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娟
摘 要:学好历史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好历史教材,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介绍了目录式阅读、语文式阅读、地理式阅读、线索式阅读和比较式阅读等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8B-0072-02
提到初中历史,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初中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以至于几乎所有学生的历史书上都划满横线,即所谓要背的内容。其实,学好历史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即读好历史教材,因为历史教材是学习历史知识最基本的依据,也是进行历史思维活动的重要阵地,还是扩展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石。那么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们该如何阅读教材呢?以下几种阅读方法值得一试。
一、目录式阅读
历史不是一些零散的、演绎的知识,更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它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规律;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历史人物的荣辱得失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目录就能从整体结构上帮助学生把握教材,能使其清楚把握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并能学好教材和活用教材,从而使学生从多角度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脉络,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在课本里,目录主要讲述历史课本的结构和学习方法,是由编者精心设计好的纲要,依据目录,学生可以在阅读时理出本册书的线索和要点。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所学校,把即将学习历史的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对历史课本做概括性的说明,通读目录,才进入正式学习;第二组从第一天开始就正式学习历史。结果通读目录的第一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普遍比第二组好。虽然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目录里的内容讲的是什么,但是,每次翻书读目录都可以知道,过去所学的知识点和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在整本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们的前后关系又是如何。由此学生可以领悟出,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这样学习起来才能胸有成竹。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目录式阅读,特别是在一册书的开始,一个单元的开始时,更是要全面贯彻目录式阅读,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式阅读
具体到学习某一章节时,我们可以采用语文式阅读,即一句一句的阅读,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后,自己再试着找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找主题句;3.厘清文章的内容(中心);4.明确记叙线索及作用。这样学生能够把握贯穿文章的脉络,把历史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层次更清楚,然后做好笔记,这样上课时可以有重点地听讲,做到心中有底,而且对听不懂的内容还可以提出来与老师交流。例如,在学习 《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通过语文式阅读,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春秋争霸:1.齐桓公争霸的时间、原因、过程;2.晋文公争霸的时间、原因、过程;3.春秋争霸的影响。二是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2.七雄并立;3.重大战役:桂凌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但由于本课涉及的时间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时间、空间的概念,同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也知之甚少,因此,学生通过语文式阅读在获得以上信息后,可以提升听课的积极主动性,注意力更集中,目的性更明确,能使听课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听课时对老师的板书、讲课的内容,可以迅速做出判断,如哪些是来自于课本,哪些是老师补充的课外内容。这样便于抓住重点,有取舍的进行记录,从而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
三、地理式阅读
史地不分家,历史和地理的学习一样都离不开地图。历史地图不仅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且具有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效果,不仅如此,历史地图还承担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各方面能力的任务。历史地图是非常直观的教学工具,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巧妙、恰当地运用历史地图教学,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历史地图册是为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它用空间的形式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和相关的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各民族的分布、历史疆域的变化、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战争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地图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来。合理利用历史填图册能方便学习和记忆历史知识,这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手段。地理式阅读就是在阅读历史事件时,充分利用地图册。从地图册上获取历史知识和必要的信息,做到图文并茂。同样在讲解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时,要求学生掌握战国七雄的分布,对学生来说不仅要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还要将位置一一对号入座确实有些困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战国七雄位置示意图》,通过示意图可以使学生明确看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对应的分别是齐、楚、秦、燕,而地图的中间从上到下分别是赵、魏、韩,这样正好得出一对诗句: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这样学生对战国七雄的分布也就一目了然且从此再难相忘了。而且通过这个例子还可以让学生更明确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地理式阅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与审美意识。
四、线索式阅读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线索,通常最常见的是时间线索,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是根据时间来叙述的,根据时间发展顺序来阅读,就能快速了解教学内容而且事半功倍。如学习世界古代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时,本单元一共有三课,第一课《人类文明的起源》讲的是原始社会,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讲的是亚洲、非洲的奴隶社会,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讲的是西方的奴隶社会,先后顺序非常明了,线索清晰。再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介绍了四场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厘清线索后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各个阶层都希望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由从学习西方技术(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学习先进的思想(新文化运动),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同时近代化的探索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果证明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法承担改变中国的历史重任,那么又有谁能担此重任呢?接下来的学习引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另一线索——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历史知识点多且散乱,线索式阅读就像一条红绳可以将有关联的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作用不可低估。
五、比较式阅读
这个方法常在初三进行专题复习时经常用到,即把同类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得到一般规律,比如复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对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可以绘制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表格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三场革命有其明显的相同点,如爆发原因都是由于資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结果都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义都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推翻了、确立了、促进了、推动了)来概括。比较式阅读借助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可以把相似的历史知识点进行纵横串联、整理归纳,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提升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改善历史学习要从改变阅读方法开始,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肖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5,(13).
[2]谢茂清.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青春岁月,2012,(2).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