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真《活着之上》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2017-09-02 17:28王硕果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

王硕果

摘要:阎真在《活着之上》这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以其精致细密的视角展现了当今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刻画了一个处在“活着至上”与“活着之上”的虚悬状态下的典型知识分子的形象。通过对主人公聂致远刻画讽刺当下的功利主义风气同时也向社会传递出作者对知识分子坚守良知的期盼。

关键词:心理矛盾;底线意识;功利主义

阎真《活着之上》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面镜子,照进了教育界的污秽之地,照出了如聂致远一般的知识分子的窘迫。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预言家,而是存在的勘探者。”[1]作者阎真身处高校,从立场上来看,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首先深切关注的必然是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所以从一定的角度来说他对知识分子在学术、职场等方面的处境也有一定的话语权,正如阎真自己所说:“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写知识分子,这是我写作的基本地位。这并没有特别的安排和追求,都是很自然地发生的、下岗工人,农民工,我想写也把握不了,会写出怪胎。”[2]在《活着之上》中作者采用大量的心理独白来展现主人公的生存困惑,犀利的批判当下社会功利短视的现象。

一、清高与现实的碰撞

聂致远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浸染过的知识分子,他热爱历史,把司马迁、屈原、曹雪芹这些伟大的灵魂作为自己的榜样。在大学读书时他满腹才情,秉承着文人的单纯与清高走上了学术道路。本科毕业论文分配指导老师时,他随遇而安又善良自负,被同学蒙蔽调换导师而错失“机会”导致毕业时蒙天舒留校任教,他只能暗自挣扎却秉持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原则。例如考母校博士时复试中被刷,自己一直瞧不上的蒙天舒却在比自己低十几分的情况下考上了在职博士,他内心愤怒却无处声张,纠结无力最后却靠蒙天舒帮忙打通人脉读博,甚至在看到蒙天舒因为“借鉴”自己的论文而得到优博时,他内心的愤怒更是无以复加,但是却无可奈何,主人公内心挣扎,虽不愿意被世俗绑架,却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作者在本部小说中描写的聂致远,就是这样一个想要安稳的通过真才实学,来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进而实现人生理想的小人物,在有机会可以名财两收的时候他坚守着这个世界上少有的清高和自己内心的文人底线,同时他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为是否应该坚持底线痛苦挣扎,一方面又羡慕着那些不守底线的人享受财富以及名利。“现实如此骨感,我不能在一个骨感的世界上去寻求一份丰腴的浪漫。”聂致远清醒地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奈愤恨却也还抱着一丝幻想,依然相信自己的学术潜力能够拯救自己。小说重点描写了聂致远在面对不公时压抑不住的那份骚动与不安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让读者产生震撼感和代入感,时代整体的趋名逐利构成了聂致远生存的典型环境。对聂致远来说良知就是绝对命令,坚定文人信仰,反对现实对人的强制性同化就是另一种崇高。正如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因为人有绝对道德律令,所以心存敬畏,不敢为所欲为。因为心有良知和道德,所以聂致远并不曾越雷池半步。

二、金钱与良知的较量

聂致远是“倒霉”的,凭他的学术潜力回母校教学是绰绰有余的,然而他却受到了学术上远不如自己的老同学蒙天舒的各种刁难。他不愿意将学术与名利挂钩,却也看透了发论文、评职称靠人脉关系网的黑暗。其中一个情节是在一次中国思想史年会上,蒙天舒对编辑的点头哈腰,巴结奉承之态展示的淋漓尽致,和“我”的无所作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聂致远对蒙天舒的行为是鄙视不屑的,但同时又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也为未来感到担忧。没有关系网,他的论文就发不出来,职称也就评不上去,生活也难以为继,他痛苦的反思生存的底线。

金钱仿佛是是一只会吞噬人的手,紧紧地扼住了聂致远的咽喉,他困顿彷徨,在曹雪芹这样的榜样面前羞愧,又在金钱面前下跪,他厌恶蒙天舒的“屁股理论”又开始认真思考这个理论的现实性;他需要靠熟人推薦发表论文,却不愿意同别人一样送礼拉关系;他想要狠下心去争取利益却又抵不住自己内心文人底线的叫嚣,他无法说服自己的清高,又不能忍受命运的不公,在这里聂致远就是一个典型充满书生气的‘呆子,但这种书生气却是当下社会值得保护也是最需要提倡的,正如研究了一辈子《红楼梦》的周汝昌就曾揭示过它的正面价值:“书呆子的真定义不是‘只会抱书本、‘纸上谈兵,不是这个意思,是他事事‘看不开、‘想不通,人家早已明白奥妙、一笑置之的事情,他却十分认真地争执、计较---还带着不平和‘义愤!旁人窃笑,他还自以为是立德立功之言。”[3]作者在这部分描写了聂致远生出妥协的心思却在最后关头打消念头的细节真实的体现出人物的具象性和作品的启迪性。知识分子的身份规定性,就在于他比平常人更多地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而他们自身的德行信仰也促使他们勇于做出牺牲。一方面社会需要这种德行文化净化社会的功利实用思想,并来抵抗堕落的社会趋势;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描写一部分知识分子自身的德行修养下降、堕落的现象来深刻揭示知识分子德行人格缺失的社会现状。在整个社会只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而使得功利实用思想产生和泛滥的时候,主人公在种种诱惑面前趔趔趄趄、前摇后摆却也在坚守着做人的底线。

三、坚守与困境的挣扎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中我们也可读出孔子对现世生活的肯定,在本部小说中聂致远有一个把金钱镶进肉里的的妻子赵平平,而他又是一个把底线嵌进灵魂的文人,两人对生活的追求就存在着矛盾。聂致远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赵平平对生活的追求,而妻子正当合理的埋怨也让聂致远从内心开始生出改变生活困境的想法,虽然他从内心上瞧不起蒙天舒的功利短视,但是也别扭的决定向生活做出妥协。例如聂致远为解决妻子工作编制的事情陪赵平平去赵局长家送礼这一情节,作者在这一情节的设置上很是精巧,比如敲门时“我”的扭捏,进屋后的局促不安,内心的紧张挣扎等,这一系列的心理状态的变化、神态、动作的刻画都非常到位,最后带走礼品也足以看出其经济困顿和心理纠结,荒诞的戏剧性转折使得故事尴尬之余又充满讽刺意味。endprint

聂致远固执而清高,这让他很难在学术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学术就要与金钱分的干干净净,不阿谀奉承是他的清高,是他的底线甚至于有些“不知变通”。而作者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不仅在努力坚守底线同时还不乏缺点。他的内心世界充满着矛盾,虽然生活和工作的重担都压在他身上,但是他也不愿意和蒙天舒那样的人一样蝇营狗苟。面对妻子的抱怨,丈母娘的看不起,他作為一个小人物只能苦苦支撑。如阎真所说:“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我要写出生活中的不足,作为反思的镜子和改进的标志;抨击学术腐败并不是小说核心,核心是表现知识分子的价值犹豫与坚守,从而向社会传递正能量。”[4]

聂致远作为这个时代一批人的缩影,虽无力与现实对抗,但却死死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作者赞许并且欣赏的。

四、活着之上,如何活着

权利的触角伸进了高校,学者发挥的空间就相应被挤压了,名誉和金钱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学术研究的魅力,这对聂致远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他需要学术研究带来的成就感,但是一个家庭的吃住用行都少不了钱,这让他感到痛苦。当生活处处都在向他伸手要钱时,当权利的巨轮驶向聂致远时,他最多也就只能做到同流不合污。阎真在谈及创作《活着之上》时说道:“我理解功利主义,人要活着,不可能没有功利主义。但我又不能承认功利主义的无限合法性。总要有一种力量来平衡,这就是良知。”[5]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者、智慧的传播者及对真理与神圣的亵渎与怀疑者,然而中国知识分子却存在着文化底蕴的缺乏、公共话语权威性的丧失、政治意识的淡化、德行人格的缺失、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等方面的困境,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作为首届路遥文学奖的作品,《活着之上》通过小人物的矛盾处境展现知识分子面临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底线意识,在批判功利主义和无底线意识的知识分子的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对知识分子讲究人格操守的强烈期盼,以及对那些隔岸观火乃至煽风点火的权变之士的痛心。作品最后用诗化的语言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对活着之上的思考并没有陷入十分悲观的境地,仍象征性地保留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憧憬,如欧阳友权先生说的:它挑破了一个时代的困局:在世俗化、功利化活法的氰氯中,依然有思想者在为活着之上的更高境界的生存点燃一缕精神的火苗。[6]只有聂致远这样的知识分子才能让我们切身体会到身处困境之中的那些有底线的小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让我们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当名利权势的诱惑和打压迎面而来时,知识分子该如何自处。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余中华,阎真.“我表现的是我所理解的生活的平均数”——阎真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8(4).

[3]周汝昌.红楼无限情:周汝昌自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3.

[4]刘泽民.郭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康德式书写”——评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2(1).

[5]阎真.从《沧浪之水》到《活着之上》[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5,11(1):141.

[6]欧阳友权.超越“活着”与活法的重量一一评阎真长篇新作<活着之上>[J].南方文坛,2015(4).endprint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法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新发展
詹姆斯?密尔“政府观”的功利主义思想评析
自由·幸福·教育:密尔功利主义思想的三要素
从边沁、密尔的思想角度去分析伦理学即功利主义
福柯眼中的微观权力
功利主义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柔和
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成因及其对策
英国功利主义的解读和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如何摆脱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