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
摘 要:班主任是小学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能只注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修养以及心理健康,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出现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制约着小学生的发展,所以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有必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可以解决小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文章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开展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提升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8B-0014-02
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小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涯,毫不夸张地说,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显著的作用。小学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说,自卑心理、自闭心理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班主任是小学教育中的主体,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样也制约着小学班主任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班主任有必要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小学生能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一、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任何一方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不配合的话,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失去存在的价值。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學生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告诉班主任,班主任针对该心理问题及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和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从而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样对班主任的教学活动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该活动的开展可以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出现自卑心理,这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愿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出现自闭倾向。这就需要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判断出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和父母充分的沟通交流
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班主任需要与学生父母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班主任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活动,在家长会举办过程中告之父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这样可以增强家长对学生的学校生活的了解;同时在家长会中,父母也可以将学生在家庭的表现情况告知班主任,从而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除了家长会,班主任还可以开展家访,家访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加父母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和谐关系的建立。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从而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开展心理教育时,通过与家长沟通,可以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遵循因人而异原则
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这是由现实情况决定的。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在开展心理教育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之间由于家庭条件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在心理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心理问题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也会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班主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遵循因人而异原则。因人而异原则要求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以及生活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因人而异原则还需要班主任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常见的方式包括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集体教育需要班主任通过开教育班会的形式进行,集体教育的范围比较广泛;个体教育是班主任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优势,集体教育可以预防和避免小学生出现共性心理问题;而个体教育则具有针对性,所以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班主任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时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才能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教育方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遵循因人而异原则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三)提升自身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小学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就需要班主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小学班主任在业余时间可以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对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地了解;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还需要小学班主任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方法,将这些教育方法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加快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简单的了解,这样可以方便班主任根据小学生行为的变化了解学生是否出现心理问题;此外,提升班主任的素质不仅仅需要班主任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帮助,教育部门拿出专项经费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的开展可以针对班主任的具体情况,这样可以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技能;学校也应该为班主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班主任间的沟通交流会,班主任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必要性,班主任在开展心理教育时,需要积极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遵循因人而异原则、提升自身的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采取这些对策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单单通过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参与,惟有共同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一个多位一体的小学生心理健康保护机制,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杨秀红.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9).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