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王升
为“中国转动”发力
——访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林松
□本刊记者/王升
“在浙江干实业是一件幸福的事”,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衢州代表团审议党代会报告时,张林松代表的一句话引发现场热烈掌声。日前,本刊记者就“中浙高铁项目”采访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张林松。张林松总经理从高端轴承工业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理念三方面展示实体工业企业的信心和期待。
《浙江经济》:请您介绍正在推进中的中浙高铁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张林松:中浙高铁项目是创新机制下诞生的轴承工业综合体,依托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浙高铁”)为主体、以“中国转动”(意指“中国高端轴承高效转动”)为目标而建设的大型高端轴承产业园。
项目选址省级经济开发区——浙江省龙游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1000亩,总投资50亿元。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用地300亩,二期用地700亩。一期主要建设模加工、热处理等生产车间,形成高铁轴承生产能力150万套,总投资23亿元。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11月完成注册,一期290.78亩用地已于2016年12月上旬摘牌,并于同年12月28日组织开工奠基仪式,主体工程计划在2017年3月进场,工期18个月,在2018年6月底前建成投产。
自去年12月28日项目开工以来,中浙高铁项目的基础建设、市场对接、产品研发3个方面正在有序推进。
《浙江经济》:作为创新机制下诞生的轴承工业综合体,中浙高铁项目建设有哪些意义?
张林松:去年12月28日,时任浙江省代省长袁家军、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董事长任洪斌、衢州市委书记陈新、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等领导相聚龙游,参加中浙高铁项目开工典礼。省政府、央企领导重视该项目,说明意义重大。
这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经济合作与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意义。该项目融入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2家53家央企之一的企业,与龙游本地民营企业光明铁道控股有限公司组成混合制经济模式。即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轴研科技”)、中车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中国制造业中最优秀的央企,与龙游民企合作,“国民”共进推动国产高端轴承工业的发展。这种创新魄力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
另一方面,在新常态下轴承工业发展本身的意义。一是推动国内轴承研发水平跻身国际领先。高铁轴承的安全系数、科技含量之高,让一般企业望其项背。目前,国内轨道交通高铁轴承还没有实现完全国产化,而全球只有4家企业能做高铁轴承,如果算上中浙高铁,全球就有了第五家企业。
二是探索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作为中浙高铁的合作方之一,“轴研科技”与军工企业合作较为成熟,获得高度好评。中浙高铁与“轴研科技”合作,能够与军工企业开展更多合作,促进军工企业与浙商民企合作,这契合目前党中央对军民融合提出的新要求。
三是贯彻落实轴承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是轴承生产大省,要从轴承生产“大省”跃升为轴承生产“强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完成“去低端轴承产能、增高端轴承供给”的“补链”大使命,实现“中国高铁轴承‘浙江造’,轨道交通轴承‘龙游产’”的大目标。
《浙江经济》:中浙高铁未来有怎样的发展目标?
张林松:中浙高铁的发展目标是很明确的。简单归纳为两大发展目标:其一,做中国人自己的高端轴承;其二,为“中国转动”发力。作为浙商,我们肩负着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以实业兴国,树立“打破国外产品技术垄断,打造国产高尖端产品”的信心。
中浙高铁有4项创业宗旨:其一,汇聚优质资源;其二,释放机制活力;其三,振兴民族工业;其四,服务国家战略。
《浙江经济》:对浙商而言,浙江的发展环境怎么样?
张林松:现在,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浙高铁项目开工前的各种手续,真的只跑一次就搞定了。“最多跑一次”改革释放的最大红利就是为企业节省时间。时间是企业最不能浪费的资源,这一改革实际上就是在给企业送黄金、送信心。
最近,常听到一些创业型中小微企业主们为“最多跑一次”点赞。这些创业者往往既是业务员,又是管理者,时间对这些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要。“最多跑一次”改革对中小微企业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现在全省创业创新前所未有的高涨,“最多跑一次”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推动效果。
前不久,省经信委领导专程带领我们赶赴洛阳。对于项目运行情况,合作方都非常满意,各方面技术对接十分通畅。不久前,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何华武院士来中浙高铁调研。何华武院士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后,表示非常满意,并提出了新要求。
《浙江经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给了您怎样的信心?
张林松:幸福是信心的基础。我越来越感觉到,身为浙商是一件骄傲的事、在浙江干实业是件幸福的事。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专门提出要“全面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实体经济这一浙江发展的根基”,这让我这个干实业的企业家倍感振奋。报告还提出要“支持鼓励广大浙商创业创新,勇攀高峰”“使创业真正成为浙江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等。对于靠创新发展起来的企业来说,听了报告后,我们心里燃起了一把火,干实业的动力和底气更足了。
央企之所以选择和普通浙江民企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浙江良好的营商环境。在该项目洽谈期间,各级政府都主动为项目提供支持,央企对浙江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非常认可。要是企业不在浙江,这个项目能不能谈成,心里还真没底。
以前,民营企业对高端产品而言,总显底气不足,而现在只要企业肯去做,就不会遭遇“泼冷水”,政府会大力扶持、支持。作为民营企业主,我们真正看到了希望、迎来了曙光。这个创业创新环境的大改善也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我们要轰轰烈烈创新、干干净净做事。
《浙江经济》:请您谈谈中浙高铁企业发展理念?
张林松:中浙高铁为“中国转动”发力得有发展理念支撑。多年来,我一直认为,民营企业的壮大需要“红色保障,绿色发展”。“红色保障”指的是企业发展需要“沐浴党和政府的政策阳光”,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企业就感受到了这份坚实的“红色保障”;“绿色发展”就是“企业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这也是企业的本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特色小镇培育和生态旅游的建设思路,对中浙高铁产业园区建设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浙江有大批优秀浙商,享受“浙商品牌”的文化光环。“文化光环”背后是浙商凭借办事靠谱、口碑好、信誉佳、融资强等因素,在政府优厚政策的孵化下,一步步实现创业者的“中国梦”。
中国高端轴承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并为军民融合的“浙江实践”添画一道浓墨重彩。中浙高铁立志成为一家国际先进轨道交通轴承与高端轴承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我们离这个梦已经不远了。
《浙江经济》:最后,能否分享您的创业历程和感悟?
张林松:光明铁道控股有限公司是参与该项目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光明铁道”主营高铁轨道,即无砟轨道。无砟轨道技术是从德日逐步引进的。原铁道部提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思路。我们沿这个思路做无砟轨道,替代进口。当时就在思考,铁轨能替代进口,为什么高铁轴承就不能替代进口呢?光明铁道就沿着这条探索之路不断前行。如果当时没做高铁轨道,也就不可能在今天参与高铁轴承。事实也证明一点,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从高铁轨道到高铁轴承,是“光明铁道”一次次转型蜕变的结果。
最初,我们生产国家电网的铁塔,在浙赣闽都有项目,比较成功。1996年,我们赴欧洲考察,在意大利的铁路站点,看到电气化电网,感触很深。回国后,就思考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生产电气化电网呢?于是,就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没有成功,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做成了无砟轨道。这与当时国家高铁大发展息息相关,我们与铁道的缘分就此升华。
回眸历程,如果没有研制轨道电气化电网的勇气,也就不可能有无砟轨道。企业发展一方面靠自身实力、信用,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而更大一方面要靠国家的大发展、政府的好政策,两个条件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