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惠娥
摘 要:中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项有效措施,“问题解决”对于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效率;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在应用数学过程中形成的数学能力,它是一种以问题为目标定向,以思考为内涵的探索活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进而形成数学思维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第一层次,即获取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第二层次具有主动性,即应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这两个层次的度,从“问题解决”的本质出发,开展教学。
一、帮助学生加深对来自生活中的各种数学信息的理解
在课本中出现的例题,很多都以情境形式出现,既有图又有文字,学生有时会忽略情境图中所反映出来的教学信息,有时不能把图与文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情境图能否体现设计者的意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能否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的这类问题考验着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本质的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教材对解题思路有明确的指导,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被束缚。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只重视结果,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然而,当学生对教材的情境图反映的信息不会梳理或一知半解的情况,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学生认知水平与教材内容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去发掘情境图的生活信息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發展数学思维。
如数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调查商店各种商品打折销售问题,上课时让学生展示或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
然后通过体验老师所准备的不同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完成了对商品打折销售问题的数学建模,让学生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理
解,也为学生以后运用好此类问题奠定基础。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
数学问题意识基于问题,隐于现实或情境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教师运用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为提出、解决问题所用。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时,可以出示这样一个问题:A、B表示池塘的宽度(如图1),为了测量AB间的距离,测量者另选一点C,使A、B、C三点构成三角形,并在AC、BC边上找到中点E、F,测量EF的长度就可知道AB的长度。那么,测量者的做法正确吗?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掀起波澜,促使学生进一步尝试、探索。
三、让学生亲历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展现思维,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通过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展现思念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在曲折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懂得缜密,在思考中获得提升,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字母表示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教材提出: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按图2的方式,搭x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2的方式,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法去体验“火柴棒的根数”与“正方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展示解题的规律,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然后再提出当正方形的个数为4个,5个,10个时,怎样计算?能画出来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这时产生出总结规律的心理需要,进而通过之前一组组“火柴棒的根数”“正方形的个数”的数据去发现规律,形成对问题规律的建模,从而得到“问题”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发现火柴棒的根数为4+3(x-1)根的规律并总结出来。
新课改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措施,在现实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潘送领,田田.浅谈促进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J].企业导报,2014(14):165,171.
[2]胡丙林.数学问题解决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1(6):313-31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