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书面表达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自由习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放飞想象的翅膀,思路畅通,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
关键词:习作兴趣 自由表达 学以致用
一、减轻压力,激发兴趣
以往学生每当提到作文就头疼,总是苦于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如此这般地强调其重要性,学生更是对作文望而生畏,以至于“谈作文色变”。因此,每次作文的时候,学生总是心理上不战而败,束手无策,作文时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也不见柳暗花明。
针对以往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减轻他们的压力。应该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把你想说的话下来,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没有谁会感到说话很难吧?那写作文怎么会那么可怕呢?只要你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思考,肯定会有所发现,有东西可写。
二年级时有一个说话、写话: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要特别注意它的样子和惹人喜爱的地方,先说一说,再用一段话写下来。教学之前,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里观察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观察它的外貌、神态、动作、生活习性以及和人相处时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说的非常好,听的小朋友还进行了纠正和补充,尤其是还都举出了具体的事例来描述小动物的特点,使人感觉生动、具体、栩栩如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想一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怎样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水到渠成了。
二、自由表达,不拘形式
学生有了习作的浓厚兴趣,对习作没了任何压力,我便开始指导他们不拘形式的自由表达。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的獨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于是,学生习作时,我总是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们发散思维,尽情表达。
习作其实就是倾吐,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想说想写,就一吐为快。记得前不久我布置了一篇写话,也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必须是自己的真实的感受。第二天收上来一看,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小朋友写了《生病的一天》,把他生病时如何难受,如何坚持学习,老师如何摸摸他的额头,老师关切的眼神,老师牵着他的手去办公室,喝了老师倒的水,他写道“我仿佛喝了世界上最有效的灵丹妙药,浑身的不适竟一扫而光,变得轻松起来。”十分细致。还有一小朋友写到了绵绵的冬雨:“如牛毛,如细丝,编织成一道无边的雨幕悬挂在天地之间”还写道“小雨滴滴答答,像老师的谆谆教诲,像妈妈不休的叮咛。”让人读后为之动容。
读着他们的文字,觉得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颗颗纯真善感的心灵,他们内心世界是那么丰富,他们的想象是那么五彩斑斓,他们的语言是那么的充满童真童趣。
无拘无束的表达中,他们学会了倾诉,学会了我手写我心。
三、日积月累,学以致用
课内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的主渠道,通过广泛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养成善于、乐于积累的习惯,把积累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积累为运用打基础,运用促进积累。我总是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做读书笔记,并把书中学到的知识和优美的词句大胆加以运用。如在学习了《我是什么》一课:云在空中“飘浮”,我引导学生体会“飘浮”,然后整理积累学过的类似的这样几个词语:飘荡、飘浮、漂流、飘浮、飘落,反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然后用其中的一个词写一个优美的句子。这样在体会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在运用中积累,从写句子,写话开始,让学生轻松表达,自由抒发,效果甚好。
四、观察生活,汲取营养
作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才能根深叶茂,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我想,这些“内容”都源于生活,学生只有仔细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素材,才能写好这些“内容”。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参与墙报、办展览,进行采访,开展环境保护,举办讲故事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文娱表演活动、猜字游戏……从身边找素材,从感兴趣的活动找灵感,帮助学生解决“无米可炊”的问题。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种表现自我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进而兴趣盎然地舒畅表达,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