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两心三度” ?灵活驾驭数学语言

2017-08-31 15:40赵燕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梯形动手数学知识

赵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思维的过程最终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外化,这就是数学语言表达内在思维的过程。因此,学生能正确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讲述数学思维,应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

本期,我们重点探讨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数学语言是指用来表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活动的专门语言,是储存、传递和加工数学知识信息的载体。离开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空中楼阁”。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呢?笔者认为,在教师科学、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为学生做好语言示范的前提下,教学中应注重“两心三度”,在变式比较、构建模型、动手操作、巧设陷阱、善用转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

一、提供变式比较,抓住数学语言的核心

小学生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比较弱,对一些数学概念、名词术语等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因此,教师教学时除了强调概念、术语中的关键字词外,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变式比较,引导学生把握其核心,领悟其本质,从而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如在教学“梯形概念”时,学生对梯形概念中的“只有”一词理解并不深刻,于是笔者设计了一组图形让学生辨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最终判断出①②③④是梯形,而⑤是五边形,⑥有两组对边平行,它们都不是梯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梯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虽然图①和图④的形状迥异,但它们都是梯形,因为它们都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样,利用图形辨析,经历思维的多次碰撞后,学生便能准确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表述时自然就会少出偏差。

二、构建思考模型,突出数学语言的重心

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生活语言,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和完整性,这样就阻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为此,帮助学生构建思考模型,规范数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教学中,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得出,对于结果的由来则不感兴趣,所以,许多学生只会做题目而不理解算理。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炼数学语言,突出思考重心,构建一个完整的模式,帮助学生借助这个比较具体的“台阶”去认识和理解算理。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每一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考模式。以计算“24+9”为例,通过摆小棒,学生已明确有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把9分成6和3,先算24+6=30,再算30+3=33;第二种,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20+13=33。在明白思考方法后,教师又为学生提供如下的阐明算理模型:把24(或9)分成( )和( ),先算( )+( )=( ),再算( )+( )=( )。

利用构建模型这种方法,有效化解了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的困难,突出了数学语言的逻辑重心。

三、注重动手操作,提升数学语言的厚度

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手脑协调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促进,相生相长。只“做”不“说”或只“说”不“做”,都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语言、运用数学语言,让数学语言更有“厚度”。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入理解数学语言的目的。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大小相等的四份。

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

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

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

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是怎样想的,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在这个案例中,动手操作引发思维,数学语言表达思维,“做”与“说”和谐统一,“做”有理,“说”有据,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全面而透彻。

鉴于此,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语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具操作内容,指导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操作活动中感知、领悟所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新思想、新发现,从而达到动脑、动手、动口“一体化”。

四、巧设错误陷阱,强化数学语言的精度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说过: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由此也失去了来自失误和发现的快乐。

数学中用来表示定义、定理、性质等的语句,都是十分严谨和精练的,有时甚至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不行。教师在教学中,不妨给学生设置一些易犯错的“陷阱”,在强化数学语言的精度上做文章,让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例如,在学习“用数对表示数”时,由于受日常生活中习惯语言的影响,学生常常先说“行”的位置,再说“列”的位置。笔者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将数对(2,3)板书在黑板上后,问:“也就是说,按照同学们的理解,这个数对表示物品所在的位置是第2行的第3列。同意这种说法的请举手!”毫无疑问,全班学生都跳进了笔者挖的“陷阱”中。答案揭晓,在惊讶声中,学生对怎样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示数对加深了印象。

再如,“除”和“除以”,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高到”与“增高了”不能混為一谈;“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忽略了“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即为错误……

诸如此类高精度的语言,学生在运用时经常会出现典型错误。此时,教师不妨“装一装糊涂”,“尝试犯错”也不失为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数学语言的良策。

五、善用语言转换,发掘数学语言的深度

一般来说,数学思维用文字表达则生动,用符号表达则简练,用图形表达则直观形象。但有些问题用文字表达过于繁杂,用符号表达又嫌抽象,而图形表达有时又未必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善于对数学语言的多种形式进行转换,充分挖掘数学语言的深度,达到多层次理解数学语言的目的。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多数学生习惯列出“9+5=14”。集体订正时,教师问学生,这个“我”有没有包括到9和5中去?然后强调正确算法“9+5+1=15”中的“1”就表示“我”。接着,再换一道类似的题:从前数起我排在第9个,从后数起我排在第5个。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大部分学生又习惯地用9+5+1=15,可见学生并未真正理解题意。

此时,如果能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你能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表示‘我和其他人,把这两列队伍画出来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画出了图。

集体汇报时,教师让学生把两幅图进行比较,让他们在辨析中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白了什么时候“我”是没有数的,什么时候“我”是重复数的。

像上述案例这样,不同形式的语言转换,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提供或体现了对数学对象的不同理解方式。一方面,通过不同的理解方式可以达到对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理解方式的转换实际上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换,因此对多层次理解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好数学语言,教师科学“示范”是前提,教学中注重“两心三度”是途径,最终,帮助每一名学生架构沟通思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学会用数学表达世界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十堰市广东路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梯形动手数学知识
玩转梯形
我也来动手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梯形达人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动手画一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动手演示找错因
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