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栋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丰富,探究性学习是其中典型代表,该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任务与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让学生探索地理知识领域。基于此,本文简要结合地理教学的相关实例,重点分析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运用途径,以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地理;教学方式;观察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应用得较为广泛的方式,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创设针对性教学情境并提出对应的可探究问题,再由学生自主探究后得出答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具备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等多种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通过恰当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领域,在实践过程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及时更新地理教学思想,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
探究性学习具有过程性的特征,即在任务的驱使下完成教学内容。在素质化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及时跟上潮流,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手段,当前,运用得较为广泛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有“情境教学” “生活化教学” “问题导入”等,因此,教师可运用此三种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案例分析:“自然界的水循坏”
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以下教学情境:“著名诗人李白写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播放诗句时,配以黄河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黄河的汹涌澎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1.诗人李白所描述的前半句主要说明了什么?2.从诗句中可得出补给黄河的来源是什么?3.后半句这种说法对吗?”其次,通过递进式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自然水循坏,使其在问题的带领下,更加明白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教学效果与反思:在应用情境创设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三方面:首先,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以学生熟悉的素材、生活实例为基础,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上文所运用到的诗句,并结合其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提出针对性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其次,在提出问题时,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先从情境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地理知识,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教学规律,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最后,在提出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会产生参与的欲望,反之,如果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将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甚至失去探究的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确定好问题的难度,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二、科学整合高中地理教材,引导学生科学探索知识
探究性学习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教师应深入梳理高中地理教材,找准地理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如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联系,教师可利用“案例型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恰当的地理学习案例,在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同时,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带领学生科学地探索地理知识领域。
如在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可将“阿根廷大牧场”作为案例分析的基础。首先,为学生展示阿根廷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自然环境,使得学生对阿根廷形成初步印象;其次,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均匀的学习小组,让学生根据刚观看的图片或者视频进行讨论,围绕“阿根廷”大牧场提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类似于:1.阿根廷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是什么?2.限制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促进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4.如果在阿根廷发展其他行业,对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将案例展示的问题与教材内容区位因素相结合,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最后,对学生问题进行汇总,疏理问题类别,并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沟通交流,探究正确答案。在展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想空间,鼓励学生提升创新型建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当学生对知识提出疑问时,教师不可一味否定,而应该了解学生提出该问题的动机,在确保知识正确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整合教材之前,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在运用案例分析探究学习方式时,应主动走到学生中间,聆听学生的讨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的方式,明确探究任务的内容、方法与途径,进一步开發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突出教学重点时,须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借助“微课”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印象,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记忆教材。
三、充分利用地理探究实验,提升学生推理论证能力
地理是一门蕴含不同文化的学科,其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地理探究性实验,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促使学生参与到每一教学环节,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认识到地理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如在学习“沙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探究性实验任务,让学生自由组队,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沙漠化的资料,辅助课堂学习。首先,布置实践活动任务:收集有关我国各个区域荒漠化的资料,仔细观察不同区域沙漠化的共同点与区别;其次,规定任务时间,约3天到1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找对应的“合作伙伴”,借助互联网现代化信息技术,尽可能找到有关沙漠化的案例,对案例加以整合与分析后,引导学生对沙漠化的形成提出不同角度的猜想与假设,通过合理的推理论证后,总结出沙漠化的出现原因、危害和预防措施。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系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学生完整知识系统,树立学生地理创新意识
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回顾知识,促使学生用旧知引新知,以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让学生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气候”知识,将其与“天气系统”相比较,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冷锋” “暖锋”等天气系统的理解,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在实践活动中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教师应融合探究性学习方式与知识迁移、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寻找不同地理知识的联系,形成自身独特的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并根据不同地理现象探究,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适时肯定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在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时,教师须及时肯定学生学习成果,落实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方式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表现,动态地给予学生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以提升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在学习“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课后实践活动完成情况,科学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动态关注学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怀,更加努力学习。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用对应的标准评价学生,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基础,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时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合理融入地理课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也应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丰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借助声音、视频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参考文献:[1]卢敏结,潘安定.结合农业科学的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积极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25(8):348-349.[2]李亮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34(1):125.[3]赵留英.基于探究性理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建设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4,54(20):45-46.[4]卢莹.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模式初探——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以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36(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