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伟群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高三政治教学的效率和复习的效率,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教学的反思。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三政治教学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并没有给予教学反思太多的关注,就算有也是流于形式,为了反思而反思。本篇文章主要结合现阶段高三政治教学的现状,谈谈如何有效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学策略;教学反思;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及时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加强高三政治教学中的教学反思,能够使得政治教学的模式更加的完善,增加政治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和复习效率。
一、明确政治教学的目标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所以,在加强高三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去践行教学反思。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时候,要进行认真的备课,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这是提升政治教学水平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将教学反思付诸实践。教师在进行高三政治教学中,要能够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是教学反思的依据的标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目标,千万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例如,高三政治的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扎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选择题正确率;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就要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并且还要加强时政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的网络,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的水平;第三轮复习的时候,要帮助学生跳出具体的知识点,从整体去复习,将政治、经济、哲学这些模块放在一起,使得学生的政治学习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当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参考,目标就更加明确。
二、构建制度化的教学反思
有效提高高三政治课堂的教学反思,必须要做到制度化和常规化。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会使得课堂反思变得非常的随意,也容易造成为了反思而反思,使得教学反思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制度化的高三政治教学反思,这需要学校、教研组、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对于学校来说,应该给予高三政治教学足够的重视,正确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进行政治教学工作的统筹,从而使得政治教学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重要的是,在对教师的年终考核中要加入教学反思这一项,充分体现教学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对于政治教研组来说,具体要负责高三政治教学反思的落实,对教师的政治教学实践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建议。教师是教学反思中最重要的角色,要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准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时的根据教学实施的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调整,以提高高三政治教学的效率。制度化的教学反思,能够对教学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反思氛围
在传统的高三政治教学中,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一直是被忽视的,因此,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对教学反思的认识都不是非常的全面。因此,在新课改下加强政治教学的反思,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反思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这个教学环节中去,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及时的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改进。教师要树立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状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进行教学的反馈,收集教学的建议,从而切实提高高三的政治教学水平。
例如,在复习《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单元后,教师专门的预留了一部分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对这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总计和反思。首选,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上书本,仔细的回顾一下,在这一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很快就可以说出学习的内容:中华文化的特点、怎样传承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其次,教师询问这一部分知识经常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发现学生在选择题和主观题之间争来争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复习资料,找出历年真题中的相关题型,学生发现原来主要是以主观题来考察,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关注一些和这部分内容相关的时政,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三政治課堂教学的反思,需要政治教师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给予教学反思足够的重视,将教学反思当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作用。同时,教师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明确高三政治教学的教学目标,为教学反思提供一个依据,构建一个制度化的政治教学反思,提高政治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切实提升高三政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兴军.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OL].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19-120.
[2]闵海燕.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J/OL].学周刊,2013,(32):139-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