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7-08-31 02:28刘海
职业·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工匠精神

刘海

摘 要:我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期,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和匠人,更需着力培养工匠精神。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中职德育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育内容有较强的契合度,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全面融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实现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切实培育中职生的工匠精神的目的。本文就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的意义、内容、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教学 工匠精神 培育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中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工匠精神作为高技能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应该纳入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尤其是工匠精神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一、职业道德教学课程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一种不断突破、进无止境的创新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在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所作的批示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上,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与法律”(以下简称“职业道德”)课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工匠精神所蕴涵的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职业道德教学内容中都有体现。强化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增强职业道德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第一次制定的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道德教学,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增强他们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与理解,让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学习和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有利于增强职业道德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职业道德课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必修课,担负着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法制观念的重要任务。因此,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道德课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课程教学设计,结合专业特性,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职业道德课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效。

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

职业道德课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因此,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相通、目标一致,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培育。

第一,联系职业理想,诠释工匠精神。一种精神需要相对应的价值观引领,培养与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创造了更有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在职业道德课程中,结合职业理想内涵与特征、理想的意义,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职业无贵贱”的价值取向融于职业理想教学中,诠释“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的工匠精神,形成“崇尚技能技术,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共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让工匠精神逐渐内化于心。

第二,结合爱岗敬业,渗透工匠精神。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最根本的职业道德,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基本要求,爱岗才能敬业,敬业才能专业。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的外在行为表现,体现的是对待职业的态度和理念,本质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匠精神所追求的“精益求精”是爱岗敬业的最高境界,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爱岗敬业与工匠精神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在职业道德教学中,要树立中职生远大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动机;更新就业观念,要清醒认识自我自觉适应社会,调整就业心态,培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积极职业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培育良好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业是爱岗敬业的高层次展现,要做到精业,要求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走向工作岗位后还要不断开拓知识视野,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业、新方法。在职业道德教学中,将爱岗敬业的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做到工匠精神的有效渗透。

第三,理解奉献社会,提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可以用三个层次来理解。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行为层面:开拓创新、持续专注。思想层面: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专注反映的是职业精神,是前提;精业反映的是职业水准,是核心;奉献反映的是个人品德,是保障。可以说,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表现特征就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每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在本职岗位上,通过自身努力为人民服务。任何职业所提供的服务都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任何服务都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工作,每一项服务都是帮助他人的环节,每一份劳动都是社会的力量。因此,服务是付出也是收获,是为他人也是为自我,既是一种处世之道,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在教学生让学生领悟到服务和奉献的过程,既是职业历练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增强学生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深刻理解职业意义,认同“服务不低贱,奉献不吃亏”的理念,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提升。endprint

三、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方法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参与式教学。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种脱离学生的教学使德育课失去了它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内涵。职业道德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德育课程,更应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前,教师要提前布置学习课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明确重点,并初步给出解决方案;在课中,尽量减少老师的“一言堂”,不能固化学生的思维,将课堂主动權交给学生,通过课堂提问、演讲、分小组活动、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理解、评价各种道德伦理,从而准确把握职业道德内涵,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德育是鲜活的,职业道德课程更是如此,道德观念要内化为信仰,转化为行为,离不开道德实践。因此,职业道德课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重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如,邀请劳模进校园,开展“我与劳模面对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劳模的人格魅力,品味劳模的职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将劳模身上体现的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信条与准则;结合专业特性,邀请相关企业、优秀毕业生给学生做讲座,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意识;组织学生参加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各种活动,通过参加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工匠精神在不同领域的展现形式;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学生置身于企业的氛围中,感受企业的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需要有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将所学、所领悟的职业道德践行在校园生活中,实现工匠精神生活化。

第三,教学手段现代化,增强教学吸引力。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不仅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同时也被现代教学作为重要的手段与方法,在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与功能。在德育课教育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利用其丰富性、直观性,可以加大信息传递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看《大国工匠》《钱学森》《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影视资料,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激发学生的事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四,注重课后反馈,巩固教学效果。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教学的终止。德育课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教师在课后要加强与学生工作部门、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日常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课堂上加以引导;通过学生的微信、微博、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宁波第二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工匠精神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