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雷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关键,将从如何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动机、氛围和乐趣方面浅析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创新意识;潜能激发
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渗透,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青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亦成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呢?
一、激发创新的欲望
兴趣是孩子们求知的良师益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越是感兴趣的事物越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外界新异信号的刺激容易产生注意和兴奋。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信息素养。
在学生最早接触计算机时,一般都很好奇,但这种好奇心并不能称之为兴趣,教师只有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让这种好奇变成爱好,慢慢地使他们对计算机产生深厚的兴趣,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用心备课,努力把教材中的创新思维要素挖掘出来,以激发孩子的创新灵感。例如,在新生开学第一课,我不是先讲教材,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计算机对人类的学习、生活、工作有什么作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越来越五花八门:“写字、绘画、听歌、打游戏、聊天、看影视节目……”学生一边回答,我一边向他们展示并结合计算机的特点介绍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确计算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二、唤起创新的动机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以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为契机,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他们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主动获取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并通过具体任务促使他们在求知中创新。这样既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老套路,又避免了教学的枯燥乏味,使他们体验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包含的新内容和技巧,同时,使学生始终对这门课保有神秘感。如,在学习“在World中插入图片”时,就用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班要召開班会,想请所有任课教师参加,请大家亲自去邀请他们,看谁请得多。”一听到这里,孩子们兴趣大增,我马上问:“如果让你把请柬送到他们手中,你将怎么办?”此时,首先让学生学习什么是文件夹的存放路径,让他们知道任何一个文件都能够拥有特定的存储地址,如果清楚其地址,
自然很容易找到。其次,让学生明确所有教师请柬的存放路径和地址,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按我指的路径去寻找,仅十几分钟,就把教师们的请柬插入到了文档中,自然理解了什么是路径。
三、营造创新的氛围
《心理学》中讲到,凡因好奇受到鼓励的学生,一定乐意尝试新的探究,从而促进其智能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有所创新,就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要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要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尽量给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乐于尝试、敢于创新。例如,学习在Word中绘图工具栏时,为了画出立体镜框的效果,我让他们自由分组,合作探究,集体完成这一任务。经过群策群力,有的小组从光学角度设计出一条由一条黑线、一条深灰线、两条浅灰线构成的三维立体线段;有的小组则直接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同样制作出了三维立体线段。可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体验创新的乐趣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被赏识。所以,教师如果能抓住孩子渴求认同的心理,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当学生任务完成时,如能利用多媒体网络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作品,并给予充分的鼓励,让他们体会创作的愉悦,那么孩子们的自我成就感就会得到满足,这
样,就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力量。我一般是在每节课结束前5分钟,对我班的优秀作业进行展评。每当这时,学生几乎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展示。有的孩子为了赢得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在课前就认真预习,积极准备,有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他们甚至牺牲了大课间和活动课的娱乐时间,主动上机去制作作品。正是一次次的任务设计与展评,使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