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微探

2017-08-29 15:15李金德刘志刚易璐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基础课程

李金德+刘志刚+易璐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是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高校基础课程改革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创新性人才;基础课程;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11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的高校,急需通过推进课程改革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前段时间令电影院座无虚席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有这样一个经典剧情,柯景腾取笑正在一旁认真解题的沈佳仪:“你会做这些题目有什么用啊?我相信再过10年,我都不知道‘log是什么东西,但是我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啊”。其实在现实中,这个问题也是十分普遍性的。不管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课时安排,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缺乏自主创新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方面讲解和灌输课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限制了其主动学习和思考空间,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约束。

2.行政管理体制不利于激活人才培养积极性。高校对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缺乏自主权,导致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方面缺乏主动思考的思维和创新的活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却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因而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高校改革主动性发挥,不利于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制度转型和变革。

3.教学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延续历史的惯性,在课堂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中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加上大部分教师长时间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匮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经验指导;同时课时不足的问题加剧了产学研的脱节,严重制约了课程实践教学,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弱,衍生出了明显“高分低能”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了大学生创新能力远远无法达到社会人才标准。

二、基础课程改革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基础课程改革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只有通过重构和优化基础课程内容结构、丰富基础课程类型、不断补充基础课程理论知识、拓展基础课程实践内容、提升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创新基础课程教学评估方法和加强基础课程教育过程管理等措施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才能培养并不断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从而促使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确立符合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

2.基础课程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主要的工作职责,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其重要使命,因而,所有教学活动和改革都要围绕这一点展开。而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各类基础课程设计理念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基础课程质量水平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基础课程作为课程中关键的一环,其改革必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出发点。

3.基础课程改革是拓宽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方式。从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基础学科是最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变动最小的知识内容”。基础知识越扎实,学习活动就会走得越远,个人知识技能运用水平就越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基础课程的改革,让基础课程涵盖更多创新人才需要的知识,在具体基础课程教育活动中增加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改革基础课程体系要围绕创新这一中心点来展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要加强创新互动,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问答来启发创新思维,不断调整和优化基础课程教学手段。但基础课程的改革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理论的梳理或增加实践环节,更不是对现有基础课程的推翻,而是要加入创新创业所需的人才因素,将社会需求、创新人才特质、基础课程体系三方面进行融合,打造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平台进行思维碰撞和发散,寻找创新突破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创新型人才高校培养的路径

1.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创新性人才培养主要是以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出发点,这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樹立现代创新教育观念,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特质和创新人才需求的方法,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基础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和过程,融入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和要求,将带有创新理念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系统完善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训,引导学生朝着创新人才所需的能力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利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看待问题时能够提出独立的观点和见解,让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

2.优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当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正在向综合化、平台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开放化发展。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更需要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课程体系。因此,高校要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通过基础课程体系扩充和完善,重新优化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建立起科学丰富的基础课程知识结构,开展综合性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接触不同学科知识的环境,形成“多位一体”的学科知识教学体系。在基础课程设置中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在立足本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基础上,提高基础课程知识与社会实用性水平,拓宽和丰富专业知识教学面,以扭转传统教育体制下过度追求本学科知识教学的不利局面。

3.创新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与内容。完善的课程设计和不断创新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出发点,教学课程内容的创新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内容选择和安排,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大影响。因而,高校教学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特点,吸收当前学科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外最新教学教材内容,以不断拓宽人才培养视野,提高学生主动思维和动手能力,强化创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主动思考和动手创造有利条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知识和未知领域,不断提高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4.创新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陷入“照本宣科”的窠臼当中,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灵活的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保与学生需求相匹配。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多采取引导启发式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不断强化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彻底扭转学生“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的不利局面,引导学生提升独立思维、科学素养、主动观察、批判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

四、结语

高校基础课程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高校基础课程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难点,需要在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还需要克服很多学校师生比过高所带来的客观上的困难。因此,基础课程改革要有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有效行动,才能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秀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2,(03).

[2]李蕾.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05).

猜你喜欢
基础课程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微课框架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成之道
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
抓住基础课程五要素,构建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