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017-08-30 06:21王伟光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王伟光

编 者 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会不同思想意识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认清“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公民社会、西方新闻自由、质疑改革开放等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对错误思潮予以鲜明的批判和抵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此,本刊特开设“澄清谬误 明辨是非”专栏,集中刊发一组重点理论文章,帮助读者更好地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唯物史观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进行认识的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认识理论体系,在科学地认识人类历史,推翻和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今天新的形势下,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党在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向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历史虚无主义的某些鼓吹手们不断利用某些讲坛、论坛、文坛、网坛,散布极其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歪曲并攻击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裹挟民意,影响民众,毒害青少年,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如:有的宣扬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肆意解构历史、曲解历史;有的打着“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幌子,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为一切反面、错误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翻盘;有的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违背史学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理论逻辑上以个别替代一般,以细节否定整体,以所谓“反思”和“创新”歪曲历史事实;有的丢掉了20世纪以来几代人不懈努力创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鹦鹉学舌西方话语体系或全盘复古,贬损科学的史学理论,不仅使史学研究脱离了中国历史实际,也远离了党、国家和人民的要求;更有甚之的是,有的肆意颠倒历史事实,抹黑中国共产党,抹黑中国革命史和共和国史,抹黑社会主义制度,抹黑英雄、抹黑领袖、抹黑人民……值得注意的是,这股思潮仍有愈演愈烈之势,绝不可低估。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虚无自己对立面的历史功绩,放大或聚焦自己对立面的失误,夸大或美化自己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以达到自己的某种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即打着“反思历史”“还历史以真实”“将真相告诉人”“告别革命”的旗号,行否定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抹黑党的领袖、抹黑英雄人物、抹黑人民群众之实,用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适应敌对势力分化、西化、“和平演变”我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战略图谋,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以达到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只是虚无工人阶级的、人民大众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英雄的、革命领袖的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它只是无限放大敌对势力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反中国共产党的、反人民民主专政的反历史之实。历史虚无主义直接反对的就是唯物史观,挑战的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线。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就是反动的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史观在今天的典型表现,是一剂置入社会主义中国腹内的剧毒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任务,必须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一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舆论争夺战。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从历史观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和蔓延的理论根源就在于放弃了唯物史观指导,陷入唯心史观的窠臼。阶级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历史虚无主义攻击唯物史观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否定阶级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否定人类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否定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如果把阶级的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从唯物史观中割裂出去,实质上也就阉割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也就不成其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

其实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法国复辟时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他们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不能不承认阶级斗争是了解整个法国历史的锁钥”。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的认知水平还不如几百年前的资产阶级歷史学家。列宁早就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只有研究某一社会或某几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意向的总和,才能科学地确定这些意向的结果。其所以有各种矛盾的意向,是因为每个社会所分成的各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对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实际运用,应针对不同的历史条件具体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得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结论,而不能一概而论。

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已经确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大规模的、疾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人际关系上,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如果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去处理我国社会的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和各类社会问题,显然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文化大革命”失误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就此否定阶级差别、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存在,认为“阶级斗争完全熄灭”,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也是不对的。党章明文判断:“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宪法也清楚断言:“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一直是明确的。因此,既要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又要反对“阶级斗争完全熄灭”的错误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运用于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批判、遏制、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战斗,这场斗争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捍卫唯物史观,发展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坚持不懈地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大力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斗争,在斗争中坚持、发展和创新唯物史观,让唯物史观在党员干部中间,在党员中间,在人民中间深深地扎下根来。只有这样,即彻底注入抗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抗生素,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胜利。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文选》,有删节)

责任编辑:刘秉承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