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志虎++拉姆次仁++白燕玲
身势语,在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藏英身势语为研究对象,以藏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为支撑,分析藏英身势语的能指和所指,并通过实例加以阐述说明,旨在尽可能规避藏英民族在非言语交际中所引起的分歧,同时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建设性建议,呼吁各族人民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文化符号身势语跨文化交际作为新兴文化的传播媒介,互联网以其巨大的张力和敏锐的触角,网罗天下信息,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交通方式日趋发达,通讯手段日益精进,跨国界、跨民族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这是最好的时代。文化融合、文化创新速度之快,史无前例。然而,在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现象。
随着青藏铁路及沿线航线的开通,民族政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藏族学生进入内地,追求学业上的深造。作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大连民族大学每年都涌入大批藏族学子。但许多英语专业的藏族同学都感觉在与外教的沟通中存在障碍。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双方身势语的差异而造成“交际短路”。
初入藏区的外国学者,一方面,被藏族同胞的热情所感染;另一方面,又对藏族的体态表达感到困惑。此类问题阻碍了彼此的沟通。如何规避此类问题,现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难题。
一、地理、历史环境与民族特性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思维习惯、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
西藏,作为我国西部的天然屏障,北与新疆、青海毗邻,东与四川省相望,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多国接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于佛教的传入与兴起。同时,西藏自古以来以旖旎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也千变万化。既有巍峨的群山,又有陡峭的沟谷,也有戈壁、冰川分布。多变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藏族同胞质朴的民族性格和虔诚的自然信仰。因此,我们常见的西藏同胞神情单纯、充满善意。
英国地处欧洲西部,大西洋东岸。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带,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变幻无常。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塑造了不列颠人民处变不惊的性格。加之,英帝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深厚的历史渊源赋予了英国人民高贵绅士的民族品格。英国绅士即便是对家庭成员也同样彬彬有礼,常把“请”“对不起”“谢谢”挂在嘴边。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造就了语言中发音、用词、语法相对保守低调,在情感上也相对内敛。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美国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广袤的国土给予了众多民族生存繁衍的土壤。美国作为一个民族,具有众多民族性格的综合特征。开放、包容、创新力十足。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始,众多文化、语言不断汇入美国。许多语言都能在美语中找到归属感。再者,美国从独立至今短短几百载,没有过多的陈规可循。反映在语言上則是语法形式言简意赅、词汇上勇于革新,情感外化,善于表达。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具备语言本身的知识,也要具备社会文化的背景知识,以使交际顺利进行。
二、纷杂的符号世界
谈起符号学,人们首先要问,符号学的定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西方符号学家给出的定义是: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学问(Semiotics is the study of signs)。而根据《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为: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问。由此可见,符号不仅包括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非语言符号包括体态的动作、颜色、图像、光亮、音乐、建筑和美术作品等。除了每天使用语言符号,我们在特定场合也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非语言符号。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大部分意思隐藏起来。因此,在日常交际中,无声语言不仅使用频率很高,而且意义更饱满。
身势语,作为一种无声语言,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特尔提出,主要包括目光语、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举止动作以及触觉方面的内容。身势语又称作态势语,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有声语言难以传达的含义可以通过身势符号的辅助、借代、感官刺激、传情等交际功能实现。身势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不同民族身势语的能指和所指,有助于促进理解,规避误解和尴尬。
三、藏英身势语的能指和所指
1.能指相似,所指不同
(1)吐舌头。藏英文化中都有相似吐舌头动作,但意义则不同。藏民吐舌头的情况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情况是打招呼用语。公元九世纪有一位残忍灭佛的皇帝朗达玛。相传他是牛魔王转世,长着牛角和黑舌头。因此相信轮回的藏族人后来见面时会礼貌脱帽,并伸出舌头让对方看,证明“我不是朗达玛转世”;随着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吐舌头现在表示做错事后的羞愧和窘迫。在美国文化中,在别人面前吐舌头是既不雅观,又不礼貌的行为。只有在小孩子犯错为显天真可爱,可以吐舌头,对成年人来说则是禁忌。
(2)吹口哨。我们在许多影视节目中都不难发现有很多吹口哨的片段。北美人向漂亮的女士吹口哨、在运动场上为喜欢的球队喝彩加油表示赞扬。然而在英国,乃至全欧洲,在公共场合吹口哨表示不赞成、反对或者嘲笑。在藏民族文化中,吹口哨更是不允许的。他们认为吹口哨会招来鬼怪,因此,只有在鬼节才会吹口哨。同样,晚上也禁忌吹口哨,尤其是女子,认为会招来灾祸。
(3)打响指。很多民族都有打响指的习惯。在四川康藏区的人民看来,打响指是绝对禁忌的,他们认为好运会从指缝溜走。这与南怀瑾先生提倡的不要抖脚是一个道理。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千万不要抖脚,坐在那里两脚这样抖动,有钱则钱抖光,有人则人抖光,家破人亡。这是一个相,威仪庄重、庄严很重要。”苏格兰的海迪也有类似的话:不要打响指,拍桌子或者大喊大叫招呼服务员,如果在餐厅里就坐在座位上,试图用眼神接触使服务员过来。可见打响指并非是一种好的习惯。但在崇尚自由的美国,打响指却有鼓励、支持或自己有了新主意的意思。
2.能指不同,所指相似
(1)打招呼。除了握手打招呼外,不同民族还有独特的打招呼方式。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语,在对方名字后面加一个拉字,表示尊敬。遇到长辈或受尊敬的人,必先脱帽,弯腰45度,以示尊敬。如遇一般人或平辈,将帽拿在手上放置胸前,点头招呼,表示礼貌。部分地区也会脱帽吐舌,给客人献哈达的传统。在开放的美国则有不同。朋友间见面经常会拳头相碰,表达一种默契。这样显得更加亲切,随意。
(2)表示赞同或否定。大拇指向上翘起,表示对他人的称赞;小拇指向上翘起,表示对他人的贬低,可能对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但需要注意,如果左右手大拇指均向上翘起,则有请求之意。美国人在表达赞同时会将右手举起,五指伸展,同伙伴一起击掌。这种手势表示热烈地赞同或接受某一行为或某件事。历史渊源大致可追溯到古罗马,士兵或者平民会将右臂举起,表示对帝王的称颂或敬意。
(3)鄙视他人。表达对对方的蔑视时,美国人通常会用大拇指顶着鼻尖,其他四指玩着一起动。这些动作在美国文化中是挑战和蔑视。而在表达同样的情感时,藏族人有事会朝对方做出一种伸手向前、五指合拢又张开的动作,表示对对方的轻蔑和仇视。在藏族古代习俗中,认为对邪恶的东西、人们所憎恶的东西投之以炉灰、洗过头发的污水等秽物有驱邪的作用。张开手指这个动作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应源于这一习俗。
四、身势语不同造成交际障碍
人是社会的动物,必须依附于集体而存在。交际便是个体与集体连接的纽带。交际(communication),是指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不同组织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活动。根据施拉姆交际模式,交际全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六大要素。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发送阶段、传送阶段和接收阶段。六大要素为信息、发送者、编码、渠道、接收者和解码。信号传递信息,信号所在的信息有编码(即在信号中输入信息)和解码(即从此号中解载信息)。而障碍也多见于发送者采用特定的思维模式编码,接收者按照自身思维习惯解码,造成理解上的分歧。如果解码者和编码者在口头信息的领会上达到一致,交际会顺利进行;当码者和编码者在口头信息的领会上不一致时,便会产生交际误解或障碍。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某些特定身势语有不同的解码过程,这有时也取决于动作本身。动作稍有不同,就会偏离原有的意图。同时,对动作的错误解读也会引起意外反应。
二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做了一个手势,在当时引起轰动。丘吉尔一次受邀出席一个重要的集会。作为二战时接触的领袖,他一露面便迎来了观众排山倒海的欢呼鼓掌。丘吉尔当下做了一个Victory(胜利)的手势。一般来说,做这个手势需要掌心面向观众,不知是否是他一时激动,将手背对观众。霎时间,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不知所措,也有人止不住哈哈大笑。因為掌背朝外的V型手势有下流的意味,和掌心朝外的胜利手势完全不同。
此外,藏人认为有五种神保护着自己,自身也存在着自己的保护神。如头上、肩膀上都有神保护着自己,假如说有不洁的东西放在头上或者是肩膀上,就有可能使得神灵遭到亵渎,而脱离自己的身体,给自己带来疾病。这个活在肩膀上和头上的神就像一盏灯,平时照得是非常亮的,假如受到了亵渎,就有可能使这个光暗淡甚至熄灭,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是忌讳的。
五、结语
总体而言,身势语作为体态语,也是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径。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藏民族同胞与英语民族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双方愉快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彼此的体态动作和文化禁忌,乐意并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各民族差异,尽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参考文献:
[1]高永晨.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动力、趋势和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1):226-229.
[2]古格·其美多吉.西藏地理-中国省市区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3]陈宗明.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4]R·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M].黄长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311.
本文系2016-2017年度大连民族大学“大创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基于文化符号学的藏英身势语对比研究 项目号:G20161202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