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节选)

2017-09-03 10:34杭政函2016119号
杭州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创小镇科技

杭政函〔2016〕119号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节选)

杭政函〔2016〕119号

总体目标——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

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在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框架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的发动机作用,推进政府、市场协同发力,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

建设国际水准的创新共同体。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导数据流、技术流、物质流、人才流在科创大走廊的集聚,打造国际水平的创新联盟、外国人创业园。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碰撞,构筑跨地区、跨国界的技术评估、引进与转化平台,成为国际性的自然和人文共融、创新与产业互动的“创客家园”“创新天堂”。

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省市校企共同努力,合力共建网络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之江实验室)。整合区域内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资源,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逐步向知识创新延伸,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拓展。发挥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名校名企的创新源作用,瞄准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在网络信息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

成为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致力于有效提高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效率,促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全流程”参与和“双向互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聚焦七大产业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推进产业智慧化与智慧产业化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经济为引领、高端服务业为主导、智能制造业为支撑的科创大走廊产业新体系,成为引领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

表1 “十三五”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主要指标

发展路径——“一廊三链”的科创大走廊

依托“一带、三城、多镇”的走廊空间,围绕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技术与资本联姻、见物与见人并重,实现科技创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发展,打造形成一廊三链的科创大走廊创新创业生态圈。

构筑生态廊。恪守“生态为基、功能高端”,积极导入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布局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学校、高等级医院等,优化“畅通西部”综合立体交通解决方案,维护原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本底,打造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新型城市创新空间,建设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宜居之地。

强化创新链。坚持“关键突破、协同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进龙头领军型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机构,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拓展产业链。倡导“需求导向、转化应用”,支持企业组建各类研发机构,积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有效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创业全产业链,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部署资本链。秉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寻求与创业和天使投资基金的合作,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和融资,发行各类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票据)、吸收私募投资基金,积极布局证券、保险、财务公司等金融牌照业务,构筑更加活跃的投融资体系,打通创新创业与资本融通的渠道,用资本链条链接产业和创新,助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融合。

空间结构——“一带三城多镇”串珠成链

按照“全域统筹、多点联动、生态优先、高端集聚”的要求,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构建“一带、三城、多镇”的空间结构,部署有机协调的功能片区,打造创新载体互动互联、功能定位合理清晰、组织建设高效持续的现代化科创大走廊。

科创大走廊聚焦高校、科研院所、特色小镇等创新载体,依托城西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创新基因发展布局,规划区域东西向长约33公里,南北向宽约7公里,空间范围以文一西路、市域铁路杭临线(规划)为交通主轴,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以紫荆花路为界,西至浙江农林大学,以临安大学路为界,南至科技大道、鹤亭大街、102省道、留和路南侧山脊线,北至青山湖北侧山脊线、横畈工业区北侧建设用地边界、留祥路西延线(规划)、荆长大道(规划)、杭长高速、灯彩街,形成以特色小镇为节点的东西向带状空间,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

“一带”,即东西向联结主要科创节点的科技创新带、快速交通带、科创产业带、品质生活带和绿色生态带。“一带”是空间联结、产业联动、功能贯穿的主要轴线,也是创新节点功能溢出、生活服务共享的主要联系通道。依托科技大道、文一西路、留祥路西延线(规划)、102省道、地铁5号线、市域铁路杭临线(规划)等交通主干线,加强东西向主要平台载体及要素联系。完善科研机构、教育、医疗、居住、商务等设施配套,集聚高质量、高密度的科创人才要素,促进形成集创新科研、生产应用、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科创要素集聚带。

“三城”,即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浙大科技城位于科创大走廊的东首,是国内顶尖的科研教学平台,打造科创大走廊科技研发核心功能板块。浙大科技城全面加强前沿科创育新,加快集聚高端科研资源,增强基础性创新研究力量,提高在国内外重点专项领域的科研竞争能力,强化综合性功能体系建设,打造以科研为核心、研发服务为支撑的新兴高能级板块。未来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加快集聚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和科技服务机构,构建较完善的区域性创新服务体系,成为技术研发、产品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地方特色和国际品质的生态宜居空间。

“多镇”,即科创大走廊沿线分布的具备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和创新区块。重点推进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加快发展,着重提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颐养小镇创建水平,积极谋划建设淘宝小镇、云安小镇、紫金众创小镇、云谷小镇、集贤小镇、绿色制造小镇、创投小镇、健康小镇、南湖小镇、青山湖资本小镇、工创谷小镇,以及海创园、生物医药创新平台、跨境电子商务港、天目医药港、西溪创意产业园等重要创新创业载体。按照协同、绿色、低碳的理念,构筑较为完善的研发、中试、企业孵化、居住配套等研发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扶持特色小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产城联动示范区。深化专业化研发和技术创新,增强智能制造和产业联动发展水平,打造整体性强、集约化程度高的特色化优质创新平台。依托自然生态资源,适度发展富有人文内涵、具有艺术气息的生态宜居区。

专栏1 科创大走廊创新资源集聚情况面积 院校资源 创新平台 空间资源约224平方公里。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警察学院、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外国语学校。西湖区:紫金众创小镇、互联网金融小镇、工创谷小镇、云谷、西溪谷、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云谷国际学校、支付宝总部、浙商创投总部;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海创园、南湖小镇、健康小镇、创投小镇、淘宝小镇、浙江省医疗器械审评中心、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院余杭分院、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大学医学研究中心、杭师大科技园、恒生科技园、华立创客社区等;临安市:青山湖科技城、云安小镇、颐养小镇、云制造小镇、青山湖资本小镇、集贤小镇、绿色制造小镇、香港大学浙江科技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杭州分所、中国地质大学浙江研究院、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医学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现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允许建设区:10595公顷;有条件建设区:4670公顷;限制建设区:5584公顷;禁止建设区:1580公顷。其中,涉及基本农田2605公顷。

专栏2 科创大走廊主要特色小镇发展重点

在复合型功能空间的配置上:教学科研以浙江大学为主体,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为支撑;科创研发以科技城及沿线研发机构为主体,重点集聚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和大企业研发中心,建成科技研发、技术转化及试验的核心研发功能区块;科技孵化以未来科技城东部片区为主体,包括未来科技城孵化楼、创新服务中心,集聚科技研发、科技咨询、技术交易、融资服务、投资管理等科技创新全过程服务,建设规模化发展的孵化器服务区块;高端产业以未来科技城西部板块、青山湖科技城横畈产业区等区块为主体,培育发展信息技术等高端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科技服务和新金融等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配套服务以科研及产业化提供科技成果交易、科研成果会展、科技金融服务为主,兼顾居住、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生活服务,兼具国际化生活服务、生态休闲等功能,打造成为科创大走廊的多元活力区;生态保育以青山湖、南湖、西溪湿地等生态资源为主体,打造“一河两路两绿”的余杭塘河绿廊。

专栏3 科创大走廊生态保护工程文二西路以南、绿汀路以北,完成区域内的道路、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建设,重点做好五常湿地金融岛区域的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该区块实施“嵌入式”有序开发打好基础。“城市绿芯”建设南湖生态景观工程加快南湖湖滨地区景观改造,包括防洪堤、滨水空间、休闲设施等,提升南湖小镇城市品位。打造“一河两路两绿”模式的余杭塘河绿廊,西连南湖、东接梦想小镇,形成与文一路相辅相成的慢生活轴。余杭塘河绿道工程青山湖环湖绿道工程优化建设环湖绿道系统,涉及自行车道、驿站、景观等配套建设,提升区域生态品位。深入推进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生态修复和服务配套等工程项目,使历史文化与自然融合,增加水库水资源调蓄和水环境改善能力,成为太湖流域综合效益明显的水利枢纽,提升水库自然处理能力。青山湖综合治理保护

创新链——强化需求导向

按照“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发展要求,突出浙江大学创新引领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完善创新政策机制,打造国际性、开放式的产学研成果研发与转化大平台。

强化浙江大学创新引领作用

依托浙江大学科创资源优势,加快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强化国际创新联盟,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开展知识产权交易等,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共建网络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以“网络大数据协同创新”为主题,以重大科技任务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省、市、校、企通力合作,共同创建瞄准国际前沿、学科交叉融合、资源综合集成的网络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信息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跨越式、领跑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以智能传感和物联网、类脑智能与计算、大数据和云计算、数据与系统安全、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设计与虚拟现实等为重点方向,聚焦突破基础性、非对称、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有效提高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水平的创新联盟。充分利用浙大国际化科创资源优势,加强与国际顶尖大学合作,整合全球创新科创资源,积极发展浙大科创学院,突出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载体,建设大型原创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以国际产学研合作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政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成果示范的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下,依托学校已有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平台,围绕产业战略前瞻性需求开展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围绕行业发展重大现实需求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加快形成能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同时以企业为主体、浙大紧密参与实施一批重大成果示范应用项目。

共建浙江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依托紫金众创小镇网上技术交易平台,积极培育集展示、交易、在线、投融资“四位一体”的网上科技市场平台。加快平台与浙江、上海等省级平台的链接,突出平台金融服务功能。加快集聚一批科创服务中介机构,形成虚拟市场和实体市场相结合的完整创新服务链。争取设立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推进多主体协同创新

推进特色小镇、专业化科创服务平台、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多主体协同创新,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创新主体结构。

突出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孵化作用。发挥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和产城融合等自主创新优势,着重建设以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紫金众创小镇、云谷小镇、云安小镇、健康小镇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镇。

发挥专业化科创服务平台作用。按照“有核无域”的建设理念,着重建设以海创园创新创业平台、生物医药创新平台、跨境电子商务港、天目医药港等为代表的一批专业化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技术研发及检测检验平台作用,鼓励开放共享,开展专业化的对外服务。

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攻关作用。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唤醒高校沉睡的科技成果与技术能力,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高校国际合作网络的人才、技术与中小企业的全面对接和协同发展。

专栏4 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核心功能开展各种专利技术或项目的线上展示、推介和交易活动;有效整合研发资源与企业研发需求对接,建立研发众包中介服务平台;有效对接高端猎头公司,建立人才高效流动机制。网上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打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资本对接渠道,建立担保公司、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提供投融资、质押等金融服务。组建市场化专家队伍,构建评估认证系统,对进场交易的知识产权项目进行严格科学的分析与评估。知识产权评估认证知识产权集成创新引进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法律咨询公司、专利代理、创投基金等中介组织,集合创新资源,深度挖掘知识产权商业价值。

发挥龙头企业科创引领作用。依托阿里巴巴、杭氧、杭叉、西子富沃德等龙头企业集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知名科技园和孵化器管理公司来科创大走廊建设孵化器,输出品牌和管理,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推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科创孵化器集群。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企业内部创客文化,建立企业内部资源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高管、员工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支持,搭建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圈。鼓励浙商特别是海归浙商参与企业大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海归创业根据地。

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大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产业发展人才、青年创业人才等要素资源,发挥各类人才资源的集聚效应,最大限度提升人才资源配置水平,构筑区域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依托美国硅谷工作站、海外高科技孵化器和海外联络站等省市引才平台,积极与海外人才社团等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招引工作。充分发挥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引才主体作用,定期组团赴海外开展高层次人才对接洽谈活动,提高活动引才的靶向作用。大力实施“千人计划”“海鸥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计划。支持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央企、央院、央校和金融机构总部等开展战略合作。

引进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和阿里巴巴、杭氧、杭叉等大企业大集团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加大产业、行业引才力度。顺应区域产业、科技发展趋势,建立重大项目的人才发掘机制,推进项目招引人才、事业集聚人才。

引进青年创业人才。加强创业导师团队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创业学院,重点培养和集聚一批互联网、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青年创业人才群体。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高层次科研人员到科创大走廊企业就业、创业。推动人才引进方式从个体向团队转变,重点引进一批带着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依托浙商创新创业促进浙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在外浙商带资金、带技术在科创大走廊创新创业。

专栏5 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省“千人计划”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名家培育工程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选拔支持300名左右能够代表国家或省一流水平、具有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150名左右省“千人计划”专家,重点引进15名左右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进50名左右带着重大项目、带有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名左右海外留学人员,150个左右留学人员创业项目。引育100个左右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1000个左右科创导师。重点培育50名左右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企业家,培养150名左右创新创业型企业家、1500名左右具有较高素养的职业经理人。

产业链——拓展高端融合

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战略,突出高、精、尖的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引进、转化一批能奠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形成“1个引领融合+ 6个重点培育”产业体系。

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紧紧咬住产业创新,主攻未来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物联网、集成电路、数字安防、软件信息等先发优势明显且代表未来方向的产业,形成超千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重点培育若干支撑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强攻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科技服务、新金融等比较优势明显的中高端产业,促进产业智慧化与智慧产业化深入融合,成为信息经济智慧应用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特色高技术产业增长极。

专栏6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重点建设项目

全面加强项目准入管理。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联合审查制度,对于未达到规定标准的项目或者企业,一般通过租赁或购置存量写字楼或厂房解决,不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单独组织供地。

资本链——部署活跃渠道

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培育创新创业融资新模式,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引进创业风险投资。依托杭州市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天使投资人、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等集聚发展,加强天使投资、科技保险等新产品开发,做大直接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向创业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支持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吸引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投向人才创业的新路子,引进国内外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激励发展创业孵化型金融机构。着重推动民间资本基金化,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创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等科技创业金融服务方式。推动商业银行成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探索投贷联动服务模式,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探索建立科技信贷风险池,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能力,扩大风险补偿贷款范围,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率提至5%。

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和融资。大力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运用资本市场的能力,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拓宽多样融资渠道。以主板、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为重点,加强科技型上市企业培育,加快股份制改造,推进科技企业上市。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柜台市场的积极作用,鼓励科技型企业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和融资,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并购和转让。争取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科创大走廊分中心,积极发挥浙江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功能。支持设立小微券商、小微证券服务机构。

推动企业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发展一批股权众筹平台,增强众筹对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服务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依托省股权交易平台,加大对种子期和成长初期科技创新型项目的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灵活运用企业债、私募债、(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资产支持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可转债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

培育创新创业融资新模式。鼓励银行与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合作,探索“商行+投行”经营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不断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评估管理,推动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工作常态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开展股权出质和出资登记、动产抵押登记,推进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工作,改善融资条件。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支持发展科技再保险。规范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建立科创大走廊投资引导基金和担保基金或机构,通过融资担保、再担保等形式,为科创大走廊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

保障机制——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

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的需求,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通过强化针对性的制度供给,实现政府权力的减法、除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乘法,致力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在既要发挥省市统筹力、又要激活科创大走廊沿线各区(市)积极性的原则下,探索推进建立区域层级较高、权责清晰、运作高效的管理机制。在工作机制上实行“三统三分”,即统规划、统重大基础设施、统重大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分别建设、分别招商、分别财政管理。

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重市场化、轻行政化”的运营模式,以市场化的手段统筹协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利益,探索成立市控股、多方参与的投资开发公司,并由管委会直接领导。公司承担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推动国有资产安全增值。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和政府资金利用效率。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推进平台公司向资产运营公司转型,更好地促进科创大走廊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

创新审批体制。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同级立项、同级审批”,最大限度取消企业资质类、项目类等审批审查事项。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加快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数据资源集中共享,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纵向贯通。通过委托授权、管辖授权、见章跟章、委托派驻机构办理等方式,充分授予两区一市相关区域内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以及与工作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权限,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尽快做到“办事不出门,审批不出区”。积极开展“化零为整”的前置审批,负面清单之外、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投资项目率先做到“零审批”,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加快推进项目生成落地和开工建设。

建立“多规合一”机制。梳理科创大走廊区域的各类规划,以本规划为指引,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调整和衔接,细化落实具体空间功能开发和用地布局,管控重要生态环境和基本农田,形成“一本总规”统领、“一套体系”衔接、“一张总图”管控。

完善科创环境

优化企业运营环境。简化企业登记注册制度,坚持以“宽进”为导向,深化企业登记制度改革,统一核发营业执照。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实行“先照后证”,企业住所登记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允许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创业群体借助商务秘书公司地址托管等方式申办营业执照。减免相关行政性服务收费,严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制定目录。按规定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监管,防止行政垄断、市场分割等不公正商业行为。依法加强创新发明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大案要案,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托省市信用体系平台,建设覆盖小微企业、投资人和企业负责人的信用信息网络,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与市场准入、享受优惠政策挂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联合信用约束惩戒机制,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财政资助、投融资等方面,对失信企业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

加强政策扶持

完善人才政策。结合人才生态示范区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整体谋划区域内的人才工作,研究制定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统筹协调科创大走廊涉及余杭、临安、西湖区域内人才政策,避免内部人才“哄抢”、无序竞争。以人才生态示范区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两区”建设为契机,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先行先试,全面对接省市人才政策,支持省部属高校、“中字头”科研院所落户,鼓励各类高端人才平台整合风投、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指导组建高校创新联盟,以高校创新联盟为纽带,串联入驻辖区的科研院所,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形成“高校—院所—人才”带动互动、融合发展的人才生态机制。

强化土地政策。强化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工作,加快消化已批未供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区域内存量土地,解决新增建设项目50%的用地需求。

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加大省级创新强省资金对科创大走廊的支持,“十三五”时期每年计划安排资金4.5亿元。对新增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予以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国家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大学,在科创大走廊内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予以最高3000万元支持。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专项)项目,予以最高1∶1的资金配套支持。支持各类创业投资机构、个人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

猜你喜欢
科创小镇科技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