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柳齐齐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王 剑1,柳齐齐2
目的探讨"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高校体育改革的现状。结果高校体育发展内外不均衡,重技能轻理论、重考察轻过程、重课内轻课外等现象不断产生。结论 建议构建高效体育健康知识服务平台;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计划;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
“健康中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行各业发展可谓百花齐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成果较为成熟,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日趋显著。不过,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快、工作数字化等特点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全面小康不仅仅是全面建成经济小康,更需要全面拥有健康体魄、提升生活幸福感。大学生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领头军,是超越高收入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年轻力量,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全面实施“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有着莫大的联系。
1.1 重视动作技能操练轻视理论文化牵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经常锻炼的人5.3亿,锻炼是手段,但更需要长期地进行体育文化知识的灌溉。高校是科学研究成果诞生的重要基地,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殿堂,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身体教育,更加需要健康素养的升华。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己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2]。多年来,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已经灌输到日常的课题研究中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理论文化知识的牵引。
为更好地普及健康生活,提高健康素养水平,让健康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就需要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和指导。据统计我国有超过2/3人属于亚健康人群,这些人群大部多表示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或是不知道如何进行锻炼,如不知道简单的肌肉拉伸原理、跑步中的极点和呼吸节奏的控制、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与防治、BMI指数计算公式等。据报道,北京、上海80%以上的白领属于亚健康,长期办公室生活和繁重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健康日渐消退。很多大学生借助高校体育课的平台学习到了人体骨骼肌肉的构造,掌握了简单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在工作以后能够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进行简单的身体练习,这样一来不仅自身能够提高健康水平,还能够对其他人群进行简单的指导,形成可持续发展健康的良性循环。
到2030年,预计人均寿命79岁,延迟退休政策已经逐渐实行,如何提高健康服务质量,提高健康生活意识等问题逐渐浮现。
1.2 重健康体质测试轻全面可持续人才培养方案
全国学生体质测试是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的,是落实《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实施,旨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4]。近年来,学生体质测试得到了各地区、各级学校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现,学生的体质正逐年下滑,另一方面,借此契机,各省教育管理机构对体测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高度地评价,对工作懈怠的学校进行公开地批评,因此,学生体质测试成为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攀比的、竞争的一个舞台,哪个学校的体质测试成绩高,哪个学校的体育工作就好。长久以往,学校工作重心向着学生体质测试转变,一切工作围绕体测成绩,却忽略了全面培养学生可持发展健康的核心地位,这同我国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现状如出一辙。
以体质测试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重心是短暂的,是不可持续的,这与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是违背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健康意识、普及健康生活、全面培养健康素养放在较高的位置讨论。成绩的评比是一时的,可持续的健康理念是永久的,它具有持久性、传承性。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对大一新生不制定体育专门性学习计划,虽然都叫“田径课”,但从不学习短跑技术、跨栏技术、铅球技术等,而是通篇一律地进行长跑或力量练习,一切工作围绕体测开展,甚至将成绩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范围,这样一来,虽然学生体测成绩达标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学生失去了对田径运动中跑跳投项目的学习以及其中的运动原理和其他诸多体育知识。据对学生体育课期末调查,开展多样化教学的学校,学生对第二学期体育课的期待值高过一味身体锻炼的学校,因为学生通过多样的、生动的体育课发现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够增长见识,认识到体育有哪些分类,它们分别有什么区别等课外知识,真正地转变了对体育的理解,形成了健康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50年的意识,而一味进行身体练习的学生感觉“累”,表示下学期不想再上体育课。
1.3 重视课内单一教学、忽视课外锻炼拓展
体育课在高校体育各项工作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各类竞赛活动,而课外体育锻炼方法少、管理机制不成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力度,就要构建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目前,部分本科类院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较好地完善了学生课外锻炼管理机制,丰富了学生课外锻炼项目,多样化地开展了社团活动及俱乐部活动。但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重视课内教学而忽视课外体育锻炼机制水平。通过调查发现,重点院校由于体育人口基数大,社团种类多,交流平台多,氛围好,这犹如给课外锻炼注射了兴奋剂,而一般类院校苦于有想法但无法实施,场馆限制、师资力量薄弱、深处郊区平台少、对外交流困难等原因阻碍了学校课外体育锻炼。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多,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据调查,近1/3的学生在课外时间选择打游戏或玩手机[5],长此以往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促进心理健康”,高校体育工作要致力于解决如何将学生从网吧、宿舍、手机等虚拟世界中吸引到体育场上这个问题。纲要还指出要“优化健康服务、防治重大疾病”,据分析,花1块钱用于体育锻炼可以节省9块钱在医疗上。健康的课外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预防各种疾病,为创造健康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有力的身体保障。
2.1 构建高效体育健康知识服务平台
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认真落实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到“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提出认真落实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要求可以看出,体育健康理论和体育文化知识应在高校各类体育活动中开展。包括体育文化宣传、体育健康知识讲座、体育课程改革及考评和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等。
图1 高校体育健康知识服务平台构建
2.2 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计划
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关系到学校的体育工作考核情况,在开展高校体育课的同时更加需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健康潜力、塑造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目的。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来,逐步深入开展体质测试,因此需要建立长效的教学计划。以大一新生为例,据统计,大部分高校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围绕田径开展体育课,第二学期围绕选项课开展。第一学期建议1~2周以素质发展为中心,体育游戏为方法开展素质教育课;3~5周以体育文化知识为基础,体育游戏做铺垫,逐渐开展体质测试;6~8周,以短跑(100m)中的起跑技术、途中跑技术、冲刺跑技术、撞线技术等为知识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9-11周以弯道跑技术、接力跑为知识点,以赛代练,提升学生积极性,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入;12-14周以跨栏跑为知识点,体育文化知识为背景,理论结合实践;15-17周选择性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为第二学期的选项课作为铺垫和牵引。
2.3 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多样性、选择性等特点[3],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近年来诸如网球、轮滑、跆拳道、高尔夫等新兴体育运动进入我国高校,大学校园的课外体育活动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改善。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陌生的体育项目比较有兴趣,这是进一步发展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一大契机。
高校需要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如教师资源、场馆资源等,分析自我优势与劣势,制定开设的体育项目,对于群众期盼值高但缺乏资源的项目应积极争取并投入。
高校应完善课外活动评价机制,如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考勤,利用校园卡对按时按量完成运动量的学生进行达标考勤,并将考勤结果纳入期末考试及奖学金等评优评先的考查范围。
高校对于课外体育社团的介入有待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社团完全由学生自我管理,由于训练不系统、管理不得当,导致社团训练的积极性日趋下降。高校应加大介入管理的手段,认真维系好体育社团的综合面貌。美国对于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我国,美国将体育社团视为校园闪亮文化的代表,认为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在美国的经济地位和实力[6]。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存在着场地缺乏、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等问题,这是解决课外体育活动改革的重要因素。
高校体育健康发展是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健康的锻炼意识和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推行健康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发展精神。“健康”应当深刻贯彻到高校各项精神和指导方针中来,全面建设“健康校园”应从“健康体育”首先抓起。高校体育改革要以高校体育教育培养方案为出发点,进一步解决轻文化、重技能,轻全面可持续培养重体质测试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积极创造与社会交流的体育平台,如业余比赛的裁判、各俱乐部兼职教练员等。建议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视角重新制定新的、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理论教学周的课时量,改革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文化牵引;以多样性、选择性为原则开展体育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避免一切以体测为中心的错误观念;增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培养多样化的体育教师团队,吸引社会有利资源,创造种类繁多的社会体育服务平台,使学校与社会接轨。制定课外体育锻炼考勤制度,对按时按量完成运动量的学生以校园卡等方式进行考评,并作为考试和评奖评优的首要依据。
[1]高 华.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6(3):189-192.
[2]李伟民.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宏伟,汪 键,沈 雪等.推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发展的途径探索[J].学校体育学,2016(6):83-84.
[4]陈浩庆.试论现阶段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16.
[5]于婷婷,刘一帆.智能手机使用对“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J].广告与公共关系,2016(4):118-125.
[6]迟小鹏.美国校园体育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启示[J].体育大视野,2016(4):156-157.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Healthy China”
WANG Jian1,LIU Qiqi2
Objectiv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ath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Healthy China”background.Method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ults There were several problems appeared during college sports development constantly, such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quilibrium, emphasis on skills rather than theory, process contempt and attached importance to class rather than extracurricular.Conclus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an efficient sports health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should be constructed,developed a diversified teaching program and improve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Healthy China;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G807.4
A
1003-983X(2017)07-0625-03
2017-03-02
王 剑(1990-),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325011;2.温州市沙城第一小学,浙江 温州,325011 1.Zhejiang DongF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Wenzhou Zhejiang, 325011;2.Shacheng No.1 Primary School,Wenzhou Zhejiang,32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