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渠道”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深处

2017-09-01 05:25张惠燕
新课程·上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留守儿童

张惠燕

摘 要:留守儿童和老师之间是否有最动情的触点,是否能构建出活泼、温润、灵活的走心德育,关键在于教师。好的教师善于从留守儿童的视角出发,注重“润物无声”般的渗透,注重全面、温馨、和谐的评价,以此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打开那个“波涛汹涌”般内心的大海,以此打造精彩、厚重和摇曳生姿的德育新时空。

关键词:留守儿童;走心德育;儿童视角;无痕教育;和谐评价

好的教育和坏的教育的区别,形象地说,就在于孩子听到你的话时是如“天使”般亲切还是如“魔鬼”般难受。对于留守儿童,也是如此。的确,如果留守儿童一旦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老师是天使,在自然而然中给予他们“崇高、美好的情感和力量”,那么,他们自然也会变得“崇高和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改进教师和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注重“走心德育”,才能让留守儿童沉浸在心灵和情感的抚慰与呵护中,让他们精神的“夜晚”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一、渠道之一: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

“教育切忌将孩子视为‘小大人或成人的翻版,戕害其自然本性、压抑其独立个性。”教师只有转换视角,重新找回走入留守儿童心灵深处的钥匙,以一颗“同理心”看待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有效引导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激发起身上的道德成长力量,也才能生长出适合留守儿童的“活德育”。

比如,有位留守儿童,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更不用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面对这个学生,教师是采取“暴风骤雨”式的直面训导,还是注重“润物无声”式的“迂回”方式?显然只有后者才值得称道。

事实证明,这个学生之所以如此“不济”,是因为父母离婚了,很少关心他,再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诱惑,他才渐渐沉沦下去。面对这种现象,教师不能呵斥,不能直白批评,不能“恨铁不成钢”地谩骂,而是进行柔风细雨式的教育:“给你个选择:你要么……要么……你自己决定。”“我知道,你并不是真的就喜欢打游戏、旷课、打架,而是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你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喜欢这样……”这样的说辞,在顾全孩子自尊的同时,慢慢融化了孩子的心。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属于自己的一些“沟沟壑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从“儿童视角”出发,发现孩子的“沟沟壑壑”,并以此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二、渠道之二:应该从无痕教育入手

为什么一部分成人或教师总是无法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关键就在于教师总是试图要强加点什么道理到孩子头脑里,总是以尖锐的、强硬的、棱角分明的方式想要强行进入孩子们的内心。如何真正、自然而然地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深处?窃以为,学校或教师应该从无痕教育入手。“无痕教育其实有‘痕。这个‘痕就是‘自然而然,就是‘润物无声。”

比如,一个留守儿童懒懒散散,随心所欲,不爱和人交流,对任何人都是敌视的,至于学习方面更是没有一点动力。面对这种情况,我多次和他谈心,谈起亲情问题时,他居然连妈妈都叫不出来。于是,我试图和他做朋友,课下只要有时间我就和他在一起,跟他聊天,谈梦想,说心事,班级只要有集体活动我都会带他一起参加。课下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时,我更会鼓励他一起加入。现在,孩子变化很大,话多了,老爸老妈也开始叫了。可以说,正因为关注了这个孩子的“表面生活”,才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深处,才引领孩子冲出阴霾心理,走向健康人生。

好的教育应在不經意间向前挺进,而不是在刻意、僵硬和棱角分明中强迫进行。当教师真正能基于学生,从孩子们内心真正的需要出发,从符合孩子们天性和暗合自然的转化出发,才有可能把教育内容在自然而然中转化为孩子可以理解、体验、接受的东西,从而发生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正效应。

三、渠道之三:应该注重全面和谐评价

不可否认,留守儿童比正常学生更敏感、更复杂、更鲜活,因而如何评价留守儿童就显得异常重要,因为“有些话语一经过目便转化为内心的山水”。仅从学业成绩出发,还是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品性德性等全方位评价留守儿童?这一切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理念、勇气和坚守。

有一个老师给留守儿童写过这样的表扬信:“我们班的王××,曾经以为刷牙就是漱口,父母亲不在身边,没有人教会她这一点,但现在她跟着班上的同学学会了讲卫生,真正知道了什么才是刷牙,什么才是真正的讲卫生,才知道拥有洁白干净的牙齿有多么美好,为这样的卫生标兵而自豪!”还有一个老师这样评价某个留守儿童:“你能帮爷爷奶奶买菜、收拾屋子,说明你的责任心很强,为这样的留守儿童自豪!”这样的评价温馨、大气,有温度,有情有义,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自我管理、自我进步、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叶澜教授曾经说:“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善于全面和谐地评价留守儿童,才有机会“发现”和“解放”留守儿童,才有可能“拨开水藻,露出一眼小活泉”,才能更长久地滋养留守儿童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邹太龙.孩子眼中的“人”与“世界”[J].中小学德育,2015(2).

[2]林茶居.二月书单[J].教师月刊,2013(2).

编辑 任 壮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留守儿童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