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他是汉族,却讲着一口流利的蒙古语;他身材并不魁梧,却担起了为广大牧民服务的重任;他的身份是检察官,却成了百姓信任的贴心人……他扎根边疆草原30年,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老潘”。
潘志荣,达茂旗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兼派驻满都拉口岸检察室和希拉穆仁检察室主任,一位脚上沾满了泥土的基层检察官。他立检为公、执法为民,乐于奉献、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嘱托。
他几十年日一日,不知疲惫地奔波在广阔的达茂草原上,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基层农牧区,在草原上巡访办案。在他身上,体现着一名基层检察官爱国爱民的政治品格;在他的骨子里,印刻着深深的“安达情结”(安达系蒙古语,意为兄弟)。这种情结,让他踏冰雪冒严寒、风里来雨里去,尽心尽力地为牧民排忧解难。
“要想干好工作,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脚下的泥土越多,离牧民的心就越近。”这是潘志荣在多年工作中的切身体会。
解牧民之急,排群众之难,不管事大事小,不分份内份外,无论多忙多累,只要是群众的事,老潘都要先办、快办、办好。
在草场上,在一家一户的蒙古包里,牧民手里都有印有他手机号码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老潘的手机里存着300多个牧民的电话号码,他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只要群众有事拨打他的电话,他随叫随通。为此,牧民兄弟送给了他一个美誉——“一叫通”。
牧民图布沁的孩子没有钱交学费,他想起了老潘,并试着给打了个电话。潘志荣立刻给他送来了3000元钱。从此,只要图布沁有困难,老潘总会及时伸出援手。购买草料钱不凑手,老潘给他担保从银行借,一保就是6年;买草料因距离远人家不给运送,老潘就帮着联系车帮他和附近的牧民送到家;大雪没膝,他的孩子无法返校,老潘借车帮着往学校送……
牧民斯琴高娃丈夫因脑血栓半身不遂,家境非常贫困。儿子秦达孟被大学录取后也因交不起学费而准备弃学。老潘了解到他家的困难后,主动承担起秦达孟的大学学费。这一资助就是整整4年。秦达孟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蒙古族幼儿园工作。他表示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好好培养教育孩子,要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达茂旗地处边境,牧民的牛羊销售不是很便利。到了秋天,牧民都仁拨通潘志荣的电话:“潘哥,我家的羊……”他话还没说完,就被潘志荣笑着打断了:“早就给你说好了”。放下电话,都仁的心也放下了,因为他知道,一家人来年的生活又有了保障。
在老潘的办公室,存放着好几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载着达茂旗12个苏木、乡镇农牧民群众的各类诉求。这些诉求大多是老潘深入牧区巡访时收集的。
今年春夏,达茂旗干旱严重。5月上旬,老潘在满都拉镇巡访时了解到巴音哈少嘎查阿迪亚家的几百头牛羊和骆驼饮水困难。因当地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打地下井的难度很大,靠他们自己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看着干渴的牲畜和连连叹息的阿迪亚,老潘心里一阵紧缩,他明白,再打不上井,这家人的日子可就真的难过了!
他连忙赶到旗里,协调旗水务局技术人员到阿迪亚家的草场做了勘察,找到了适合打井的水源,并帮助争取了专项资金。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为阿迪亚家打出了180多米的深水井。看着自家羊盘上几百头悠然饮水的牲畜,阿迪亚一家对老潘充满了由衷的感激……
常年的奔波劳累,使老潘患上了失眠症、食道炎、胃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但是,只要牧区群众有急事找到他,他就是强忍着病痛也要赶过去。一次,他因过度疲劳突发心脏病,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经紧急抢救才转危为安。妻子看到病重的他含着泪埋怨道:“早跟你说不能这么拼命了,你就是不听!”老潘憨笑着说:“牧民真的需要我,能为他们办点儿事,我很满足”。没过几天,尚未痊愈的老潘又忙碌在他挚爱的草原上。
“全国模范检察官”“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北疆楷模”“自治区人民满意检察官”“爱岗敬业之星”“创新创优之星” ……一系列“高大上”的荣誉并没给老潘带来什么改变。如今,他依然怀着执着信念、带着淳厚质朴,终日奔忙在茫茫草原上。结兄弟情、尽朋友力、伸援助手,他與少数民族群众守望相助,水乳交融、亲如一家。谈到他视为手足的牧民兄弟,老潘动情地说:只要牧民需要,我愿一辈子做他们信赖的“好安达”!
责任编辑: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