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课堂主旋律 演绎教学新篇章

2017-08-31 15:40文俊杰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盒子心情礼物

文俊杰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机结合教材的整体特点、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实际学情制订合适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应静下心仔细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就以参加“武汉市第三届小学作文优质课教学竞赛活动”的《礼物》一课为例,具体介绍如何制订和落实该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舍与得”

《礼物》这个习作内容出自鄂教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属于话题作文。对于这个年段学生的习作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几句具体的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達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流修改”。初读作文要求时,如何结合习作提示制订教学目标是一件颇为纠结的事情。首先这个话题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调控得当,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就能快速得到激发。但是在反复研读习作要求后,笔者发现,要在40分钟内实现上述目标,该单元作文的写作指导竟成了笔者首先要舍弃的部分——本次作文的指导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即礼物是什么;礼物的来历;围绕这份礼物,你有什么感受。如此详细的指导,虽然能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但是课标中提到的“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做到“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等要求,是难以实现的。究其原因,是该指导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挖掘属于自己独特生活感悟的“创作宝库”。

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到乐于表达和自由表达,并“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呢?笔者不禁想起了武汉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罗坤霞在《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一文中的那段话:“那种不关注学生作文兴趣,而想通过技能训练追求作文教学高质量的做法只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因此我们教儿童作文,首先要把目光放在怎么让他们喜欢和有兴趣上,而不是作文水平要求及技法上。”管建刚老师在阐述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时,将“兴趣”重于“技能”的观点列于其九大作文教学主张之首,也再次印证了兴趣的重要性。基于上述理论,笔者决定与其将课堂宝贵的时间用在通过引导学生梳理习作前的指导来唤醒他们的回忆,还不如寻找一个小的突破口,通过创设一个活动直接激活学生乐于表达的“阀门”。最终,笔者有了这样一个全新的教学构思:紧扣“礼物”这个话题,通过活动作文的形式展开教学。“礼物”就选择了能给学生带来极大视觉冲击又极富象征意义的“泥土”。

当礼物和教学的大体形式明确后,最关键的是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笔者给这节课预设了三个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2.通过“礼物”这个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尝试写出活动过程中人物的心情变化;3.在习作的表达和修改过程中,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讲真事、抒真情,写具体。而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1.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尝试将活动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或由此而产生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至于为什么要在心情变化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悟中间加上一个“或”字,是因为兼顾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大多数五年级学生而言,将活动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写出来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由此而生成的感悟却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能完成这一目标的学生只占少数。但是加上这一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要求,尽量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起与伏”

“悬念迭起”的互动。好奇和期待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两大法宝。课堂刚开始,笔者就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大大的正方形红盒子,并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这个礼物是自己冥思苦想好长时间才准备好的,接下来就围绕“盒子里面是什么礼物呢?”让学生展开猜想。当他们将各自不同的猜测主动讲述出来后,一个“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将上述同学的猜测用一段话连起来?”的问题又引导了学生学会倾听和归纳,尝试有条理地讲述。可当让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盒子被打开后,里面竟然还是一个盒子。这结果除了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之外,更让孩子们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面对小多了的盒子,接下来有的人就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推断盒子里面应该还是盒子,还有人结合盒子的大小推断里面会是文具之类的东西。就在他们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认知七嘴八舌地猜测的时候,从盒子里面拿出来的竟然是一块用水晶碗装着的泥土。原本情绪高涨的孩子们心情一落千丈,不少人以“失望透顶”“出乎意料”“疑惑不解”等词句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此时,伴着猜测过程中学生连续三个极富反差的情绪起伏,学生描写活动过程和个人心理活动的素材逐渐得到充实。

“百花齐放”的感悟。看着孩子们将自己的独特感受真实地展露了出来,笔者故意装作很受伤的样子告诉他们:“唉,没想到这个让我冥思苦想好几天的礼物竟然让大家有这样的反应,想知道我送这个礼物的原因吗?聪明的你们请先想一想,泥土能做些什么或者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将泥土的作用讲述完毕后,笔者除了帮孩子们梳理,又将这个关于“泥土”的礼物推向了更深的层次:“感谢大家独到而有思想的见解。也许平时你们都收到过不少礼物,比如装文具的笔袋、美味的巧克力、好看的衣服等,但是这些礼物和我今天送你们的这份礼物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待会再一起分享!”让孩子们通过对比的方式讨论本次礼物的特别之处,有利于学生明确清晰的思考方向,同时又能让他们以对比的方式将自己独特的思考完整而具体地讲述下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不仅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方便学生通过交流质疑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成果。在班级汇报环节,当学生结合泥土的外形和作用谈到自己的童年、想到的人物和由此而生成的种种感悟时,孩子个人独特的感受也就在无形中被引导出来了。同时,“百花齐放”式的交流又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不同层面的思考。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环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表达的欲望得到尽可能的凸显。同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推进。

“润物无声”的指导。作文课上,教师需要在练写这个关键节点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一步步将心中生成的素材转化为规范的书面表达,以落实本年级(段)的习作要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表达。在教授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展开指导:1.通过回忆来梳理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引导学生讲述猜测过程中人物心情的变化过程;2.以开放式的建议指导学生从四个方面练写:可以重点写活动的过程,注意写出人物的心情变化;可以重点写由礼物联想到的人、事等,注意写出具体的事例;可以重点介绍由礼物得到的启示,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等;也可以围绕“礼物”写其它的内容……上述两个方面除了帮助学生整体回顾课堂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明确习作的大体方向和具体写法。

“删繁就简”的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如何评改学生的作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修改的作文质量和学习自信心。在这一环节,笔者首先充分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读作文,将自认为写得好的词句画一画,有问题的地方改一改。在完成学生自改环节后,结合习作前的指导,笔者请两位有代表性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习作,其他人思考两个问题:1.她重点介绍的内容是什么?2.听了他的朗读后,你认为这篇文章值得你学习的方面或者需要注意的方面是什么?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倾听者,只在关键处,即怎样写出心情的变化时,才给了学生一个指向性的提示:在介绍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中,除了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其他人的反应也能展现这种心情的变化,以此来指导学生如何将心情的变化写得曲折而又具体。

三、教学反思的“守”与“放”

此次竞赛活动,最大的收获还是在反复磨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认识能力的提升:无论是作文课还是阅读课,首先得牢记目标,定好课堂的“主旋律”,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入手,在教学形式上大胆创新,敢于放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有效的引导点拨。如此,才能演绎教学新篇章。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万科金色城市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盒子心情礼物
寻找神秘盒子
爱的礼物
礼物
稚趣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