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探析

2017-08-30 02:21刘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工作机制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刘涛

摘要: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对切实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出发,研讨“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的必要性,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与辅导员工作的结合点,并对如何组织和实施“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4-0031-0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人格健全和谐发展[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任教师(是指具备教师资格、专门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旨在通过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意义,健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切实提升学生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国家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因此,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都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但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看,虽然两支队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协调不够、沟通不力、配合不到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教育效果[2]。为此,应通过实施“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将两者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一、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是指在教学中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讲授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辅导员助课辅助教学,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紧密配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辅导相结合、理论教育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相结合,最终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的运用有其必要性。

1.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教学实效性,需要“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特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专任教师不关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心理趋向、个性特点的变化,脱离社会现实,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成为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是,高校辅导员作为最接近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辅导员应该尽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3]。实施“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让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参与授课,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增强课程吸引力,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需要“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专任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岗位第一线,通过课堂面授、课外指导、课间交流等形式,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沟通机会多,对学生的学业和品行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实际中发现,不少学生可能会因为一门感兴趣的课程或遇到一位欣赏的老师而转变学习态度,进而改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可以说,专任教师实实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专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联结,也会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4]。另一方面,辅导员因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复杂、棘手与不可预测性等因素导致经常面临工作被动的局面,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授课的过程恰能弥补此项工作的不足。辅导员可以现实问题联系书本理论内容,就不同类型的问题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动态。实施“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让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分享学生教育与管理中的经验,督促辅导员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学生工作的规律,创新学生工作办法。

3.加强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长期以来,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即马上到学校任教,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分析,教学内容空洞乏味。而辅导员多半忙于应付各种烦琐事务,不少人把担任辅导员当作过渡工作,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同时又因为思想不稳定和心理素质不过硬,也致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理论水平和应有的发展空间。实施“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既可以丰富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可以为辅导员创造教学机会和科研平台,有利于将两支队伍培养成为既精于教学又善于管理的综合型教育管理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的结合点

1.紧跟主旋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重点、核心和目标是两者结合的根本出发点。《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2)坚持普及宣传与个别咨询相结合。(3)坚持课堂面授与课外辅导相结合。(4)坚持自我教育与自我感悟相结合。(5)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工作结合的根本点。

2.突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两者结合的着力点。《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1)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2)介绍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自爱、自尊、自强、自律的良好品格,有效挖掘心理潜能,大力发扬创新精神。(3)分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熟悉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现实表现,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对待心理问题。(4)传授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增强战胜困难、抵御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工作。

3.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两者结合的切入点。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6]。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协作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普及心理知识,提升心理素养”为理念,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开展诸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演讲”等活动,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刊物、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介,采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的组织与实施

1.建立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辅助教学的制度。大学生实践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习、参与科研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学以致用,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链接起来,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为学生迈入社会做好了心理准备[7]。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紧密联系,可以结合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具体组织实施。在“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的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校有关部门要下决心落实辅导员的实践课教学任务。(2)建立制度保障,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任教师与组织实施实践课的辅导员切实加强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3)加强师德修养,使辅导员真正把实践课的辅助教学任务作为自身的应有任务来完成。(4)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检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协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加强心理投入和心理沟通。心理投入是心理沟通的基础前提,是集体内每个成员出于对集体的关心,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实现集体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心理状态[8]。因此,辅导员可运用专任教师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加强集体目标建设,增加集体日常管理的心理投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感和亲切感,并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依附感。(2)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心理换位,学会用共情的心理学技术去看待世界,感同身受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学生面临的问题,并教会学生用他人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世界。(3)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心理相容就是要求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才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4)把握教育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枢纽、决定性的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但跟机遇一样,它是不规则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教育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要及时利用,如果错过时机,效果可能就不明显。因此,把握好教育契机,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效性十分重要。

3.专任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机结合。(1)加强人员培训。当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很少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与今天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学生而言,观念相对陈旧、方法单一[9],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强专任教师对辅导员老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学校适时安排专任教师承担辅导员工作,让专任教师在授课的同时更贴近学生心理。(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辅导员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对待,要在抓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同时,充分认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展开,真正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工作队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决定了当前还不可能建立和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而辅导员师资队伍相对充实,覆盖面比较广泛,专任教师又有一些心理学知识积累,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必要和可能。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应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吴蕊.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员工作的有机结合[J].科技信息,2012,(32).

[2]张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结合”教学模式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

[3]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4]朱正中.专任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工作对策[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9).

[5]马奇柯.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3).

[6]王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员教育作用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1).

[7]蔡建淮.专任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8]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9]孔令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思考[J].滁州师专学报.2013,5(9).

猜你喜欢
工作机制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全国专任教师比上年增加35.98万人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