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
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概念、评价与干预促进
青少年指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衔接阶段。由于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差异,确切年龄段较难判断。多数认为12—18岁的女生与14—18岁的男生处于青少年时期[1]。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民族振兴的希望,每个热情洋溢和体格健壮的青少年都应是中华民族力与美的形象代表。然而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在总体上呈下滑趋势,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居高不下,城市超重青年的比例明显增加[2]。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3]。
对问题症结的精准把握与详实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而对全球范围内同类攻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整理则是快速定位疑似问题症结的捷径。本文通过全面客观分析国内外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根本原因,归纳比较各类体育干预促进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力求剥离层层表象以挖掘问题本质。在紧紧围绕探求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症结路径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对增强肌肉与骨骼运动的正确认识与科学锻炼方法学研究是促进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体质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身体概念。现代体育科学十分重视体质方面的研究,对青少年体质状况倍加重视。由于研究基础与地域等差异,国内外对体质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将体质定义为 “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具体涵盖五个范畴: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适应能力”[4]。
美国体育教育研究会将体质(physical fitness)定义为有能力完成比较繁重和紧张的日常工作而不感到过度疲劳,有足够的活力进行休闲享受的追求,当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以高水平的能力加以应对。包括生活的fitness,工作的fitness和娱乐的 fitness三方面[7]。
美国健康与公民服务部、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慢性疾病和健康促进国家中心、总统体质和体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体力活动与健康》一书中对体质的定义与美国体育教育研究会的定义基本相同。同时认为体质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肌肉做功速度、速度、柔韧、灵敏、平衡、反应时和身体成分。由于以上成分对于健康和运动能力的贡献不一,进而划分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 (health-related fitness)和与运动能力相关的体质 (performance-related fitness)[8]。 ”前者主要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相关。
欧盟委员会对体质的定义是能够满意地完成身体活动的能力。该委员会指出,以往体质多指运动员或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能力,但目前从更一般意义上讲,体质指一个人完成工作、日常活动和积极享受休闲时光所需要的肌肉工作能力。对于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肌肉活动越来越少的情况,更加强调增加以肌肉收缩为特点的体力活动的重要性[9]。
日本的学者将体质意为体力,包括防卫体力和行动体力两种。其中,防卫体力是指作为一种生命基础的体质,即抵御外界刺激、维持健康的能力,如对于病原菌,异常环境等的抵抗力等,是以生存为前提的基础体质;而行动体质则是指作为活动基础的体质,即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克服因作业、运动所产生的刺激生存下去的能力[10]。
港澳台地区对体质的定义主要学习欧美国家,他们通常用适能或体适能代表体质。港澳台学者认为:适能就是指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完整的适能包括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和心理适能(psychological fitness)两部分。身体适能简称体适能又可分为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与竞技运动相关的体适能(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可让人体良好地应付日常工作、余暇活动以及突发事件,它包含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和神经肌肉松弛五个基本要素;而与竞技相关的体适能可以增加运动员运动表现和成绩,如爆发力、速度、灵敏、反应时等[7]。
体质健康测试是对人体体质健康状况的综合评定。通过对青少年实施科学的体质健康测试,可以全面了解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为政府制定健身指导性文件和方案提供依据,并为青少年科学健身活动提供信息反馈与方向引导。在对体质概念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各国政府部门都相继制定了适合自身国情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美国库珀有氧运动研究所(The Cooper Institute)建立并逐步完善的FITNESSGRAM测试是全美最主要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目前已在50个州、12个国家和8500多所学校得到使用[9]。FITNESSGRAM测试主要从有氧能力(Aerobic Capacity)、身 体成分 (Body Composition)、腹 部 力 量 (Abdominal Strength)、躯干展肌力量(Trunk Extensor Strength)、上肢力量(Upper Body Strength)和柔韧性(Flexibility)六个方面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与评价,如表1。每个测试类别有若干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学生选择。该测试的评价采用常模标准(Norm-referenced Standards)百分位与校标参照标准(Criterion-referenced Evaluation)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常模标准划分学生测试成绩所处的同年龄段同性别群体的百分位数,作为颁发“体质健康总统奖”“体质健康国家奖”的依据;采用健康状况居中法(Health Outcome-centered)建立健康标准参照,设置不合格最低体质标准,低于最低标准预示健康隐忧,发布患病风险预警。
日本青少年体质测试主要采用的是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新体力测试办法(1999)。其测试体系由实践测试项目评价与问卷调查两部分组成[10]。实践测试评价标准按单项10级和综合评价5级划分,年龄按5岁划分一个评价区间。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作为与实践测试评价的相关分析依据。在日本青少年体质测试主要发挥着监测国民体质健康的作用,应用价值广泛。评价结果普遍被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文献收录,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被大量引用和研究,并为青少年自身提供健身状况反馈。政府每年定期出版《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成为日本政府制定各项健身政策的决策依据。
新西兰国家教育部门建立的国家体质测试计划(National Fitness Project)和新西兰体质测试(New Zealand Fitness Test)中制定了与健康有关的体质评价指标,从身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心肺功能(Circulorespiratory Efficiency)、腹部力量和耐力(Abdominal Strength and Endurance)和柔韧性(Flexibility)四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11]。各项指标的设置较为简单,易于操作。新西兰体质测试的评价方式是将测试结果数据录入记录卡,并绘制体质健康评价剖析图与纵向图两张图表。评价图表利用百分位数值直观显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同年龄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对学生自我锻炼和健康改善起到激励作用。
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设计研发的青少年体质测试标准(Eurofit Fitness Testing Battery),旨在为全欧洲的青少年提供科学的体质测试和评价,适用于6-18岁的中小学生(表1)[12]。该测试标准由针对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素质的9项测试和身体成分的2项测试所组成。测试设计的最初理念是保证全部测试能够使用简单的器材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为保证测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欧洲委员会每年都举办一届EUROFIT研讨会便于专家和测试实践者们交流测试经验。同时在大规模运动能力测试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手册(Eurofit Manual),以评定测试成绩并提供测试反馈。
中国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是在1979—2000年5次学生体质调研基础上,吸取2002年开始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经验与不足而制定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的基础指导性文件。“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13]。表1中列举了初中和高中的测试指标。该标准每学年评定一次,按照指标评分表进行严格评分。评分划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与评优和毕业门槛挂钩。
4.1 国外体力活动促进研究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是指由骨骼肌收缩所引起的、导致在静止的能量消耗基础上能量消耗增加的任何身体运动[1]。也可将其视为完成每天生活中全部体力活动的代谢值。其涵盖范畴涉及体力活动的类型(Type)、持续时间(Duration Time)、强度(Intensity)和频率(Frequency)。主要内容包括维持生活所需的体力活动 (如基础代谢或工作)和自主参加的体力活动(如运动与休闲)。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在诸多学者的调查与统计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14-15]。伴随着体力活动与青少年体质健康及疾病预防之间的紧密联系被大量研究所证实,许多国家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体力活动促进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核心对策,并陆续集结各方力量,发布了指导本国人民的体力活动指南[16-21]。指南中对推荐适合于各年龄阶段人群的体力活动类型、数量、强度等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相关政策制定、体育教学研究、健康咨询促进与大众健身指导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
综合分析国外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主要内容,其核心观点基本保持不变,即:每日应保证至少60min的中等及以上强度体力活动;每周3次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包括肌肉和骨骼强壮的运动。国外体力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提高有氧、肌肉和骨骼工作能力的三种活动类型。主要涉及走、跑、跳、投、推、拉、扭转、蹲、起等基本运动技能。有氧运动应占青少年体力活动的主要部分,同时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骨骼密度增加的关键时期,要特别重视强壮肌肉与骨骼的运动,且要采用与年龄与身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练习方式[22]。指南主要是以增进健康、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目的的最低日常身体活动目标,主要目的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Health-related fitness)而不是运动能力表现(performance-related fitness)[18]。 注重细节和受众接受度是指南的另一大特点,各国的办法各有千秋。如美国2013年最新修订版中为增强实用性而增加了按每周体力活动总量来划分体力活动标准的参考指标。具体分为不活动(Inactive):除基础体力活动外无活动;低量活动(Low activity):每周 150min中等强度运动;中量活动(Medium activity):每周150—300min中等强度运动;高量活动(High activity):每周至少300min中等强度运动;加拿大的指南中还以体力活动日志的方式引导青少年记录每日中到高强度运动的时间及方式,将达到推荐量度标准作为努力目标进行现实比对,并以样例模式展现了体力活动与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的结合办法,加强了《指南》与实践指导之间的联系[16];强调活动方式和量度需与青少年身体发展水平相适应,逐步提高。加强活动的趣味性与可供选择性[19]。并且许多国家已经关注到了久坐不动行为的控制对提高体力活动量的重要性,并在指南中明确规定了静坐时间限制[16-20]。
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给予清晰的阐述,容易造成青少年体力活动实践过程中的误区。首先,强壮肌肉与骨骼的运动虽一再被强调,但所有指南中都没有给出定量的时间或负荷要求。只以每周3次来定义,趋于笼统。不利于青少年实践操作和后期评价;其次,多项指南指出可累计活动量度,但只有欧盟的指南中具体给出了最小累计时间单位,中到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持续运动效益在较短时间单位中是否得以发挥缺乏证据。且对短时间高强度运动的追求容易使青少年忽略调动心肺功能与体温的热身环节,甚至造成心脏负担。再次,目前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研究思路是:增加体力活动量→提高体质水平(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但在构成衡量体质水平主要部分的身体素质测试中,成绩的提高往往遵循的是运动训练的适应效应。单纯增加体力活动量度是否能够实现身体素质的最佳提高?同时运动训练的适应效应又是否对增进健康有益?这些问题都应被后期研究者慎重考虑并寻求解答。
4.2 我国体育锻炼促进研究
体育锻炼是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活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开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多项政策文件中提出了“每日体育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主要实现形式是学校体育课及课间操。近年来重点加强了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修订和实施力度,启动了严格的测试与计分方案,使体育成绩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意欲用升学指挥棒来唤醒学校、学生及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该举措实为适应我国国情之策,直指“重学业轻体育”的青少年教育之风气。可以预见,对体质测试成绩的重视势必会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如何满足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的要求并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科学有效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方法的指导与实施将发挥重要作用。
4.3 运动干预促进研究
青少年运动干预研究是指运动干预者针对干预对象体质健康特点与运动目的,精心设计、详细指导并严格监控实施一套运动健身方案,从而检验运动对体质健康促进的实证效果。在相关政府部门与协同组织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集思广益、谋划良策的同时,体质研究者们已经敏锐地觉察到科学实效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的研制与应用是解决目前上层理念与基层实践之间鸿沟的症结,并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多个方面开展了运动干预的实验性研究。
刘星亮等(2013)对初中组与高中组共800名学生进行了12周的运动干预实验[61]。对照组采用传统特色项目(乒乓球、篮球),实验组采用研发干预项目(多人跳绳、太极柔力球),负荷量度为:3次/周,每次30min,心率120-140次/min。通过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对比分析,证明运动干预对改善青少年身体形态、提高心肺功能具有明显效果。李趁丽等(2012)研究了运动对青少年反应能力的干预效果[62]。实验对象选择小学3年级、5年级,初中2年级与高中2年级各两所,每所学校“预计”(没有给出实际人数)200人。实验共设计了8种不同干预方案,6种对反应时有显著效果。3种推荐的最佳方案为<9岁儿童主要包括较简单、传统的身体素质练习项目;9-14岁青少年采用趣味田径和定向运动;14岁以上青少年健身方案注重竞技类趣味游戏与身体素质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杨剑等(2014)探索了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3种干预方法及4种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63]。心理干预方法主要采取集体心理辅导和运动拓展训练的方式(45min/次,1 次/周);运动干预方法主要采用慢跑(个人)和篮球(集体)运动方式(45min/次,2 次/周);综合干预(两者结合)。结论为:干预方法效果上,综合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干预方式效果上,团体+心理>团体>个人+心理>个人。Avery D.Faigenbaum等(2007)对美国27名12-15岁少男进行了6周的运动干预实验[65]。干预方法:抗阻练习(RT)组:热身(慢跑+柔软体操)(10min)+静态拉伸(25min)+RT(50min)+整理活动(5min);快速伸缩复合练习(PT)+抗阻练习(RT)组:热身(慢跑+柔软体操)(10min)+PT(25min)+RT(50min)+整理活动(5min)。 干预时间:2 次/周,90min/次。 实验结果表明,混合PT+RT组对提高青少年爆发力、速度及灵敏素质效果优于RT组。研究认为PT与RT的结合有利于两者训练效果的相互促进,释放良性迁移作用。Amy S Ha等(2014)对香港12所中学24个班14-15岁青少年进行15min的跳绳运动干预研究[66]。采取先培训体育教师然后协助指导运动干预的方式进行了连续4节体育课的干预实验,结果表明,简便易行的跳绳运动可显著提高学生体育课程的MVPA活动水平和学生参与动机。N.Oxyzoglou等(2009)比较了手球练习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对促进希腊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效果。121名13-14岁的青少年参与了6个月的教学实验。干预方法:手球练习组:热身(8-10min)+手球练习(持球、运球、传接球、投球等)(45min)+整理活动(5-7min);传统体育教学组:热身(8-10min)+传统体育教学(田径、体操、排球、篮球、足球等)(45min)+整理活动(5-7min)。 干预时间:60min/次,3次/周。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在速度、灵敏和柔韧素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手球练习可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Yohei Takai等(2013)研究了自身体重下蹲干预练习(Body Mass Based Squat Training)对青少年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和下肢爆发力的影响[68]。94名13-15岁日本青少年参与了8周的干预实验 (100次/天,<10min/天)。结果表明,自身体重下蹲练习是提高青少年身体成分、肌肉力量与爆发力的有效运动干预手段。Lorraine B Robbins等(2013)实施了17周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型运动干预 “行动女孩”(Girls on the move)[69]。 该运动干预活动以健康促进模型(Health Promotion Model)和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为理论基础,提出干预方案需满足胜任、自主和关联3个基本要素以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需求,并通过初期和结束时面对面的运动动员,中期的个性反馈与激励(ipad)进行实施。干预形式主要为参与90min/天的课外俱乐部练习,包括任务介绍和健康饮食指导(10min);热身和拉伸(5min); MVPA活动(60min)(掌握运动技能,满足自我效能感);整理活动和拉伸(5min);任务总结和健康饮食指导(10min)。美国中西部的24所中学的1250名10-14岁女生参与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运动干预方案对中学女生切实可行,可显著提高中学女生MVPA活动量,心肺耐力,身高体重指数和体脂百分比。
表1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主要政策一览表
5.1 我国体质的概念趋于模式化,影响学界创新研究
我国体育科学领域的体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定义,基本上涵盖了国外关于体质的全部范畴。其概念与范畴与多维健康观念相吻合,强调了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包含了身心统一的理念。可以看出,我国体质学研究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心理学、体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体质研究者视其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联系非常密切。但同时,由于我国体质概念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容易导致体质范畴的模式化,体质研究的科研实践活动缺乏创新。
反观欧美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体质概念主要反映的是身体对外在刺激的表现形式,主要侧重于身体素质的能力表现,特别强调生活中的肌肉工作能力。在具体研究中又进一步划分出与健康相关和与运动表现相关的体质,较好地区分竞技体育与运动健身的体质研究范围,丰富了体质科学的内容,提高了不同领域研究者的研究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尤其是其对与健康相关体质的定义和基本要素的界定,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体质的要求和侧重点,使体质研究者们明确了体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促进体质科学发展的具体化和实用化。
5.2 注重评价方法与目的之间的效度关系是体质测试的重点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对体质的定义较为广泛,但从目前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现状来看,只涵盖了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测试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内容,和世界各国青少年体质测试标准的测试重点趋于一致。
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十分重视测试内容和测定指标之间的评价效度。标准的制定部门比较关注体质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证上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发展的观念对标准中身体素质指标的具体测定方式进行不断改良。测试标准指标的构建主要反映的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而不是运动能力。
构建青少年体质测试标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价体质更是为了促进健康。测试标准对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的实践效果决定了标准制定的质量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测试水平。青少年骨骼肌肉力量是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肢、腹部、躯干、下肢的力量、耐力及爆发力发展水平都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直接相关。重视青少年骨骼肌力量测试指标的选取与评价的信效度分析,将在促进中国青少年开展增强骨骼与肌肉力量的训练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5.3 干预促进应以青少年体质薄弱点为突破口,务实可行
目前指导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是教育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新课程标准结合国际理念,遵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对不同阶段学生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制定了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鼓励各校围绕基本要求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多元的评价方法。但在具体的实施与开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还是高校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者都深深感到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差。四大类目标犹如一个美丽的气球,悬在空中,难以落地。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与体育锻炼效果的发挥。
在众多以运动作为干预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实验中,可以发现运动干预的效果几乎是肯定的。区别在于何种干预方式对何种体质健康指标的促进更为明显。综合各类研究,提出我国后续青少年健康促进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要点:在干预方法上,凸显项目的可选择性与MVPA活动量度的保证。项目的开发应着重融合运动技能的全面掌握和乐趣体验。技术初始难度较低且较少关注竞技比赛的体育参与方式较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并有可能转变为成人的积极生活方式;在干预方式上,注重青少年参与动机的调动与及时反馈。加强对运动与健康科学理念的宣传与普及。重视体育运动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练习动作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尽量营造教师、家长与同伴共同参与的运动氛围;重点开展强壮青少年骨骼和肌肉的运动干预方式研究,填补国内空白。从理论与实践上探究强壮骨骼肌运动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作用。开发多种适合于我国青少年参与的骨骼肌强化训练方法。
1)由于青少年群体对社会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对体质概念的不同认识展现了不同国家对人类健康的标准定位,反映人体在维系生存和创造自然的交互过程中身体能力状态的最佳发展。我国“体质”的综合性概念包含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而欧美健康与运动表现相区分的“体质”类别关注更多的是人体器官与组织在面对不同工作任务时的做功效率。由于我国体质概念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容易导致体质范畴的模式化,体质研究的科研实践活动缺乏创新;而国外各国对体质中身体素质的能力表现的重视,及对竞技体育与运动健身的体质研究范围的划分,明确了体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体质科学发展的具体化和实用化。2)体质测试是评价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身体素质表现是人体形态与机能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目前各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内容。为追求最佳效度,测试内容在发展中不断改良。注重评价方法与目的之间的效度关系是体质测试的重点发展趋势。构建青少年体质测试标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价体质更是为了促进健康。测试标准对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的实践效果决定了标准制定的质量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测试水平。骨骼肌肉力量测试是青少年体质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可归结于身体素质水平的大幅下滑。力量与有氧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3)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是多种复合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体力活动减少与久坐行为增加。国际上以“体力活动指南”的形式推荐每天超过60min的促进有氧与骨骼肌能力的运动方式以增进健康。但由于建议较为笼统,其大众推广与标准设定价值大于指导价值。规划与指导中小学生体育课程中的体育锻炼内容是体育教育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相结合的较好途径。但在我国的开展过程中遭遇具体运动指导方案的缺失。吸收整合国内外运动与健康指导的宝贵经验,针对我国青少年人群的具体体质健康状况,研制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指导方案是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瓶颈的关键策略。重点开发强壮青少年骨骼与肌肉的运动指导方案是填补国内外研究差距,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丰富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运动促进方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Pfeiffer K A, et al.Piloting a nature-bas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youth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in elemantary school children [C].Children and exercise XXVIII.The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pediatric work physiology meeting,2014(2):195-198.
[2]牛丽丽,郭 敏.200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4(6):59-61.
[3]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1-7.
[4]中国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R].中国教育部官网,2014.
[5]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2):3-10.
[6]陈克杰.体质概念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104-106.
[7]王 静.美国德克萨斯州儿童青少年肌肉体质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2012.
[8]于 涛.“健康”语境中的“体质”概念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34-136.
[9]刘新华.日本体力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实施[J].体育科学,2005,25(10):47-52.
[10]杨文轩,季 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1-48.
[11]傅纪良.中国与新西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102-104.
[12]McCurdy J H.Physical efficiency tests during adolescence [C].Transactions of the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ass on hygiene and demography,1913,3:420-428.
[13]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Final review,HealthyPeople2010:Nutritionandoverweight [EB/OL].http://www.cdc.gov/nchs/data/hpdata2010/hp2010finalreviewfocusarea19.pdf.
[14]Aryana M,Li Z,Bommer W J.Obes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California school children [J].Am Heart J,2012,163(2):302-12.
[15]Brothers J, et al.Fatness is not a factor of fitness:analysis of cardiorespiratory data from healthy children over an 8-year period [J].Cardiol Young,2013, 23(1):47-53.
[16]Eisenmann J C,Malina R M.Secular change in peak oxygen consumption among United States youth in the 20th century [J].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2002,14:699-706.
[17]Tomkinson G R,Olds T S.Secular changes in pediatric aerobic fitness test performance:The global picture [J].Medicine and sport science,2007,50:46-66.
[18]Raczek J.Entwicklungsceranderungen der motorischen leistungsfahigkeider scheuljugend in drei jahrehnten (1965-1995) [J].Sport wissenschaft,2002,32:201-216.
[19]Nishijima T, Nakano T, Takahashi S,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ver the years in phydical ability and exercise and sports activity in Japanese yout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03,1:110-118.
[20]Runhaar J, et al.Motor fitness in Dutch youth:Differences over a 26-year period [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0,13(3):323-328.
[21]Andersen L B,Froberg K,Kristensen P L,et al.Secular trends in physical fitness in Danish adolescents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1, 29:208-217.
[22]Aguilar A C,Pradilla A,Mosquera M,et al.Percentile values for physical condition for Cali,Colomb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Biomedica,2011,31(2):242-9.
[23]王国勇,程 杰.中葡都市青少年体力活动、健康体能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市和布拉加两城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60-63.
[24]蔡 睿,王 欢,李红娟,等.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08,28(12):3-13.
[25]冉 明.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及干预策略[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4):61-64.
[26]冯晓玲.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27]刘 励.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8]董静梅,陈佩杰,欧阳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社会学归因与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27-229.
[29]Stodden D F,et al.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youth [J].Pediatr Exerc Sci,2014,26(3):231-41.
[30]Chung L,Wong T,Chung J W.Importance of a balanced diet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level of schoolchildren aged 6-12 [J]J Child Health Care, 2010, 14(3):280-95.
[31]Roberts S J, et al.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 age effects on the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levels of children age 9 to 10 and 11 to 12 years of age [J].Pediatr Exerc Sci, 2012, 24(1):72-83.
[32]Golding J, Northstone K, Gregory S, et al.The anthropometr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prenatal smoking habits of their grandmothers: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2014, 26(6):731-739.
[33]Kimber C,et al.Elevating Physical Activity as a Public Health Priority:Creation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Activity Practitioners in Public Health [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2009,6 (6):677-681.
[34]李海燕,陈佩杰,庄 洁.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与体质健康相关性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4):145-149.
[35]李海燕.上海市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36]洪俊睿,袁琼嘉,王 涛,等.Actigraph传感器在青少年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测试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3):64-65.
[37]李海燕,陈佩杰,庄 洁.运动传感器(SWA)在测量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46-48.
[38]王 超.中国儿童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推荐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39]李松俊,孙 飙.加速度传感器在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5):149-155.
[40]罗曦娟,王正珍,张 军,等.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编码表在运动处方中的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76-80.
[41]Adams J.Trend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activity amongst US 14-18 year olds by gender, school grade and race, 1993-2003:Evidence from the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J]BMC public health,2006,6:1-7.
[42]Telama R, Laakso L.Secular trends in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rens’socioeconomic status from 1977 to 2005 [J].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2009,21:462-474.
[43]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EB/OL].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fact sheet_recommendations/en.
[44]尹志华,毛丽红,孙铭珠,等.基于SPARK课程理念的体育课程构建策略:设计研究的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7):84-90.
[45]邓若峰,庄宏远,屈冬林,等.用身体练习体验解释体育课程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4,2:48-50.
[46]Canadian Federal, Provincial and Territorial.Canadian sport for life and the long term athlete development model (LTAD)[Z].www.Canadian sport forlife.ca.2002.
[47]刘星亮,孟思进.运动干预对增强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的效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2):56-59.
[48]李趁丽,罗 炯.不同运动干预方法对青少年反应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4):124-130.
[49]杨 剑,陈开梅,董 磊.不同干预方法和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效应[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7-11.
[50]乔秀梅.中小学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方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51]Avery D.et al.Effects of a short-term plyometric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program on fitness performance in boys age 12 to 15 year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2007(6):519-525.
[52]Ha A S,et al.A school-based rope skipping intervention for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protocol of a matched-pair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ublic Health,2014, 14:535-543.
[53]Oxyzoglou N,Kanioglou,A,?Ore G.Velocity,agility,and flexibility performance after handball training verus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for preadolescent children [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9, 108:873-877.
[54]Yohei Takai, et al.Effects of Body Mass-Based Squat Training in Adolescent Boys [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2013,12,60-65.
[55]Lorraine B, et al. “Girls on the Move”intervention protocol for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low-active underserved urban girls:a group randomized trial.Robbins et al.[J].BMC Public Health,2013, 13:474.
[56]Buchan D S, et al.High intensity interval running enhances measures of physical fitness but not metabolic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healthy adolescents [J].BMC Public Health 2013, 13:498.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Research:Concept,Evaluation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y
李 改1,夏 天1,廖 婷2,霍 翩1
LI Gai1,XIA Tian1,LIAO Ting2,HUO Pian1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与重视,破解青少年体质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对现存症结的准确把握与详实分析。通过客观分析国内外青少年体质概念的内涵、深入剖析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状况,归纳比较各类体育干预促进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提出:吸收整合国内外运动与健康指导的宝贵经验,研制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指导方案,是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瓶颈的关键策略;重点开发强壮青少年骨骼与肌肉的运动指导方案是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瓶颈;干预促进;骨骼肌力量
The concern about youth physical health has been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The key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of youth physical health development is that the accurate grasp and elaborately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Through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dolescent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research deeply dissected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problem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tests,and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science and feasibility of several phys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It presente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teenagers'physical health was absorbed and integrated the valuable experiences of sports and healthy instruction worldwide,and developed a scientific,effective and feasible guidance program for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Strengthened the bones and skeletal muscle was the main way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teenagers in China.
youth physical health; development bottleneck;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skeletal muscle strength
G80-05
A
1003-983X(2017)07-0585-07
2017-03-2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TY027);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项目 (2015B055);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CNU17A030028)
李 改(1984-),女,湖北十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教育心理.
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China;2.College of Sports Training,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