知识;掌握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专业英语知识;了解世界邮轮旅游地理知识、邮轮服务与销售技巧。
(2)能力要求
对于邮轮乘务人员来说,由于客人、同事来自世界各地,因此要求邮轮乘务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具有娴熟的岗位服务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客船船员基本实操能力。
(3)素质要求
邮轮乘务人员工作强度很大,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狭小,长期工作在海上,因此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能吃苦耐劳,心理承受能力强;形象好、气质佳,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开朗活泼的性格、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且灵活性强,适应能力强。
因此,人才培养规格应更有针对性,更加细化,如学生要掌握邮轮服务与销售知识,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塑造良好、坚韧的性格,而这些往往被很多院校所忽视。
3.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中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分析,设置相应的课程(见表2)。
表2 国际邮轮乘务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不再沿袭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课程,调整如下:
(1)开设更多邮轮乘务相关专业课程,如“邮轮服务与管理”“邮轮运营实务”“邮轮服务心理学”等,所有专业课程要求双语教学。
(2)改变传统的英语听力、口语课程分离模式,开设“英语视听说”,贯穿一、二、四学期,由外籍教师上课,创造全英文环境;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3)除了服务技能之外,邮轮乘务员还需要了解销售技巧。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开设“邮轮服务与销售技巧”,这被很多院校所忽略。
(4)“邮轮服务礼仪” 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贯穿四个学期,在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第二、四学期开设讲座,第三学期在酒店实训,但目前多数院校只开设一个学期。
(5) 实训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知名国际酒店实训,但目前多数院校为短期实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和根本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8]
国际邮轮公司规定,不允许学生在邮轮上顶岗实习,只能直接工作。根据上文所述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要坚持“理论够用,突出技能”,加大实训比重,使实训课程达到50%,这个专业属性决定了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培养邮轮乘务高技能人才的根本出路,如此方能满足国际邮轮产业对高素质乘务人员的需求。
相关专业院校应与国际邮轮公司、正规有资质的中介公司、国际酒店等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融合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为准确地发挥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职能,助推邮轮产业快速发展。
1.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校企合作,首先是教师与企业合作,而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如2013年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中青国际中介公司合作,共同培养师资,有2位教师通过船东面试,2014—2015年赴美国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公司“海洋水手(Mariner of the Seas)”号“海洋魅力(Allure of the Seas)”号工作,长达六七个月,职位为咖啡厅服务员(CAFA)。这两位老师通过邮轮一线工作实践,亲身体验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深入调研多种岗位的岗位要求,把工作经验融入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材开发,利用收集的第一手资料编撰符合邮轮行业标准、以实际工作内容为依托的双语专业教材。
这种模式可行性强,是目前全国高职高专独有的,虽然用时长,但培养出来的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为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长期发展。
2.工学交替
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校上一段时间课,去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社会实践,然后再回校上课,实现工学交替。以校企合作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实践学习”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上海华洋海事科技公司(中介公司)合作为例:第一、二学期学院负责基础、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第三学期上海华洋海事科技公司负责安排学生去上海国际酒店实训;第四学期,再返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公司安排地中海邮轮、挪威邮轮等船东代表对学生进行面试,面试成功的学生公司安排他们到上海海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考海员证;最后公司安排岗前培训;第五、六学期,学生去邮轮公司工作。
国际邮轮被称为“漂浮在海上的五星级酒店”,因此第三学期实训的公司是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国际知名酒店。学生选择邮轮面试的相应岗位进行实训。在这样的国际酒店实训不但提高学生的岗位服务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服务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下一步邮轮船东面试打好基础。
该模式可操作性强,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学生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面试通过率。但是该培养模式没有真正和国际邮轮公司合作,国际邮轮公司没能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与学校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没能共同建设仿真校内邮轮实验室,不能为学生提供仿真的邮轮工作环境,培养的人才与国际邮轮公司的用人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3.订单式培养
目前与外资邮轮公司直接合作的高职院校不多。如上海南湖职业学校、北京财经专修学院已于2005年与新加坡丽星邮轮公司合作,以委托培养的方式,为邮轮企业输送了近百名邮轮服务人员[9];2009年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与歌诗达邮轮公司在邮轮乘务人员岗前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2013年正式成立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同年歌诗达邮轮公司在学院内投资建成了邮轮模拟舱、中西餐饮服务实训室、酒吧实训室、客舱等实训室。双方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实施“一条龙”合作。学院自主招生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歌诗达班,歌诗达邮轮公司外籍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担任评委,选拔人才。在学生培养方面,第一学期统筹安排学生去上海参观歌诗达邮轮,加深对邮轮的感性认识。专业基础课与英语语言课程由中方教师教授;专业课程由歌诗达公司派驻的行业外籍教师授课,课程内容来自歌诗达邮轮上的工作内容,以公司编写的全英文教材为专业课程教材,以公司考核方式为课程考试方式。校企合作模式无论从语言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大大提高了人才质量,学生能与邮轮公司直接接轨,达到了学生向企业顺利过渡的目的[10]。面试成功的学生直接对口就业,歌诗达邮轮公司对其进行评估考核,2016年这两届学生的就业对口率达到50%以上。
该订单培养模式也促进了师资力量的培养,推动了社会服务,推进了课程开发。中方专业教师被派到歌诗达邮轮公司总部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以公司培训师课程(Train the Trainer-TTT Course)全方位学习企业文化、规章制度、邮轮部门与岗位等知识,考核通过后,成为歌诗达邮轮公司认可的培训师、国际型教师,成为专业的骨干师资力量。学院定期开办歌诗达邮轮公司岗前培训班,这些培训师为通过歌诗达邮轮公司面试的社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供社会服务。此外,这些教师利用歌诗达邮轮公司资源,将邮轮公司的工作内容、服务流程编入教材中,已经编写了《邮轮乘务对客服务》等教材。
该培养模式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贴合,实现职业学校教育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为国内高职院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由于各邮轮公司文化理念不同,有些邮轮公司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培养人才,再加上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国际办学理念、国际邮轮乘务招生规模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学院与国际邮轮公司订单培养还需要花时间寻找合作契机。此外,学院只与某个特定的邮轮公司合作,与其他邮轮公司合作相对较少,不能互通人才需求信息。一旦企业走入低谷,则大大影响专业建设及学生的就业对口率。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将成为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订单式培养是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学院专业规模稳定,上船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建立品牌效应,可以再去尝试与国际邮轮公司直接合作,根据国际邮轮企业的实际需求招收订单培训班等。学院与邮轮公司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室,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开发教材;邮轮外籍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双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监控等专业建设发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在国际劳务市场的就业竞争力,保证学生就业对口率;学院为邮轮公司进行岗前培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1]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2015中国邮轮发展报告[R]. 上海, 2016: 36.
[2] 崔慧玲. 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 价值工程, 2013(29): 279-280.
[3] 赵玲. 高等院校邮轮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航海教育研究, 2009(2): 57-60.
[4] 黄俊毅,陈梅. 高校邮轮旅游人才培养的“双重三明治”模式[J]. 大学教育, 2016(7): 62-63.
[5] 胡顺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7): 191-192.
[6] 徐海涛,吴美兰. 基于校企合作的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6): 18-20.
[7] 刘艳. 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 职教通讯, 2015(14): 13-16.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EB/OL] . (2008-03-2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549.htm.
[9] 赵玲. 高等院校邮轮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航海教育研究, 2009(2): 57-60.
[10] 钱茜露. 邮轮旅游服务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9): 75-80.
2017-01-17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高职高专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KL-2016-2733)
袁倩影(1984-),女,讲师,主要从事国际邮轮乘务教学与管理研究。
U676.2
A①
1006-8724(2017)02-0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