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东
摘要: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合理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在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中获得美感,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剪纸艺术 剪纸教学 兴趣 审美 创新
一、播种“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剪纸艺术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剪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于学习剪纸的境界。在剪纸教学过程中,观察、赏析是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在网络中搜集各式各类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观察赏析的同时感悟剪纸不同于绘画的神奇魅力。农家小院中的蔬菜瓜果,晴天丽日下的花鸟虫蝶,平凡生活中的温馨细节等,无处不洋溢着自然的和谐与生活的美好。
剪纸教学还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小学生童趣盎然,適宜教学简单常用、趣味性强、装饰味浓的作品。如教师示范剪一只可爱的小兔,请学生开动脑筋,给她找个好朋友,学生纷纷出主意,有的说再剪一只放在一起,有的特别热心说多剪几只让她们开心做游戏。教师将手中的纸对折,剪出同样大小的兔子,打开便是一对。再将同样一张纸折多次,便剪出了一串,学生在惊喜中会认真观察和思考:一对小兔是怎么剪的,折纸有什么学问?此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折一折、剪一剪,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对称式的剪纸方法,同时自由式和花边式的图案也是有趣味的教学内容。教师只需在教学中适时地启发和指导,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剪纸技法。
二、收放自如,建立“有序”的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的和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绪会使一个人的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与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难免会出现矛盾。如教学中,教师一旦出示新的作品,请学生思考其剪纸技法时,学生立刻会积极参与讨论,这时可能会出现各抒己见,争执不休的情况,在实践创作中,还有可能会出现自由结对讨论合作的情形。剪纸艺术需要创新,需要张扬个性,这就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有序”与“无序”要做到适当地调控,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让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作品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有利。
三、指导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剪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在交流讨论中说出作品中的剪纸符号和结构元素,经过多次、反复地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和对比中增强学生对剪纸结构和符号的视觉敏感,以达到创作时实现剪纸内容的丰富与精致。
四、浇灌“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剪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积极尝试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
2.归类技法,同中求异。在剪纸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剪纸的规律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学生需要欣赏和临摹很多传统剪纸作品,通过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作的实践活动能激发他们感受美、创作美的情趣。
3.融入童趣,剪出新意。剪纸的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剪纸内容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剪纸形式表现。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对任何美的事物都能表现出他们的喜爱。教师将他们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进行归类,如水果类、卡通人物类、服装类、玩具类等都可以用剪纸形式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水果十分感兴趣,教师让学生大胆地剪出各自喜爱的水果,单个的水果易于表现,学生很快就能剪出形象逼真的桃、梨、苹果、香蕉等,教师此时因势利导,请学生在一张大纸上将水果组合拼装成盘,学生在创作时势必要考虑水果的摆放和阴剪、阳剪技法的穿插。同时,卡通人物也是学生钟爱的剪纸内容,可以将服装的创作融合到卡通人物的表现中。
总之,剪纸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用灵活的双手剪出美好愿景的同时也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在美的境界中逐渐成长为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