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霞
摘要:泗州戏是从民间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一个具有地方色彩的剧种,它的表演有明快、爽朗、粗犷、朴实等鲜明的特色,这是和它生长的地方—淮北平原人民的习俗、风尚、生活和性格以及流行在這个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被称为泗州戏表演艺术根本的“压花场”。无论从音乐节奏上,从身段、步法上,或从表演形式上看。都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深厚的血缘关系和密切的影响。
关键词:泗州戏;《板车女孩》;表演风格
泗州戏扎根农村,进入城市比较晚。因此,它受程式化的影响也比较少,在表演上更多一些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带有更强烈一些粗犷而朴实的风格。这正是这个剧种擅长演现代戏难能可贵的剧种特色。
一、泗州戏的唱腔特点
泗州戏唱腔曲调源十苏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产劳动,如赶牛}JI-地打场,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拉魂腔”是泅州戏的独特唱腔。在唱腔的谱音处,女腔常用小嗓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委委婉尽致,动人心魂固有“拉魂腔”之称,也是泅州戏独特的风格。
若从“拉魂腔”的概念上来讲,广义上说,是指一种声腔艺术、而从狄义上说,是一种剧种的称谓。唱腔粗犷豪放,节奏比较整齐单一,曲调音程跳进比较大,具有北力一剧种的唱腔特征,单从演唱的力一法也不难看出“拉魂腔”是借鉴了高腔(假嗓又称作是尖音、尖腔、高调、阴腔)、平调(真嗓或真假嗓结合,又称平调、仑音)等唱腔。“拉魂腔”是由基木曲调、专用花腔曲调、专用版式曲调还有民族小调等四种类型的曲调结构演变而成的。具体表现在大跳的音程中的运用,五声、七声调式的并用、切分音的连续运用(富有跳跃感)、近关系调之间的自由转换(即兴性强)等特征。在唱腔曲调中分为上下对句式、四句、八句、}一二句分为一个音乐单兀,在伴奏乐器上,运用柳琴作为卞奏乐器,泅州戏的版式分为两大类:一是慢板,一是二行板。还有自身独有的版式即“五字紧”和“连扳起”「‘」。再有后半拍起唱的形式也比较多,给人以欢快跳跃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着板眼,有不稳定的感觉。由十唱腔语言和地力一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音程大跳也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即新奇多变,又自然和谐。
泅州戏、淮海戏、柳琴戏同出十“拉魂腔”声腔母体。通过对历代“拉魂腔”艺人及戏班的籍贯和艺术活动的调查,对“东路柳琴艺人师承来源谱系表”和“东路柳琴戏老艺人出生地不意图”进行研究,认为,安徽境内的泅州戏是流不是源,其源来自苏北、鲁南的可能性是较大的。在对“拉魂腔”的声腔源流进行探索时又认为,鲁南地区流行的“姑娘腔”(肘鼓子)、“花鼓调”和}“柳子戏”与“拉魂腔”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并对“拉魂腔”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Cz7
二、泗州戏的板式、曲调
泗州戏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皖北方言,道白唱词直白诙谐,口语化、通俗易‘懂,生活小戏白口(念白)用地方方言。“唱中夹说,说中夹唱”,是泅州戏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口就唱、随意就来,有似唱非唱、似说非说之特点,非常贴近黄淮地区人民生活。
泗州戏的曲调板式有两类,一类是慢板,一类是二行板。演唱节奏基本上是先慢后快,到高潮处,转大调板,再从慢开始。泅州戏的花腔调门有几十种之多,主要有“泅州调”、“海州调”、“立腔”、“射腔”、“衣约调”、“雷得调”、“扬腔”、“基本腔”、“叶里藏花”等等。唱腔特征是根据演唱者的嗓音条件,女腔一般用小嗓子高八度,男腔则加入衬词拖后腔。特别是女腔高八度的上翘的“尾巴”,明快野艳、风情万种。泅州戏的这一女后腔翻高八度的特点,被听众形象的称之为“浪”(妩媚)。
“七分白,三分唱”、“千斤道白,四两唱”,说的都是戏曲表演中的“白口”功夫。因为戏曲以演唱为主,而道白作为情节的延伸、事件的补叙、现场气氛的渲染、人物性格的突出,也极其重要。假如说,一些复杂的唱段,其抑扬顿挫间一些词句不为普通听众所辨识清楚的话,那么道白则是人人听得懂的,一点马虎不得,这也就说明了道白作为戏曲语言的份量之重。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方言道白,方音入调,是泗州戏的一大特点。
三、结语
泗州戏是从说唱形式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曲调规格基本上还没有固定。只是根据男女不同的速度,而产生不同的“板”,而这种“板”又不能仅仅理解为纯节奏的快或慢,它包含着较为复杂的变化。在泗州戏的表演中,演员善于运用唱腔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水乳交融似地揉和在一起.不仅使人物的性格突出、形象丰满,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泗州戏《板车女孩》讲诉的是家住安徽蚌埠五河镇十佳自强女孩黄凤的感人事迹。在演出中,演员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采用了很多创新的唱腔表现手法,且又不离泗州戏风格。虽起伏的幅度较大,但是甜润流畅,唱腔的明快中见含蓄,简捷中见委婉,清新的特色让人回味无穷,让更多的年轻观众也喜欢上了这一传统的戏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