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甫聪
摘 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生活,同时在课堂上所学又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为此,探究生活与物理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实际生活 相互 物理 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146-01
知识的获得与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要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教学,从教学走向生活,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1 将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为探究对象
俗话说: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大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和问题引入。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知识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外出坐火车时,有没有发现车站轨道旁有一根警戒线,这有什么用处?同时,当一辆汽车高速从你身边经过时,你有什么感觉?问题提出,学生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火车站的警戒线是用来保障我们生命安全的。
(2)车经过时,我们会感觉有力量把我们往路中间推。
(3)车经过时,会有很大的风。
(4)我们周围的灰尘、质以及身上的衣服会往车经过的地方移动。
听完同学们的回答后,笔者对他们的发现作了高度的表扬,并对他们提出的现象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同时将教材上几个小实验布置在课外活动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实验、讨论,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所不同的,有所改进的。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2 从实际生活入手,设问、解疑,培养学习兴趣
古语道“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在带着思考的学习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请一位同学穿上一双旱冰鞋,拉动在平时很轻松就可以拉动的讲桌。然而,他是在非常辛苦的情况下才使讲桌移动了一点点距离。其他同学在也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叫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还是一样。与此同时,插播一段《猫和老鼠》里的经典片段:猫被老鼠减去了脚指甲,结果在光滑的冰面上连站都站不稳,更不用說爬树了,很自然地进入到本堂课的学习。
3 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前沿科技知识与信息,进行教学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随时关注世界科技的变化,才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
所以,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并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教学所用的手段,如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技术和CCTV10科教频道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及国际上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磁现象知识时,笔者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向大家介绍磁悬浮列车的情况,并把它的快速安全性向学生作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笔者提出问题,这时笔者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比如:学校图书室、微机室等)。一段时间后,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从这个学期开始,笔者又每周末给学生布置“视觉作业”,周末回家利用网络和电视和书籍收看、查阅与本周所学知识相关的物理小故事,回学校后分组讲解和讨论交流。另外,笔者还计划让学生利用国庆节及春节休息时间,学会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学校每周的微机课加以检验和加强。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形势下的学生不能再“读死书,死读书”,而要学着与社会结合,多方面了解、学习知识。要充分利用学校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他们了解社会,贴近生活。
总之,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生活与物理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在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物理教学的整体方向。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教育中大力提倡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