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绘就繁荣发展新画卷

2017-08-30 04:25杭栓柱胡益华朱晓俊王瑞鑫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全区内蒙古发展

杭栓柱+胡益华+朱晓俊+王瑞鑫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绘就繁荣发展新画卷。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走进全国前列

自治区成立70年来,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经济实力从弱到强,实现了“蝶变新生”。

从总量上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由自治区成立之初1947年的5.3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86万亿元,70年间增长了642倍。

从增长速度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翻倍,年均增速达到9.8%,2002年至2009年连续八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速“蝉联”全国各省区市第一。

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2016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74069元,70年间年均增长7.5%。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标志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

从财政收支来看,1948年全区财政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仅为110万元,2016年达到了2016.5亿元。70年间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基本上步调一致,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总体上地方财政总支出规模明显大于总收入规模,逐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2016年全区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达到297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8%。

从经济实力的排名来看,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6位,人均经济总量上升至全国第6位。

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内蒙古经济结构在不断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方向演进。三次产业结构由自治区成立时的“一三二”的落后状态逐步过渡到“二三一”的工业化时代状态,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效推动了三次产业提质增效,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内蒙古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以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为重点,不断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2016年,全区乳制品、羊肉、羊绒等农畜产品产量已稳居全国首位,粮食产量达556亿斤,已成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也是我国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涌现出了鄂尔多斯、伊利、蒙牛等一大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

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16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6%,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随着草原“风电三峡”的崛起和特高压时代的来临,内蒙古正在成为国家21世纪能源供应的北方中心。目前,全区厅局级建制的发电(能源)集团公司超过10家,规模以上发电单位达527家,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增加到29%。绿色风电已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

服务业从无到有,现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由1947年的0.8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925.0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5%,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2%。

三、城镇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规模、农牧区建设、区域经济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全区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5年,全区共有城市20个,建制镇496个。2016年,全区城镇人口为1542.1万人,乡村人口为978.1万人;城镇化率达61.2%。

城乡发展趋于同步,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建区初期,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1缩小到2.8∶1。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呼包鄂核心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以沿黄沿线交通干线城镇产业带为重点发展轴带,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域两级城镇为多极支撑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从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协调机制等方面,促进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协同发展、东部盟市合作发展。2015年,呼包鄂三市城镇化率为74.35%;沿黄沿线经济带的39个旗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区的62%;东部盟市生产总值达到6839.4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7.9%。

四、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2015年,公路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是1947年的88.6倍;民航机场达到24个。全区12个盟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与周边省区中心城市相连通,30条出区通道全面建成,94个旗县市区通高速或一级公路,苏木乡通畅率达到100%,嘎查村通畅率达到79%。2015年,全区铁路营运里程已达1.35万公里,是1947年的7.43倍。铁路网密度达到114公里/万平方公里,已覆盖12个盟市、97%的旗县。

水利设施明显改善,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大转变,大量水利工程全面发挥效益,防洪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2015年底,全区共建成各类型水库613座,堤防总长度5788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630.35萬亩,全区治理水土面积18895.8万亩。

通信网络设施迈上新台阶,综合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信息化的飞速发展。2015年底,全区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865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343万户,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8.69%,建成了中蒙俄国际光缆、呼和浩特至北京等四套高速光缆通道,形成了通达国际、国内的高速宽带网络。

2011年,自治区全面启动云计算战略,建设了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了60多万台服务器的承载能力,2015年底,全区云计算服务器达70万台,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能源设施水平显著增强,能源生产和输送能力明显提高,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2015年,全区火电装机7260万千瓦,是成立初期的4905.4倍,全区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98座,建成500千伏变电站28座,建成11条500千伏外送通道;外送电能力260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

能源装备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底,全区已建成油气长输管道28条,总长7002公里,区内长度5065公里。内蒙古天然气对外输送已经形成向北京、西安、银川等地区输送能力,成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主力气源之一。

五、国内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建设。

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全区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和向北开放的有利契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经济发展新战略。出口商品中,已由粮油、土畜、皮毛等初级产品发展到经深加工的粮油食品、运输工具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额占出口额的50%以上。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47年的0.11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17.01亿美元,增长1062.7倍。2016年,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为6581.6万吨;口岸进出境客运量为428.29万人次。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2015年底,全区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967家,注册资本达到173亿美元。奔驰、沃尔玛、雀巢等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内蒙古。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呈现多样性,由最初的易货贸易,转变为现汇贸易、加工贸易、旅游及探亲购物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技术贸易等并举。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力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2015年,开通中欧专列23趟,链接国内100多个城市。对俄蒙两国贸易占内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近50%。

进一步大力推进区域合作,拓展合作方式和合作领域,截至2015年,内蒙古先后与16个省区市、30多个国家部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40多家中央大企业。

六、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改革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以前,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一样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过30多年的探索,初步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蒙古破除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走上了改革创新、体制转型、管理优化、结构合理、提质增效的道路。

以公有制經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巩固,内蒙古能源建设投资集团资产划转等相关工作基本完成,包钢集团集体企业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在煤炭和开采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中所占比重均高于30%,在铁路运输业、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比重均接近100%。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形式日趋多样化,逐渐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1579.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2%。从内蒙古城镇地域经济结构看,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数量已占市场主体的95%以上,吸纳就业人员的比重超过全部经济组织的75%。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纳税额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68.3%,全区市场主体达到166.44万户,注册资本2.99万亿元。

市场体系日趋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商品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健康稳定发展。201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07.7亿元,商品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区已初步形成包括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在内,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农村牧区居民的消费品市场从单一的生活消费向多元化的消费形态转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全区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3628亿元。商品市场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内蒙古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多项地方行业制度、部门性规章,通过完善监管制度,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监管体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全面发展,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证券经营机构和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大。2015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6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3家;全区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额达到1176.05亿元,全区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总额中债券融资比例已达67.15%;技术市场快速发展,内蒙古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技术交易活动活跃。2015年,技术交易实现合同成交额798.4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一个更加繁荣富裕的内蒙古一定会崛起在祖国北疆。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全区内蒙古发展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闫锡聪
区域发展篇
内蒙古大草原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书画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