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知良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探究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结合的临床运用
端木知良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探究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结合的临床运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5月~9月收住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通过临床实践及从事护理管理工作的感受,通过认真学习及翻阅相关资料,从护理管理者的职责,探究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结合的临床运用。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舒适、缩短了住院日期,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论 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结合,促进个人职业素质快速提高,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医患双方均共同受益,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护理新技术;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应用
优质护理是由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推进的一项重要举措[1],为人们提供更好、更高的护理服务。随着日常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人员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们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首先,医疗单位护理工作的任务繁重,而且要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和新技术服务,这就对从业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避免服务质量下降在各医疗机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强化基层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将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护理相融合,以丰富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的内容,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服务结合理念在各个医疗机构提出后,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就诊的舒适程度,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患者对医疗机构的护理行为和护理人员有了更好的评价,并且提高了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现将笔者在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中的心得与经验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9月收住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研究组59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结合的护理。对照组患者59例,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38.6±4.3)岁;研究组患者59例,其中男26例,女33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37.5±5.1)岁。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其方法如下:(1)构建良好的服务水平。病人需要帮助或询问时,要面带微笑并起立为病人解决问题,并且语气温和。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病人或病人家属介绍管介绍本病区的环境,告知患者作息时间以及本病区的相关规定。(2)准备好患者入院的床位。要将患者送至所在单元床前,完成入院的各项常规检查和需要了解的常规患病信息等。主动询问患者的病情以及相关症状,了解患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并照顾患者的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建立同患者之间的信赖关系,减轻患者患病的压力感,护理人员应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在术前给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治疗的具体事宜,术后护理人员更要多与患者交流,并根据不同患者的疑虑,有针对性的实施解决方案[3]。如果有急诊入院治疗的病人,应该根据病人的病症状况准备好相应的抢救设施和药品、血浆、麻醉床等。(3)病房的晨间清理。根据室内外的温度开窗通风或对病方进行紫外线消毒。采用湿扫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元,如果有特殊病情的患者需要更换床单应该及时更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的体位应该是半卧位,如果患者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应该协助患者洗漱。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活动和肢体的功能锻炼。若患者有压疮的现象产生时,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手段来防治患者的压疮。密切关注患者的睡眠情况,手术道口的疼痛感和患者的排气情况[2]。(4)病房晚间的巡视。对各病房护理查房时,应该查看患者的各种插管管道是否固定好并对病人的各各插管管道做出相应的标识。医护人员在夜间护理巡视时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保证好病区的安静舒适,以此来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良好。
研究组患者经过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结合的护理,平均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研究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比分析
护理新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水平和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从服务补救中积极改进工作,将“细心、爱心、责任心”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树立了良好的服务理念,一方面,医疗单位护理工作的内容和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和新技术服务,这就对医疗单位的护理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保证人手充足,同时还要保障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避免服务质量下降,有效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尤为重要,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晨会、周会中随时提问医护人员问题,临床护理与知识学习同步。
[1] 刘鹏飞,王宣芝,孙玉梅,等.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15.
[2] 毛颖懿,高 薇,黄丹雯,赵桂兰,周 莲.临床护理新技术渗透优质护理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09):79-80.
本文编辑:吴玲丽
R473
B
ISSN.2095-8242.2017.32.6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