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红,郭芝廷,王 飒,杨旻斐,金静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 310009)
·护理管理·
成人急诊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应用研究
陈水红,郭芝廷,王 飒,杨旻斐,金静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 310009)
目的 检验成人急诊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分级可靠性。方法 对1 130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描述急诊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分级、去向情况分布;通过预检护士与专家小组的分诊病情级别进行比对,计算kappa值,对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构成:I级患者占1.2%,II级占3.4%,III级占11.3%,IVa级占68.3%,IVb级占15.8%;I级住院率为92.3%(1例急诊抢救无效死亡),II级100%,III级42.2%,IVa级10.5%,IVb级为0;预检护士与专家小组分诊级别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44。结论 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具有很高的评定者间一致性,能够有效确保急诊患者安全。
急诊;预检分诊;指标体系;成人
预检分诊标准是将患者进行快速、有序分类的框架,用于指导分诊护士的分诊工作[1]。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发达国家先后构建并应用了先进的预检分诊标准,包括澳大利亚预检标尺 (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 ATS)[2],美国急诊危重度指数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ESI)[3],加拿大急诊预检标尺 (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CTAS)[4]等,但由于国内外在急诊模式、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无法照搬或直接套用。“经验分诊”是国内传统的分诊方式,受分诊护士主观影响较大[5]。目前国内仅有几家医院报道其预检分诊标准,但层级多样,并不统一,每一级分诊标准的具体指标内容也有待完善[6-8]。预检分诊是急诊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分诊质量直接关系到急诊医疗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科学、统一、简便的急诊预检分诊标准指标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介绍了成人急诊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临床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数字列表,随机抽取2016年7月1日至31日4 d,回顾性调取这4 d的分诊数据,均采用成人急诊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分诊,共计1 130例。
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1.2.1 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 以《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为基本框架[9],参照美国ESI、加拿大CTAS分诊思路及具体指标,制定《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10],将急诊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4级,I级(急危患者),即刻抢救;II级(急重患者),应在10 min之内给予相应的处理;III级(急症患者),候诊时间<30 min;IV级(亚急症患者),其中IV级又细分为2类,IVa级(亚急症患者),在60 min之内就诊,IVb级(非急症患者),在120 min之内就诊。标准指标包括3个维度4种类型:单项客观指标维度,包括脉搏、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等;综合指标维度,即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症状/体征维度,包括危急征象/情况指标和高风险(不需即刻抢救)或潜在风险情况指标这2种类型。此外,对于有高危受伤机制和年龄>90岁的患者,在原有分级基础上,上浮一级,确保患者安全。
1.2.2 分诊系统及硬件配备
1.2.2.1 急诊预检分诊信息化系统 分诊评估工具,包括患者一般信息和分诊相关信息评估。一般资料通过就诊卡自动导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联系方式等。分诊相关信息包括预检时间、主诉/症状、分诊科室、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疼痛评分、意识、SpO2等)、入院途径、分诊级别、去向等。
1.2.2.2 硬件配备 包括红外线精密耳温仪,便携式多功能监护仪(能够同时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快速血糖仪,心电图机等。
1.2.3 人员培训与质控 急诊预检护士由年资>3年、经过分诊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急诊护士担任。2016年6月对预检护士进行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及流程的集中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包括标准制定思路、标准指标的逐条分析与讲解、案例分析等,培训后进行考核,包括分诊案例考核和现场考核,均通过即为考核合格。同时,每月由分诊质控人员定期追踪分诊案例,对分级有分歧的案例,通过回顾患者的分诊信息及医生电子病历评估信息,组织科室成员进行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分诊标准。
1.3 研究方案
1.3.1 评价方案 调取分诊系统中已抽取的1 130例案例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分诊相关信息、急诊电子病历系统中现病史描述等,将资料整理汇成预检分诊表单,隐去分诊级别、分区和去向信息,交由专家小组(由1名护理组长和1名高年资医生组成)进行重新分级,并将专家小组的分级作为该患者的分级“金标准”。为检验专家小组分级的准确性,将该分诊小组的分诊资料,交由另一专家小组进行盲法评价,两小组评价结果一致性≥80%,认为该专家小组的分级结果可靠。通过比对预检护士分级与专家小组分级之间的一致性,评价该分诊标准的可靠性。分诊质控人员负责检查专家分级是否有漏项,确保资料完整。
1.3.2 统计学处理 将分级案例数据录入excel,
双人核对;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kappa一致性检验用于评价预检护士和“金标准”分级一致性。一般认为,kappa>0.75一致性较好[11]。
2.1 患者一般情况 1 130例就诊患者男595例(52.7%),女535例(47.3%);年龄18~97岁,平均(49.4±20.1)岁。I级患者13例(1.2%),II级患者38例(3.4%),III级患者128例(11.3%),IVa级患者772例(68.3%),IVb级患者179例(15.8%);创伤患者237例(21.0%)。
2.2 患者去向构成情况 将急诊患者入住ICU或普通病房合并为住院,住院率I级92.3%,II级100%,III级42.2%,IVa级10.5%,IVb级为0。各级别患者去向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各级别患者去向构成情况 例数(%)
2.3 预检护士与金标准分级一致性检验 专家小组对分级案例进行重新评估,确定分诊级别。通过检验得出预检护士与“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高,kappa值为0.944。以“金标准”为参照,预检护士分诊不足率为1.2%,分诊过度率为1.5%。预检护士与“金标准”分级判别结果见表2。
表2 预检护士与“金标准”分级判别结果(n=1 130) 例
3.1 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的可行性 急诊室过度拥挤是国外急诊医学界讨论已久的热门话题,也是国内许多综合性医院不得不经常面临的棘手问题[12]。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急诊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预检分诊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科学有效的预检分诊体系有助于确保急诊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急诊科的高效运转。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体系采用患者的主诉/症状及其生命体征等信息,具有简便、易操作、可重复性好的特点,分诊护士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规避了以往通过经验分诊所带来的分诊护士经验层级不同,分诊结果需要考虑患者可能涉及的医疗资源等问题,分诊过程便捷,结果因人而异等不足,预检护士在分诊时也有效保证了分诊时效性。本研究通过预检护士与专家小组的分级结果进行比对发现,该分诊标准具有很高的评定者间一致性(kappa值0.944),提示预检护士对患者进行危重程度分级的可靠性高。
3.2 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能够有效确保急诊患者安全 分诊护士采用四级五类分诊标准对患者意识、主诉/症状、生命体征、疼痛评分等进行简要的病情评估,进而决定患者的分诊级别和就诊的先后顺序,因此,分诊级别应与患者的病情危重等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分诊级别越高,患者的危重程度越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分诊级别的降低,患者入住ICU的概率下降,而出院率随之升高,提示患者的病情危重级别逐步降低,该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体系能够有效识别危重患者,进行快速有效地处理,确保患者安全。创伤患者由于其受伤机制有别于普通内科患者,可能在分诊时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但变化迅速,需要在病情分级时特别关注。因此在预检分诊标准设计时,对于创伤患者存在高危险性受伤机制,如高空坠落>3 m、多发伤、车祸伤(同乘人员死亡、乘客甩出车外、有昏迷史等)、贯穿伤等,会在原有分级基础上,上浮一级,以确保创伤患者安全就诊,避免该类患者分诊不足造成的不良后果。此外,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功能的退化,患者的临床风险增加[13],相比青壮年需要更多的关注,本标准对于年龄>90岁的患者,会在原有分级基础上,上浮一级,确保老年患者安全。
3.3 不足之处 以专家小组的“金标准”为参照,本研究制定的四级五类预检分诊标准仍存在一定的分诊不足和过度。分析原因发现:感染性疾病患者往往体温、脉搏、呼吸存在级联反应,即患者体温高,往往心率、呼吸频率也会随之增快,这三者综合会使得MEWS评分过高,分诊级别相应提高,这类患者会存在一定的分诊过度;下级医院转诊的患者已经过相应的处理,患者诊断明确为求进一步诊疗而转院,这类患者诊断较危重,但当时状态相对稳定,也会存在一定的分诊过度。因此,针对这类情况后续需进一步完善分诊标准,提高分诊准确性。
[1] Farrohknia N,Castren M,Ehrenberg A,et al.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scales and their componen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evidence[J].Scand J Trauma Resus,2011,19(1):1-13.
[2] 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Guidelin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EB/OL].(2013-12-18)[2014-01-01].http://www.acem.org.au/getattachment/d19d5ad3-elf4-4e4f-bf83-7e09cae27d76/G24-Implementation-of-the-Australation-Triage-Scal.aspx.
[3] Gilboy N,Tanabe T,Travers D,et al.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ESI):a triage tool for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version 4.Implementation handbook 2012 edition[M].Rockville: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11:7-16.
[4] Bullard MJ,Unger B,Spence J,et al.Revisions to the 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 adult guidelines[J].Can J Emerg Med,2008,10(2):136-142.
[5] 徐国英,薛晓燕.国内外急诊护理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8-10.
[6] 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7,22(13):58-60.
[7] 翟晓晴.明基医院急诊检伤分类流程及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09,7(4):64-66.
[8] 孟华,黄琴,陆静芳.标准化急诊预检系统的使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6A):805-80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EB/OL].(2012-09-14) [2016-07-01]. http://www.moh.gov.cn/zwgkzt/s9494/201209/8f98dd251290 4999801cde5ecdc64438.shtml.
[10] 金静芬,陈水红,张茂,等.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的构建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4):527-531.
[11] 冯怡,张燕敏,薛筷明.Kappa一致性检验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5):462-463.
[12] 张茂,叶立刚,周光居,等.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分流的特征和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032-1036.
[13] 逄利,王智昊,张楠,等.急诊内科抢救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Z].北京:2012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2012.
陈水红(1971-),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2016-12-05
R197.323.2
A
1671-9875(2017)08-0891-03
10.3969/j.issn.1671-9875.2017.08.028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4KYB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