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贤
[摘要]在近几年江苏南通中考中,乡土史的考查巧妙地融入在中国史、世界史的考查之中,不仅弱化了史实本身,重在考查学科基本能力,而且普遍亲切自然,情感渗透水到渠成。教师教学时应根据乡土史考查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关键词]乡土史;中考试题;特点;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7901
近几年来,各地的历史中考试题呈现一道共同的亮丽风景线,这就是彰显乡土情怀,充分运用本土历史资源,重视乡土史的考查。这类试题视角新颖,情境选材灵活性高,一般都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而且,因为其选取的都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乡土情感,缩小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所以受到各地命题老师的青睐。本文中,笔者结合近几年江苏南通中考的乡土史试题,来谈谈乡土史试题考查的一些特点以及复习策略。
一、乡土史的考查巧妙融入中国史、世界史的考查之中
从近几年南通的乡土史考查中可以发现,乡土史试题并不是单纯地考查乡土史的内容,而是将乡土史与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结合起来,由此以点带面,促进学生从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向关注祖国、热爱祖国、关注世界、热爱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情感转变。如2015年32题第2问,本题是在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下,将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南通地方抗日战争史实巧妙融合,要求学生将南通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置于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全局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这很典型地体现了将乡土史与中国史进行融合考查的特点。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所用的历史教材中,乡土史内容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几乎是没有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运用教材中微量的乡土史内容来应对乡土史试题的考查,一定要有整体史观,懂得将乡土史看作是中国史或世界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利用乡土史的变迁折射整个中国或世界在同一时期的历史风云。
二、乡土史的考查弱化史实本身,重在考查学科基本能力
近几年来,江苏南通中考直接考查乡土史实本身的试题很少甚至没有,而考查学科能力的试题多,比分大。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如理解材料能力、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读图能力等的考查,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近几年南通乡土史试题的命题中。如2011年32题第(2)问要求对比所给材料,探究“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在区域位置及地势上有哪些不利因素”。根据所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在区域位置上,红十四军的活动范围靠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位置,敌强我弱;在地势上,红十四军在平原地区活动,不利防守”。这样的答案不是教材直接提供的,考生必须要在认真理解、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总之,重视学科基本能力考查的乡土史试题,对于引导广大学子脱离死记硬背的苦海,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减轻学习负担,对于我们落实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型人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平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彻底摆脱传统说教课堂,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乡土史的考查普遍亲切自然,情感渗透水到渠成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要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建设和发展,热爱家乡一草一木;要让浓厚的乡土情怀升华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健康情感。近几年来南通的乡土史试题以人为本,很好地落实了以上要求,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只要是南通人,看到这些乡土史试题时,无一不格外亲切,激动、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拿2016年南通第31题来说,这道题简洁又全面地呈现了关于南通人张謇的史料,然后顺理成章地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说说张謇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南通考生在这种亲切、激动、自豪的情感中,经过对试题的思考、探讨过程,自然升华为爱家乡南通、爱伟大祖国的情怀。2012年,受教材中乡土史的知识依托不足、可供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很少以及防范猜题等诸多因素制约,南通乡土史考查困难重重。命题专家打破了常规思维,不刻意考查乡土史,改“明考”为“暗考”,如32题第(3)问要求结合家庭生活变化的情况, 在“我家的过去和现在”社会调研提纲中的居住条件、交通条件、通信手段、文化娱乐等四个项目中任选两个项目作比较。本题设问巧妙,答案开放,与“明考”的乡土史试题异曲同工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增强为国家、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解答这种试题,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平时注意觀察生活,自觉感悟生活,让学生的思想紧紧追随社会和时代的主流,这样他们答题时才有话说,语言表达才能全面、准确。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乡土史的考查是社会和时代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今后中考命题的大趋势。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地方课程,进行地方史的适当渗透,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健康情感。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