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旭东 倪芝青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对策研究
□ 文/金旭东 倪芝青 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加快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是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杭州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杭州主动适应新形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示范区效应为创新型国家作贡献的新需求,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2016年5月,杭州市召开了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有利于提升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在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地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地区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作为杭州城西科技大走廊空间主体的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是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建设将有力提升整个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在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地位。
有利于落实浙江省“两创”总战略和“四大建设”部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科创为主基调,将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浙江省谋划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必将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有利于构筑全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推动浙江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汇聚全省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智力密集区,将在重大科研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带动全省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承担重要角色,并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中先行先试,成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示范区,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杭州在全省建设科技强省、创新型省份中的龙头、领跑和带头作用,有力支撑浙江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杭州是国家首批16个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将发挥先导引领作用,推动杭州加速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杭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浙江省“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走创新发展之路的点睛之笔。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的需求,建立“重市场化、轻行政化”的运营模式,进一步优化企业运营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人才、土地、财政资金等政策支持,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努力集聚全国乃至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打造浙江的“硅谷”,杭州的“中关村”。
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区域东西向长约33公里,南北向宽约7公里,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自然环境优越,创新要素集聚,是企业创新、人才创业的重大战略平台。
这里已进驻企业近四千家,汇聚成强大的科创力量,并形成清晰的产业布局。它不仅拥有阿里巴巴、恒生科技、杭氧、杭叉、西子电梯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而且还有浙商成长基金、光大资产管理华东区域中心等一批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的金融机构。作为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创新平台的未来科技城着重发展信息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研发、软件与创意设计等产业,青山湖科技城侧重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2015年,制定出台了《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智慧经济示范区建设方案》。
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两大核心创新平台,在产学研战略合作、人才集聚、科技金融、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龙头作用。
杭州未来科技城——
杭州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杭州市和余杭区三级重点打造的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年8月,在省市谋划布局特色小镇、大力培育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未来科技城依托独特的区位、产业、高教和自然生态条件,积极承接阿里巴巴总部的财智溢出效应,启动了梦想小镇建设。截至目前,梦想小镇累计引进孵化平台36家,落户创业项目920余个,吸引创业人才近8800名;举办创新创业类活动610余场,参与人数10.6万人次;178个项目获得天使梦想基金;90余个创业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总额达34.5亿元。手游村、e商村、车联网村、物联网村等梦想小镇拓展区发展形势喜人。
近年来,未来科技城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逐渐打造高端城市创新平台,形成对浙江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
人才高地初具雏形。作为浙江海外引才的重要平台,未来科技城在建设伊始,就将人才作为第一目标、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政策优先完善、人才投入优先保障,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和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吸引集聚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新四军”创业,同步推进“精英创业”和“大众创业”两个策源地建设。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未来科技城现已成为全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增长最快的人才特区。截至2017年4月,未来科技城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340名,其中“国千”109名,“省千”142名;落户海归创业项目570余个;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支;贝达和诺尔康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创业生态不断完善。针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未来科技城积极整合好政府和企业的资源,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着力打造“种子仓—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产业培育链条。随着整体发展环境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梦想小镇的带动效应快速显现,有效重塑了大城西的创业生态。未来科技城对投资孵化机构形成了强大吸引力,截至2016年底,累计入驻金融机构470家,集聚管理资本逾1160亿元。上海苏河汇、北京36氪、深圳紫金港创客等省外知名孵化器以及500Startups、plug&play2家美国硅谷平台已经落户。手游村、电商村、健康产业村、物联网村已经初步成型。
科创产业增势强劲。信息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科技金融四大优势产业快速集聚壮大,主要指标实现了超常规、超预期增长。截至2017年5月,已落户企业近8000家。其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20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7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9家,省级研发中心、研究院累计达到38家。2016年未来科技城2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378.85亿元,2011年仅为203亿元;税收达到148.44亿元,分别增长54.5%和42.3%。2017年1-2月未来科技城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45.92亿元、税收达到54.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5.4%、105.9%,成为余杭区乃至全市的重要增长极。
青山湖科技城——
青山湖科技城是浙江省科技创新的重大平台之一。自2009年11月30日奠基建设以来,截至2016年7月,青山湖科技城已经有300余家科技企业,2017年以来平均每月新注册科技企业20家以上,集聚高层次人才2100多名。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包括香港大学浙江科学技术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杭叉集团、杭氧集团、浙江万马股份等一大批知名院所和企业。青山湖科技城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省自主创新示范区、浙江省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和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呈现了“创新要素集聚、产城融合互促、发展环境优化”的良好态势。
创新资源高度集聚。青山湖科技城已有副高以上人才2100余人,其中院士15人,“国千”“省千”人才36人。引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载体46家,其中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等17家已建成投用,杭电信息工程学院已有首批4000余名师生入驻。累计引进西子部件产业园、联飞光纤等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大好高”项目55个,利珀科技、恩大施福等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以及云智库、博济科技园、银江孵化器等一批科技型服务机构;盘活和建设各类孵化器、加速器30余万平方米。青山湖科技城已成为全省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做强创新服务平台。集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展示交易、科技中介服务等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投用。大型科研设备共享平台有序推进,院所和重点企业的330余台重要仪器设备对外开放。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定期举办各类大赛、论坛、沙龙等活动,大力营造创业创新氛围。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已与杭叉、华为等区内外企业开展项目合作60余项。不断完善以众创空间、创投基金、风险池基金、种子资金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并与省金控等主体合作设立总规模22亿元的产业基金,推进金融、科技、产业紧密结合。
创新理论小辞典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这些产业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城西科创大走廊空间主体上是以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范围为主要组成部分。依托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显现出产城融合发展、创业创新活跃的良好局面。201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9.59亿元,同比增长18%;利税总额654.84亿元,同比增长36%;服务业营业收入2001.24亿元,同比增长34.9%;工业总产值484.71亿元,同比增长34.9%。累计新增项目2816个;财政收入162亿元,增长32.0%;招商引资实到外资2.8亿美元,同比增长7%;内资到位资金50.67亿元,同比增长14%;新商回归引进到位资金28.92亿元,同比增长3%。累计引进大院名所56家;累计引进“千人计划”“512计划”人才51名。城西科创大走廊各项发展指标均高于杭州市平均水平,利税总额等指标增速超过杭州全市增速的1.5倍以上(数据来源:浙江省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创新集聚理论——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产业集聚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发现市场机会,研发新的产品。由于集聚,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同一园区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会对各个企业带来创新灵感,这是知识技术外溢性的体现。
优势分析——
区位优势突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邻杭州主城、西近安徽黄山、北接浙北苏南。杭徽高速公路、02省道、文一西路等多条交通干道和城市快速道路穿过,规划建设的杭州地铁3号线、5号线和杭长高速、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等将进一步实现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与杭州主城区的无缝连接,拉近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距离。
高层次人才集聚。有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有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大学教授、科研人员乃至高校学生创办高科技企业,技术入股、公司兼职蔚然成风。
文化底蕴深厚。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毗邻良渚文化发祥地,有双千年古镇老余杭和钱王故里衣锦镇(今锦城街道),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素称文化之乡,是人文荟萃之地。
民营经济活跃。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批极具活力的民营企业聚集在城西科创大走廊。随着扶持政策的推进,将有大批创新创业水平较高的创新型示范企业被吸引过来,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专业性较强、发展较快的核心企业群。
特色小镇密集。有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以及一批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的金融机构,是科创大走廊的承载空间,是“大孵化器”“大加速器”的聚合体。
劣势分析——
产业分工协同效应有待提升。目前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为主导。其中具有重大带动效应的领军企业不够多,特色产业不够鲜明,没有形成广泛和精细的产业内部分工,没有很好地发挥以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管理体系。城西科创大走廊是基于打破地域限制的科技创新带,涉及到杭州市、余杭区、西湖区、临安市等不同行政区划,区域管理涉及多个主体、多个平台、多个层级;“双城”在规划整合、产业互补、竞合互动的整体发展态势仍未形成,受现有政策体制和人才保障属地管理等因素制约,“同城异遇”问题依然存在。
和全国知名科创平台发展差距大。当前国内创新发展水平较高的科技产业平台主要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尤其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等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水平最为领先,在科技活动人数、技术收入、资本管理规模、科研机构等方面,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区域与之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城市功能方面还不尽完善。区域缺乏医疗、文体等大型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区域交通规划布局明显滞后,公共交通服务能力薄弱,难以共享现代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机遇分析——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拉动效应。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务院批复的第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享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在跨境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集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这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政策扶持力度大。2016年8月,杭州召开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动员大会,会上,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综合交通建设规划方案》等,助力科创大走廊建设。《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2016年至2020年,每年从浙江省创新强省资金中安排4.5亿元用于支持其建设,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威胁分析——
上海、苏南、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竞争态势;杭州周边的上海、苏南、合芜蚌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突破力度大,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资金吸引等形成杭州事实上的竞争关系。尤其上海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双区联动优势,政策突破力度更大,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上形成了政策上的优势,对人才资金的吸引力大,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杭州科技资源。
宁波的赶超。宁波以港立市,相对杭州有海运的优势,且宁波制造业发达,具有创新创业的甬派文化,与杭州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关系。2015年度在省级产业集聚区综合考评中,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再次位居全省15个产业集聚区榜首,实现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发展战略分析——
综上可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优势和劣势并存,机会和威胁同在。在制定发展路线时,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会,克服劣势,防范风险。下面用战略分析中常用的SWOT分析图来分析杭州在现有条件下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战略选择。图中横向列出了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纵向列出了机遇和挑战,交叉部分则列出了各种情况下可能的战略选择。
图1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SWOT分析
创新理论小辞典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要求,首先在科技领域要具有控制力、以及辐射带动力;其次在世界范围创新网络中占据关键环节,确立引领地位。结合科技发展史,对不同时期世界范围处于科技引领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特征进行总结,可以归纳出以下共性:⑴地区经济实力和对科技的支持;⑵占领前瞻性科技领域;⑶占据创新网络的核心地位;⑷具有吸引科技资源集聚的环境。
高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含义大致相同,但叫法不完全一致。如美国称为“研究园区”(Research Park),英国称为“科学园区”(Science Park)或“技术园区”(Technology Park),意大利、法国称为“科技城”(Technopole/Science City),韩国称为“高科技工业园区”(High-Tech Industrial Park)等等。在英国,对高科技园区定义为:与大学、其他高等学府或研究中心有正式的或运作上的联系;设计用来鼓励那些在区内设厂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其他组织;具有将科技及产业技术转移给区内厂商的功能。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发展弊病,要充分发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整合资源、集聚人才、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创新要素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创新示范窗。
发展新经济,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新经济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创新型经济。杭州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基于此应运而生,成为杭州实现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平台,并已上升为浙江省级“十三五”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产业是园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石,城西科创大走廊要充分利用阿里巴巴在消费互联网上积累的平台优势和数据优势,一方面加快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云制造服务平台,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撑;另一方面推动消费侧和供给侧平台深度融合,依托大数据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构筑研发转化高地。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内率先贯彻落实人才新政27条,引进集聚人才、激发人才活力、服务保障人才。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倾斜支持城西科创大走廊内的企业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积极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专利技术等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拓展海内外引智渠道。探索发挥区域内每个创新单元作用,辐射带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创新主体,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关注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研发。廊内协同创新中心与产业界和学术界建立广泛联系,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研发人员参与协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也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企业与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合作研究,拉升产研合作纵深程度,在廊内形成研发链与产业链一体化的良性发展。
加强区域间市场化运作,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经建立了省市统一领导,“三统三分”的协同合作机制,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运用市场化手段,统筹协调在城市建设中各方主体利益。要激活大走廊沿线各区(市)积极性,探索推进建立区域层级较高、权责清晰、运作高效的管理机制。主要是理顺行政区划间的界线,实现创新联动机制。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未来科技城管委会、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杭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等相关职能机构的所属关系有待调整,需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市县、城区间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形成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设施建设、创新政策等相互统筹的现状。
加快产城融合,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的原则,着眼于产城融合,重点完善综合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城市公共配套。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强化金融支持。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支持各类创新载体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专项)项目,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配套支持。省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优先支持培育发展特色小镇、众创空间、专业化示范科创园、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大力吸引外资研发中心集聚,鼓励境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来浙江省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中试基地、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其参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支持阿里巴巴集团等全面参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湖畔大学、西湖云谷小镇等创新载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差异化信贷管理,适当放宽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支持力度。开展境外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人投资境内非上市企业试点。依托有关机构设立科技企业境外融资专门服务窗口,支持区域内科技企业开展境外人民币融资。探索开展设立境外股权投资企业试点,支持区域内企业直接到境外设立基金开展创新投资。鼓励区域内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境外投资力度,支持其与境外知名科技投资机构合作组建国际科技创新基金、并购基金。支持成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担保公司,为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政策性担保业务。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搭建产业国际交流平台。利用市场机制打破高端要素流动壁垒,加快国际一流科创资源的引入与培育,构建一流创新体系和人才集聚高地。在当前积极争取浙江大学筹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阿里巴巴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国际一流创新体系建设,形成3至5所一流大学与顶级研究机构以及多个一流学科的科创基础体系。如在“大走廊”区域内新建“科创大学园”。利用市场机制吸引海内外优秀高校和科研机构入驻,比如合作创办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浙江斯坦福大学、中科院杭州先进制造院等,集聚国际一流机构和高层次人才,构建一流学科优势,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