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在数学学习时存在阅读理解、思维转换、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这都是数学语言能力欠缺的体现。笔者认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悉心指导,逐步推进。
一、指导数学阅读,准确理解数学语言
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科学等教材中生动、形象、丰富的语言相比,数学教材中的语句显得更加精练、严谨甚至略显枯燥。在数学语句中,每一个字词都可能是影响语义的关键,这就使得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要认真细致、多动脑筋,才能够准确地理解意思。
例如,三角形高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学生常常会形成“三角形顶点到对边的距离是三角形的高”的错误理解。这就是分不清楚线段和距离二者之间区别的结果。线段指的是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是图形;而距离指的是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是长度。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如“增加了”“减少了”与“增加到”“减少到”,学生也常常混淆,在答题时因为一字之差导致理解错误。
二、训练语义转换,灵活处理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不仅包含文字内容,还包括符号、图形语言。同一个数学对象可以用多种数学语言来描述,学生要理解数学知识,必须能够灵活地在不同语言之间转化。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多种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比如,在讲解“行程问题”时,通过线段图的方式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学生一目了然,很快就能把握解题的关键。又比如:小明有15个苹果,5个梨,苹果比梨多几个?当学生解答后,教师可以把题目中的水果改成文具,或者把问题改为梨比苹果少几个等。
有些数学教师抱怨:“有的题目都讲过好几遍,但是换个表述、换几个数字学生就又不会了。”这其实就是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转化能力不强的体现。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数学语言的转换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审题能力的提升会有较大的帮助。
三、鼓励动手操作,强化数学语言的形成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数学语言相对比较抽象,如果通过实际操作来论证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能够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关知识。
例如,在教“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单位的概念和意义,笔者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具体测量。例如利用直尺和卷尺测量书本、课桌、黑板等的长度,利用天平测量钢笔、文具盒、水果等的重量,通过实物测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在黑板上画出模型,告知面积公式为:面积=底×高,學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不妨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剪、拼、摆等操作,发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长其实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就比较容易了。
四、创造表达机会,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除了教会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法,还要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例如,在计算8×25时,有的学生采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为(4+4)×25,有的学生采用乘法结合律计算为(4×25)×2,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让学生通过语言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此外,教师要开展多种说的活动,如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通过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和倾听的机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组织语言、互相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了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者单位:沙洋县李市镇张马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