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蓉
摘 要:“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简介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原来不存在或不完善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多年而不绝并且历久弥新全靠“创新”二字,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新人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中学时期是学生脑力活动最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的阶段,这一时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一门表达自由、互动性强、接触范围广的学科,必然是其他各类学科的基础。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占据重要地位,学时最长、教学范围最广、思维表达自由等等一系列特点使得语文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获得了独特的优势。现阶段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被推上了教育重点的首位,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也要随之而变。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环境对学生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说,这就印证了环境的重要性。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听——导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每一课正文之前都会有一段导语,导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老师在讲解导语的时候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2.说——课文讨论
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堂必定少不了学生讨论的环节,这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如果将学生的思想比作一个苹果,那么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之间交换一下每人手里却会有两个苹果,达到了一乘一等于二的效果。
3.读——课文诵读
纸上的文字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效果,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所在。通过课文诵读,可以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从中悟出自己的理解。
4.写——课后练习
每个学生对课文都有着不同的感悟,因此,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总会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写作题目,比如,续写课文、谈谈对课文的某一段的理解等等。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过程。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善于设置课堂提问
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老师必须掌握好课堂提问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中的《咏雪》一课,表面上看是一家人对雪的讨论,实际上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呢?这是一个新的角度,是一般学生都会忽略的问题。再则,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呢?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这是两个课后问题,看似平常但对学生的想象力发挥针对性很强。
问题都是与课文相关联但课本上却没有答案的东西,学生就不得不转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和追寻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在思考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一题多解,打破常规
针对老师的提问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要求学生至少要从两个角度去回答,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一课课后练习有这样一个问题:“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同学交流一下。
一般学生都会从莎莉文小姐對“我”的帮助角度来回答,在众多相同的答案中我们需要新的想法,比如从大自然对“我”思想转变的启迪。
3.课堂留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上课都很轻松,因为他们很会把握时间,完成教学目标之后剩下的课堂时间全部留给学生去反思和咀嚼课堂内容,这并不是偷懒的行为。课堂是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最佳地点,不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唯一的影响因素便是老师。如果老师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在讲课,把所有相关细节都讲完了,学生还思考什么?直接把笔记背下来就好了,但是这样做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就好比别人都将蛋糕上的奶油吃掉了,剩下的面包就没有味道可言了。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原则
首先,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与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因此在很多问题上可能存在观点不合的情况,老师不能急于否定学生,只要不违背某些原则老师都应该予以理解和尊重。其次,坚持民主化。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主人的作用。最后,肯定性原则。学生的每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都应该得到肯定,即便想法是错误的,老师也应该从其他角度寻找积极的点给予学生肯定,比如说回答问题的态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等等,这对于激励学生独立创新思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