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豪,任玉梅,桂晓艾
老龄化进程中川东贫困农村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实证研究
廖文豪,任玉梅,桂晓艾
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川东地区6个国家级贫困县,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体育活动模式行为、体育活动指导与服务保障现状,并找出制约贫困县老年人体育发展的因素,进一步提出适合贫困地区老年人体育发展的策略。
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活动方式;服务保障
据民政部2016年7月11日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亿人,占总人口10.5%。”当下,我国老龄化进程还将进一步增加,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老年人。[1]”体育在农村老年人生活中被弱势化边缘化,但农村老年体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表现形式。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村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8.0%以上,而且每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随着近几年中国老龄体育发展的不断开展与实施,老龄人体育在大中城市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随着不同地域、不同城镇、老龄体育开展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由于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人多深居偏远山区,很少与社会交往,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村(贫困)老年人,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川东地区贫困县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及干预措施为研究对象。以川东地区3市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60岁以上常住农村农民为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了广安市的广安区,达州市的宣汉、万源,巴中市的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从中随机抽取了12个乡镇24个行政村(每个县各抽取2个乡镇2个行政村),深入了解贫困县老年人体育生活锻炼行为特征和相关健身配套设施的真实情况,以此为研究服务。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田野走访法、数量统计法等。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课题组成员多次前往川东地区部分农村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问卷调查卷表,并对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了检验。聘请了7位体育社会学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效度进行检验。其中5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效度表示满意,2位专家认为基本满意,并根据专家提出意见,对问卷进行了校正。因此,本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课题组成员隔月两次调查(2015年7月、8月),采用“再测法”检验其信度,前后两次相关系数r=0.78,表明问卷表的信度较高。最终确定正式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入户调查的方式,对川东贫困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共计发放问卷调查表400份,回收395份,回收率为98.75%,其中有效问卷为392份,有效率为 99.24%。整理回收调查问卷,运用EXCEL200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392)
由表1可看出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男性为43.63%,女性为56.37%,从人口学的视角来分析,男性老年人的死亡率要大于女性老年人,因此,男性老年人少于女性老年人,说明本调查的性别构成符合人口学的规律。
从所调查的年龄结构来看,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66-75岁这个年龄阶段,占到60.20%,60-65岁的年龄阶段有96人,81岁以上有12人。相对于这个比例比较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川东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收入较少,相比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经济水平收入较低,60-65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人还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多数在外工作,66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自身年岁较大、自身身体情况多数都留守在家,76岁以上是老年人疾病高发期也是死亡高发期,贫困农村地区经济较差,医疗条件难以满足,从而导致人数较少。
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文化,占36.43%,其次是小学文化以下占29.85%。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与他们的实际年龄是相符合的,他们接受教育的年龄与当时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导致他们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家庭年收入来看3 000以下最多,占到42.86%,其次是3 000-5 000占33.67%。居住情况来看,与配偶居住最多,占到49%,其次是与子女(孙)居住,占到33.42%。这二者反映出由于川东贫困地区经济收入低,致使青壮年都到外地打工,留守在家都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从而导致该地区经济得不到本质的转变。
2.2 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2.2.1 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特征
(1)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它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的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行为,主要是指那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2]。广义的体育消费,则包括一切和体育有直接和间接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调查显示:在贫困农村地区没有体育消费开支的人数最多,占总体消费金额的35.71%;全年体育消费总额在50元以下的较多,占到总体消费金额的30.10%;全年体育消费总额在50-100元之间的占到总体消费的14.29%;全年消费总额在100-150元之间的占总体的9.43%;全年消费总额在150-200元之间的占到总体的7.15%;全年消费在总额在200以上的较少,仅占总体消费3。32%。由此可见,四川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较低。通过实地调查得知,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①主要原因在于当地贫困的条件导致经济收入总体较低,相对多数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收入更低;②要使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与实际意义,还需要时间与政府部门的不断宣传落实。
(2)贫困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动机是在体育消费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引发消费行为的直接原因与动力,它具有发动和终止行为、指导和选择行动的方向、维持和强化消费行为的功能[3]。
表2 贫困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动机(多选)(N=392)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社会交往在贫困农村老年人中占的比例较大,这主要跟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有关,对体育的认识不够清楚,而把运动健身放在了其次的位置上。但随着中国新农村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川东贫困地区的经济也在不断的提高,以及中国近几年在农村体育发展方面不断的努力与投入,农村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体育的本质并逐步得以改善,运动健身、延年益寿、休闲娱乐等动机在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体育生活中也越来越占有较大比例。
(3)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项目和主要活动场所。调查分析,老年人活动基本上都以活动量较小的项目为主,选择步行、跑步,健身舞蹈的分别占28.83%,22.70%,。其次是以偏向“安静”的项目棋牌、钓鱼分别占16.84%,7.65%。由于川东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于城市,川东贫困地区体育场地建设力度不足,缺少最基本的体育锻炼场地与器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素质下降较快,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较小,从而导致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锻炼的项目多数集中在不需要任何场地、器材和强度较小的项目。农村老年人在活动场地的选择上具有非正规性特征,主要集中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旁、树林河边,很少有人进入经营性体育场馆锻炼。这主要反应出在川东贫困地区经济投入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老年人在场地选择中的局限性,同时,农村老年人由于自身的身体的原因,他们也不愿意走的太远去参与体育活动。
(4)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结构:指一个社会或家庭或个人的各种体育消费在各自总的体育消费中所占的比重[4],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体育消费被满足的程度。
表3 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结构(多选)(N=392)
从表3数据可知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在体育消费结果中,主要以从不消费和购买运动服饰为主,在部分靠近县城的老年人,购买运动器材和参加社团组织中相对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健身意识淡薄,体育消费意识较弱,所进行的体育消费基本上都是以实物性消费,层次较低,结构单一。随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的建设促使农村经济不断提高,但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体育消费意识,说明老年人由于思想观念的陈旧,对体育消费意识还不强。因此,在相关部门的宣传中应加强体育消费意识的宣传,同时给予大力的引导与支持,只有正确的建立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才能提高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现代体育消费意识。
(5)影响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因素。体育消费是人们追求“发展与享受”等方面需要的消费行为,是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发展性与享受性消费的一部分,是高层次的消费[5]。体育消费的发展是受经济条件、体育设施、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受居民的生活习惯、消费心理和传统文化等的影响。
表4 影响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N=392)
表5 影响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消极因素(N=392)
由表 4的调查结果可知,促进老年人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经济的增加,占调查总数的25%;其次是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占调查总数的23.46%;再次是同伴的影响占20.15%、积极的宣传和指导、适合的体育活动场所分别占到12.24%、11.22%。从以上数据反应出影响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的积极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支持。同时由表5数据可知,在影响农村老年人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在于自身的经济收入,占到调查总数的31.63%;同时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从而严重制约了体育活动场所、体育设施等的建设。
2.2.2 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模式现状
(1)农村老年人休暇时间的生活方式。休闲时间是人们直接参与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所谓休闲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指一定自由时间划出一切必要时间后所剩余的那部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6]。
调查分析出,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并没有因为自身年龄过大而脱离生产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主要以做农活和家务为主,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19.38%、15.56%,而闲暇、休闲娱乐时间相对较少,主要的休闲方式还是以串门聊天、打牌看电视为主,分别占26.02%、17.85%,闲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很少仅占调查总数的5.10%,从以上调查数据中说明在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的体育生活观念还十分滞后,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非常薄弱,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信念,对体育的本质以及作用认识不够,从而难以落实到实践中去。
(2)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体育参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1997年中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为30min以上,每次运动达到中等强度[7]。由调查数据可知,在活动次数上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每周活动为0的比例最高,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6.94%,其次每周活动在1-2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6.28%,每周活动在5次以上的最少,占总调查人数的9.44%;在活动时间上£30min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48.98%,其次是30min-1h的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6.79%,只有10.71的老年人活动时间在1h以上。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健身意识薄弱,这可能与农村的劳作特点、村落的老年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等有关。
(3)农村老年人每次锻炼强度。由调查数据显示,在体育锻炼强度上,经过锻炼后感觉微微发热的与微微出汗的比例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8.52%,33.92%;其次是中等出汗与大汗淋漓,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9.89%,7.65%。分析表明,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在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普遍较低,多以小强度的练习为主,很少进行中等强度与大强度的锻炼。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锻炼的目的就是健康问题,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可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等,自认为承受不了大运动量的强度,从而导致老年人的运动强度较小。
(4)农村老年人参与体育组织活动形式。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还是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基本上是以封闭性强加的单独锻炼为主,占到调查总人数36.22%;其次是以家人一起,占总调查人数的29.33%;与朋友一起的占25.%,参与机构组织的仅占9.44%。从以上分析说明,农村老年人参与体育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村里组织体育活动不明显。有过半数的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是限于家庭成员的范围内,没有产生与社会群体的联系,其次是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思想观念仍是保守的,自发性居多,与邻里朋友一起相对少,再次是当地行政机构只注重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真正将农村体育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对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从这一结果分析中足见加强村落体育组织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在组织活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是靠政府与企业的投入为主,占47.19%,其次是企业赞助占27.55%,自愿筹集资金来进行体育活动的较少为18.88%,其他来源占6.38%。说明在体育活动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组织没有引起重视,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组织严重滞后,影响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多方面的,但经费是促进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
2.2.3 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指导现状 体育活动指导在老年人体育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指导老年人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活动,而且可以组织和带领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提高老年人的体育锻炼热情。
(1)老年人体育活动指导现状。调查发现,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在体育指导方面严重不足,没有人指导占调查总数的55.35%,其次是免费指导占总数的27.55%,愿意花钱请人指导的仅占总人数的8.42%,而这部分愿意花钱请人指导的老年人,主要居住在贫困市县靠县城周边的农村老年人。专人的指导仅仅占调查总数的9.95%,主要的指导形式还是老年人相互的指导,占调查总数的47.96%,其次是临时的指导占总调查人数的27.55%。由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在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缺乏对体育健身科学性的认识,从而说明,在偏远贫困农村地区体育社会指导员这一重要职位严重不足。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对于社会指导员的需求量较大,特别在农村,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影响下很少社会指导员愿意去,仅仅依靠一两次的培训与指导,以不能满足当地农村老人的需要,而且培训水平与效果较差。
(2)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辅导站现状。全民健身纲要与农民健身工程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我国体育重点的某种转移[8],体育活动指导站是实施全面健身的有效手段与方式。调查显示,贫困农村地区没有体育辅导站,占到调查总数的61.48%最多,依次是很少占25%、比较多占10.46,很多的仅占3.06.而且“很多”指导站的同样是靠近市县农村的郊县农村。这充分说明,由于地域关系、经济关系的原因,当地有关部门没有真正将“全民健身纲要”与“农民健身工程”落实到实处去,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导致贫困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体育指导,不能满足体育锻炼的需求,限制了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
3.1 内在因素
3.1.1 体育价值观的偏差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衡量与评价体育的根本观点,它涉及人们对体育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评价,受到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个体的体育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体育的信念和追求[9],在对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调查中发现,制约农村老年人体育开展的核心且关键问题就是体育价值观。影响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体育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相关政府部门的体育价值观;(2)是农村体育管理者的体育价值观;(3)就是老年人自身对体育的价值观。在这3种不同的价值观中,相关政府部门的体育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管理者对农村老年体育开展的好坏,农村体育管理者的体育价值观又是影响农村老年体育开展好坏的直接因素,同时农村老年人自身的体育价值观,是开展农村老年体育的核心要素。
3.1.2 物质经济条件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持“唯物质论”,但是任何人都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只有人们在填饱了肚子之后才会想到做到的事情,农村老年体育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村经济基础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恰如其分地说明这一问题。然而在贫困农村地区老年人经济收入并不丰厚,仍以其子女提供经济与其赡养并照顾晚年生活,所以经济发展的程度是制约农村老年体育开展最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只有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达到一定的高度,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才能提高其它需求。随着中国大力发展中西部城市,以及加大了对偏远贫困山区的支持幅度,川东贫困地区农村人均收入逐年有所提高,在农村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下,也使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但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农村经济收入水平二者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但面对市场经济通胀,老年人的可支配消费水平提高的幅度却没有那么大。调查发现,经济水平好的农村在老年人体育开展的情况上优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川东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才是今后农村老年体育发展的根本期望所在。
3.1.3 文化程度及个人意识因素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其作为改善和增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与保障,需要不断地在农村老年人群中得以普及。群众的生活离不开文化,农村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应紧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前期调查中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以下占29.85%,小学文化占36.43%。由于文化较低根本无法树立健身意识与体育观的形成,从而无法从本质上理解体育的属性,这也是制约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个人意识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保守的思想而造成的害羞心理。老年人由于时代的不同,受教育的差异导致他们内敛含蓄、不善表达、不善展示自我特点的性格在农村老年人身上表现的非常突出。然而体育是一种自我肢体展现的活动,需要开放的活动场所,并且许多活动项目需要集体进行,这对于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来说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同时在农村,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甚至认为,体育锻炼等同于生产劳作,参加体育活动是消耗体力的,消耗体力会影响健康的,养好身体应该多休息。在这种保守思想的作用下,即使有老年人非常向往的想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往往也只能作为体育参与的旁观者与观望者。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无疑是影响老年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改善,那么,要实现农村老年人体育的兴盛其道路无疑将更为崎岖。
3.2 外在因素
3.2.1 体育法制因素 《体育法》《公共体育文化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均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保护等做了全面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川东贫困地区《全民健身计划纲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在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奖惩措施上尚无明文规定,没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体育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因此影响了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的体育的发展。
3.2.2 体育设施的严重缺乏 在前期调查数据中,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中,有30.36%的人选择在自家庭院作为健身活动场所,到学校、公共场所进行锻炼的人仅为13.01%,仅有3.32%的人选择去专门的收费健身场所。由此可见,除了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思想观念的因素以外,可供老年人选择锻炼的场地少之有少。在全民健身工程中很少有为老年人设计的健身器材,忽视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加之长期政府单一的投资方式,使当前不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简陋、落后、类型单一,老年人对体育设施满意度较低。
3.2.3 资金投入不足、活动经费缺乏导致组织效果不佳 当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资金投入几乎是政府行为,来源渠道主要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在川东贫困地区资金十分紧张,所投资金被当地政府部门用于其它方面,真正用于老年人体育健身的资金都是极少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川东贫困地区相关部门难以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投入到老年人体育建设上,而国家的体育彩票公益经费又很难投入到贫困县市的村落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很渴望参与到一些大型文体活动中的,但是各地乡镇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活动经费缺乏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即使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体育活动,但是效果状态极为不理想,常常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进行的“形象工程”居多,所组织活动无论次数、活动项目、活动内容等都与贫困农村群众的期望值有着较大的落差,然而老年人参与情况组织活动的就更为不佳。
3.2.4 体育组织弱化,体育人才的紧缺 在调查访谈中与多位分管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领导交流,他们一致认为,在推行农村健身工程中除了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的矛盾,影响最大的瓶颈就是体育组织的弱化及专业人才的紧缺、老年人体育指导人才更为缺乏。显然,目前农村体育管理落后与城市群众体育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以不能适应农村体育的发展。此外,由于贫困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环境条件差,导致具有专业体育指导的人才不愿去,从而严重影响川东贫困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
4.1 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由于长时间从事农业劳作,照顾家庭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活动相对较少,同时由于经济收入较低,在家庭经济上有高度依赖性,这与社会养老保障不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加快贫困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健全适合川东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体系,进一步提高川东贫困地区老人生活质量,是促进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根本途径。
4.2 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法规管理与执行,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有效的管理体系是促进贫困农村地区老年人体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老年人体育管理要纳入法制轨道,这是保证农村老年体育发展的关键。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保障农村老年人体育可持续发展。建立农村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制度,制定长期发展目标、科学有效的开展工作计划,实行志愿者负责制、竞争机制、奖励政策与监督机制,将农村老年人体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实质性框架,杜绝形式与作秀工程,形成完整法制体系。同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执法监督队伍,使体育法更加规范,以保证农村老年人体育管理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4.3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老年人体育价值观
从农村老年人体育价值观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对农村社会文化改变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其重点是对老年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宣传与引导,因此,在宣传中应该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方向引导与转变。在宣传中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农村老年人的乡土情谊,采用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实际的方式进行。(1)加大运用传统媒介的力度。如宣传标语、墙报、宣传册、电视、广播等这些信息媒介工具进一步了解或认识体育的本质。(2)还可以采用流动宣传的方式。相关体育部门结合医疗卫生部门,将宣传车定期开进农村,对农村老年人进行现场免费的体质监测与指导,让健身体育活动更贴近农村老年人生活。(3)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多开展以竞赛形式的体育比赛,以此来提高老人对参与体育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中。
4.4 拓宽体育经费来源渠道,促进川东贫困地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川东贫困地区经济贫困是导致基础体育设施匮乏、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器材缺乏的主要原因。在资金方面应做好专款专用、将农村老年体育的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按比例逐年投入,使之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领域部分。同时,应多方筹集资金,以政府为主导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结合当地企业,鼓励他们投资农村公共体育建设与发展,以此来带动川东贫困地区体育,只有将大环境带动起来了,相信川东贫困地区老年人也会主动参与进去。在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合理增加适应老年人的健身器材种类,如:老年人锻炼的太极柔推器、扭腰器等健身路径,努力打造农村老年人健身休闲乐园。
4.5 加大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建立老年人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现阶段在各个区市县老年体育管理都是依靠政府职能部门,此种管理模式较为陈旧、缺乏灵活度,对老年人体育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各区市县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学校体育专业老师、体育特长老年人为主的骨干指导队伍,通过定期开培训班大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提升体育骨干人员的理论和业务素质;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应主动与各大各校或体育院校取得联系,与学校建立实践指导基地,定期派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到农村基层进行实践指导。最后,农村老年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相关政府部门统筹指导,以及老龄委、老年体协等多部门协调配合,使其在实践中提高整个老年人社会指导队伍的业务水平。
[1] 中国经济网.北京 [Z]. http://comments.takungpao.com/? commentid=content-2052-2927877.
[2] 王 伟,刘洪超.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体育消费分析[J].理论学刊.2005(08):99~100.
[3] 吕顺田,柴九昌.河南省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06):22~24.
[4] 马利刚,张 浩.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及后奥运时代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5):228~228.
[5] 谢惠蓉,王必琪,王存忠,等.山东省部分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变化[J].体育学刊,2002,9(06):6~8.
[6] 陈 翔.南天涯.高校开展俱乐部式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 2013(05):16~18.
[7] 朱志翔,周 晶.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02):83~85.
[8] 朱建民.河南省部分农村农民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之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4
[9] 冯维胜,丁树哲.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影响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04):18~21.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ports Life Style of the Old People in the Rural Areas of Poor Areas in 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LIAO Wenhao, REN Yumei, GUI Xiaoai
Institute of P.E.,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orts life style of six national poverty - stricken counties and the aged over 60 years old in the east of Sichuan by means of literature study,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cluding the sports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the elderly, the pattern of sports activities, the guidance of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status quo of service support, and find out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for the elderly in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Poor areas of Eastern Sichuan; Rural elderly; Activities; Service security
1007―6891(2017)04―0107―06
10.13932/j.cnki.sctykx.2017.04.25
G812.48
A
2016-12-09
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