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敏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能力培养是主攻方向。课前自主预习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有效的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起跳板。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把握学习主线、学习重点,查询有疑问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卡;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6-0056-03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学习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选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学法则。
自课改以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一直致力于“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这种模式强调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能力培养是主攻方向。其基本流程为:课前预习——反馈导学——课堂探究——当堂检测——课后拓展。依据这样的流程设计的“导学卡”是在教师充分研读课标、细读文本,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课前布置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把握学习主线、学习重点,查询有疑问的内容。那么这张导学卡如何发挥“导”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课前自主学习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课前预习,他说过:“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课前自主预习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有效的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起跳板。我们精心设计导学卡,借助课前预习部分,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学法指导,不仅在于扫清字词障碍,将课文读通顺,也包括作情感、态度、方法上的预备,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增加这一环节的实效性。比如
☆《刷子李》一课,结合课文中轻声儿化音比较多的情况,导学卡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师进行如下设计引导学生重点关注:
☆《再见了亲人》一课,课前学生怎样对资料进行有效地搜集和处理?教师可以从作者、文章写作背景、抗美援朝战争情况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提示,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二、反馈导学——以学定教的关键所在
课堂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方面导人教学。那么,在“学案导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基于预习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浏览导学卡去了解:学生课前预习部分出现了哪些比较集中的问题需要处理?哪些感悟和发现能够纳入教学过程中?以便进一步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重难点;关注生成和拓展,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文白夹杂的文章,在预习部分老师对某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做了提示,对字词的理解,提示了“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课堂上又通过“开火车”读文解决易错的字词的方法,加以巩固;《蒙娜丽莎之约》一课,教师基于学生搜集资料基础上进行升华,课前制作了微视频,对作家、作品传奇经历进行补充和拓展介绍,然后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课堂探究——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实现以学为核心的教学转变,重点是探索丰富的教学策略。课堂探究部分是学案导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课前的精心备课,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然后以相应的问题形式去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这个环节要注意,问题设置指向的是本节课的核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之后才确立的,关键在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情;另一方面,问题确立了,就需要考虑具体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一堂课由一连串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串联而成,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比如《跳水》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经过反复研读文本,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赏析画面的方法。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首先以范例形式,让学生明确赏析画面的方法;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画面,依据表格二深入文本充分研读;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补充,在此过程中体会语言魅力、感受故事的经验,获得生活启示。
☆你认为下面三组画面哪组最精彩?像太阳小组那样从多方面说说精彩的理由吧!
第一组:猴子逗孩子 第二组:孩子追猴子第三组:船长救孩子
【例】太阳小组的同学认为描写水手笑的这组画面(三句话)很精彩,精彩原因是:
同学甲:文章中对水手主要进行了神态描写,抓住了三次笑,每句都只有八个字,写得简炼又生动,“哈哈大笑”、“又大笑”、“更欢了”让我看到了水手笑得越来越厉害、越来越放肆的样子。尤其是那个“欢”字,我想有的水手一定笑得直不起腰了,有的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同学乙:要是没有水手的这三次笑,猴子肯定不敢那么“放肆”,孩子也不会气得不顾一切的去追猴子,更不会爬到桅杆的最顶端,那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所以我想说水手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这三次笑真是太重要了!
同学丙:这三次笑的确很重要,后果也太严重了,差一点就让孩子送了命,所以我想说:水手啊,开玩笑可不能太过分!
课堂探究部分的交流反馈,则是以小组的合作展示为主,教师要善于调控,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指导。
四、当堂检测——实现学练有效结合
一堂课的学习,我们总是带领着学生经历一个从“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认知过程,而这一环节就是紧扣实践环节展开,在学生学习认识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运用。这一部分设计的关键在于练习题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力培養目标进行,检验的是目标的达成度,使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对学生给予指导,做出正确的评价。比如:
☆《鲸》一课进行这样的练习: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临死前的严监生》的随堂练写安排的是:假如赵氏也没有猜出这个手指的意思,你猜猜严监生可能会有怎样的动作?
☆《穷人》一课则是在体会桑娜那段经典的心理活动描写之后,对西蒙心理活动的仿写。
五、课后拓展——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大语文的教育观,把视野放宽,引导学生由一课拓展到一本书阅读,一个作家一系列作品的阅读,或者是与课文同主题不同题材的一类作品的阅读。在这一环节,通过布置具有选择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外综合性作业,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
☆《鲸》一课,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选择性实践作业:
1.看一看:观看3D视频《游走鲸》,了解鲸的进化。
2.读一读:读课后的资料袋,再搜集一下鲸的作用,你会大吃一惊。
3.画一画:办一期关于鲸的手抄报。
4.写一写:为本文补充一个开头和结尾,让结构变为总一分一总。
☆《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课后延伸性学习:
1.你可以进一步搜集关于蒙娜丽莎的相关资料,补充到解说词中,使介绍更完整、更生动。
2.你可以进一步了解达芬奇这个疑似穿越者的旷世奇才,或者他的另一幅杰作《最后的晚餐》。
3.你还可以去法国的卢浮宫看看,那“镇馆三宝”除了《蒙娜丽莎》,还有什么?有兴趣还可以对其它两个做一下了解。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让以学为核心的理念落地,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各式各样的具体策略,真正让学走在教的前面,让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责任编辑 李幸阳】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