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养的内涵探析:图式理论的视角

2017-08-22 02:05王小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阅读素养图式

摘要:当前国际上对阅读素养的描述强调了阅读素养的工具价值以及阅读涉及的内在认知过程,但没有明确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知识。根据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图式是阅读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类型。作为一类文章的结构规律在学习者头脑中的表征形式,图式能指引读者阅读文章时将有限的注意用在自己关注的内容上,能让读者对不完整的文章做出预测、补充,能让读者按一定结构把有关内容组织成有条理的文章,是读者有良好“文感”的心理基础。图式的这些作用能使读者实现其学习、愉悦身心、参与社会活动等阅读素养所描述的多种目的。

关键词:图式;阅读素养;文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A-0079-06

一、阅读素养内涵界定中的问题

阅读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阅读素养的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目标,还能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找到抓手和突破口。国内学者对于阅读素养的界定和描述,大都采用PISA、NEAP、PIRLS等国外或国际上测评阅读素养时的定义。NEAP 2007年将阅读素养界定为“理解和运用书面文本,愉悦身心,进行学习,参与社会和实现目标”;PISA 2015年将阅读素养界定为“对书面文本的理解、运用和反思,对阅读活动的情感和行为投入,其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目标、形成个人知识与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PIRLS将阅读素养界定为“理解和使用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儿童可从阅读文本中建构意义,以阅读为手段学会学习,参与校内外的读书社团活动,享受阅读的乐趣”[1]。

综观国际上对阅读素养的有影响的界定,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大同小异。首先,上述三个定义所讲的“阅读”是在手段、工具等意义上讲的,强调“阅读”对个体的工具价值,即学生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愉悦身心、参与活动和实现目标等。其次,三个定义都强调阅读的对象是书面文本。第三,三个定义都描述了个体进行阅读活动时需要执行的内在活动(如理解、运用、反思书面文本)。阅读的工具性价值的实现要依赖个体内在的阅读活动,个体只有执行了这些活动,才能实现和外化出阅读的工具价值。这样看来,厘清阅读素养的含义,关键是要讲清这些内在的活动到底是什么。

安德森等人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种内在的活动。修订后的分类学吸收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学习者头脑内部活动的角度来描述和揭示其习得的结果或养成的品质,具体来说,学习者的这种内部活动主要是其围绕知识执行相应的认知过程,知识和认知过程对于认识学习者习得的能力而言缺一不可。[2]这里的知识是指某一学科的专家在其学科的各个专题上所达成的共识,具体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类;这里的认知过程是学习者在头脑内部用上述知识所执行的操作,具体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种渐次复杂的认知过程。从这一观点看,国际上有关阅读素养的界定在描述学生阅读的内部活动时,提及的“理解”“运用”“反思”等词语提示了学生所执行的内在认知过程,但提及的“书面文本”由于内容广泛而不可能体现阅读领域专家们的“共识”,因而它不是“知识”,而是引发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课程或教学材料,[3]或者说是检测学生所掌握的有关阅读的知识与认知过程的材料。由此看来,上述阅读素养的界定中虽然描述了阅读素养的工具价值或表面功效,也指出了阅读时涉及的内在认知过程,但没有明确指出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知识。阅读素养定义中“知识”的缺位,直接影响人们对其内涵的深入认识以及对阅读素养的教学和培养。

那么,在学生将阅读用作工具来达成学习、参与活动等目的情境中,个体在执行与阅读有关的理解、运用、反思等认知过程时,需要结合的知识到底是什么?根据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以及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思想,这种知识与“图式”密切相关,阅读素养也可解释为个体基于图式这种知识,针对书面文本开展理解、运用、反思等认知过程。接下来,本文在对图式这一概念作出解释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图式在阅读素养中的体现。

二、图式的概念

(一)图式的含义

图式(schema)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是指一类事物的一般知識结构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这里的“一般知识结构”是指图式中包含的“空位”(slot)及“空位”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些按一定关系组织起来的结构化的“空位”,能让我们理解和描述一类事物。如对于“上餐馆就餐”这一类事件,很多人心里都储存有“点菜、等待上菜、就餐、结账、离去”这样有固定顺序的程式,这就是一个“上餐馆就餐图式”。其中的“点菜”“结账”“离去”等就是一些“空位”,这些“空位”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如按一定顺序执行;“点菜”与“就餐”“结账”之间存在对应和一致关系等)。之所以称之为“空位”,因为在没有去具体某一家餐馆前,我们不知道这家餐馆具体是如何点菜和结账的。不过,每个“空位”中储存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如“点菜”可以根据菜单来点,也可以看着样品点;“结账”可以用现金,可以刷卡,还可以微信支付。“上餐馆就餐图式”中的这些结构化的“空位”以及其中储存的知识可以指导我们做出适宜的就餐行为。

(二)书面文本图式的含义

学习者不仅具有与日常生活事件有关的图式,还具有关于书面文本的图式,这些图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特定类型的文章的,如有关记叙文的图式、有关议论文的图式等;另一类是关于各类文章的更为概括的图式。某一特定类型的文章都有共同的或类似的结构,在学习者头脑中就表征为图式。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艾多尔等人发现,对于故事类的文章,学生会形成一种该类文章的一般结构的知识(他们称之为故事语法),这种一般结构包括七个“空位”或部分:时间、地点、人物、人物遇到的问题、想要达成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措施、问题解决的结果。[4]这七个部分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人物”“问题”“目标”“措施”“结果”几部分之间要相互一致或有内在逻辑联系,如解决措施是人物针对其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旨在实现其想要达成的目标。正是这种联系把有关内容组织成了一个结构良好的整体。《朱德的扁担》这篇故事可以为例来说明这一图式:其中的“时间”是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地点”是井冈山,“人物”是朱德,他遇到的问题是战士们把他挑粮的扁担藏起来了,他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不让战士们藏他的扁担,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另找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问题解决的结果是战士们不再藏他的扁担,对他更敬重了。如果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上述故事图式,他就会按照这一结构将《朱德的扁担》这一故事的内容有条理地组织起来而达成对故事的理解。

另一类有关文章的图式涵盖了各类文章(包括但不限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是更为概括和一般的图式。如叶圣陶先生有关文章是圆球的阐述,描绘的就是这类图式。早在1924年,叶老在论述作文问题时指出:

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是美满,浑凝调和,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必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这是指所要写出的总旨,如对于一件事情的论断,蕴蓄于中而非吐不可的情感之类),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5]

从图式的角度看,叶老的这段论述指出了这类一般性的图式所包含的空位(即中心、若干个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空位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环拱于中心,各部分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即“定位列次”)。这一高度概括的图式可以涵盖各类文章。如其中的空位“中心”,可以是议论文的总论点、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散文的“神”、小说的主题;其中的各个部分可以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分论点、散文的散“形”、小说的环境、情节、结局等。

又如,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通常用“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来描述好文章的一般格式:“凤头”要简洁俊秀地提出问题,“猪肚”要丰富充实地对问题进行论证,“豹尾”要简短有力地照应开头。[6]这一描述也是对一般性图式的生动写照:不仅指出了这类图式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空位),还用形象的比喻刻画了其中三个空位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各自应具有的特征。

这类高度概括和一般性的图式,能够适用于各类文章,即不仅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还适用于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申请书等各类文章,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类一般性的图式如果能被学生较为牢固地习得的话,会有更好的广泛迁移效果,[7]能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境中理解和写出课上老师没有教过的文章类型来。这说明,学生习得这类图式不仅可以使其具备阅读素养,还可让其具备当前教育界热议的“核心素养”。

(三)对书面文本图式的误解

图式概括了文章的一般规律,但也有人指责图式描述了一种套路化的文章结构,由此会导致许多模式化文章的出现,造成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等不良现象。这种指责其实是对图式的一种误解。如上文所述,图式中有许多空位,这些空位中填入的内容受其他空位所填内容的影响和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章结构的规律),但这些空位中填入的内容只要不违反其他空位对其施加的限制,具体的填入内容和形式是可以变化的。如在上述故事图式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可有多种形式,可以直接讲某年某月某日,也可以粗略地讲“古时候”,还可以用当时发生的事件来交代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教师只教给学生交代时间的一种方式(如写清事件发生的年月日)时,学生便会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来,但这不是图式本身的错,而是学生没有完整地习得图式的缘故,具体来说,这些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一“空位”可填入的具体内容是可以变化的,也没有认识到具体的变化形式有哪些。这样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书面文本图式所概括的文本的结构规律,而在于学习者没有习得图式中空位的可变性及其变化形式。当学生习得图式的这部分知识时,他们就能写出千变万化的文章。因此,写文章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是统一的,“千篇一律”反映的是一类文章组织结构上的一般规律,在图式中体现为有相对稳定的空位和空位之间的关系;“千变万化”反映的是图式中各个空位所填内容的多样化,二者统一在“图式”这一概念中。同样,“文有文法”“文无定法”这一对表面看来彼此矛盾的提法,也可在图式中得到统一。对此,沈蘅仲阐释得很清楚:写文章总要有个开头、结尾,如果叙述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总有个来龙去脉,怎样开始、怎样结束;如果发表意见,总要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解决。因此写文章的“定法”之一就是要有开头结尾,至于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却又可以千变万化,不拘一格,这就是“无定法”了。[8]

三、书面文本图式与阅读素养

学習者一旦习得了有关书面文本的图式,这些图式就会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中发挥作用,彰显阅读对学生的工具价值。换言之,学生表现出的阅读素养,可归因于他们在图式的指引下理解、运用、反思书面文本的结果。

(一)图式能指引读者阅读文本时的注意分配,因而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愉悦身心、进行学习的目的

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类文章的图式,在阅读新的该类文章时,已有并已被激活的图式可以指引读者确定应重点阅读哪些部分,以便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实现自己的阅读目的。如读者已形成了有关议论文的图式,在该图式中,有总论点、分论点、总论点在文中的位置、分论点在文中的位置、论据、论证等空位,而且总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两种主要的变化形式:位于文章的开头和位于文章的结尾。这样,当读者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尽快知道文章的主要论点时,他就会将阅读重点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部分,以此来尽快找到文章的主要观点[9]。

又如,在为了愉悦身心而浏览报纸或网站上的新闻时,有关新闻的图式就有助于读者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新闻类的文章都有共同的结构,这种结构在读者头脑中可表征为新闻图式,该图式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个空位,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对新闻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如果读者头脑中有了这种图式,那么,当他拿起报纸,浏览新闻时,就知道要寻找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以便大体了解新闻的内容;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新闻所报道事件的细节,他又会将注意转向新闻的主体部分。

(二)图式可使读者对不完整的文本做出预测、补充,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达成学习的目的

图式中有表示一类文章组成部分的若干空位,这些空位按一定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当一篇文章中只提供了部分空位的信息而没有提供其他空位的信息时,学习者头脑中的图式能使其对其他空位的信息作出合理预测,或者主动给有关的空位“赋值”,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理解。图式的这种功能是图式的“缺席赋值”功能的体现。[10]当儿童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故事的图式后,如果成人给他讲故事,故意不告诉他故事的结局,这时儿童头脑中的图式会使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来怎么样了?如果成人坚持不把结局告诉给儿童,儿童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故事前面的情节而给故事补上一个结局。

又如,学生经过多篇记叙文的学习,形成了记叙文的图式,该图式至少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空位,即语文教师通常讲的记叙文“六要素”。而后,在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没有交代具体的时间,但学生不会认为文章记叙的事件没有发生的时间,相反,他们会利用自己有关红军长征的知识,或者根据文中对事件的描述做出推断,从而主动地给“时间”这一空位赋值,完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11]

(三)图式可使学习者按一定结构把有关内容组织成有条理的文章,从而有助于实现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目的

与他人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和互动是阅读素养的重要体现。具备有关的图式有助于这种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图式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给分散的信息赋予一定结构,将其组织成连贯的整体。当学习者具备与某一主题有关的许多内容并打算与他人进行交流后,学习者头脑中的某种有关文章的图式就可将其组织成条理清楚的文章或话语;而缺乏这一图式,就会生成条理不顺的文章或话语。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斯霞曾让小学生介绍其家庭情况。一名小学生这样介绍:家里有我一个,我妹妹一个,我爸爸一个。妹妹在幼儿园。我妈妈在家烧饭。爸爸开汽车。我还有一个奶奶,奶奶最喜欢我。妹妹喜欢和我一块儿玩。斯老师听后及时进行纠正:应该先说家里有几个人,再把奶奶、爸爸、妈妈按次序排下来,再说他们做什么事。只有这样说,人家才听得懂,听得清楚。[12]这个例子中的小学生具有很多有关其家庭成员状况的知识,但其头脑中没有形成介绍家庭情况的图式,因而对相关信息的组织有些混乱。而斯老师头脑中有清晰的介绍家庭情况的图式,因而能把学生提供的信息组织得井井有条。如果把这種图式教给小学生,他们就能像斯老师那样有条理地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家庭情况进而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

又如,在需要运用书面文本与他人交流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时,有关议论文的图式就可用来有条理地组织思想,促进有效的交流。如古人总结的“起、承、转、合”这种文章格式就是一类议论文的图式,可以用来组织和呈现我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该图式中的“起”是提出问题或观点,“承”是顺着观点进行正面阐述,“转”是从反面论述观点,“合”是进行总结,回应问题或观点,这四部分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上的联系,即提出问题后先进行正面论述,再进行反面论述,最后做总结。[13]当按照这一图式将我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组织起来时,就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四)图式是文感的重要心理机制

“文感”是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仿照“语感”这一概念而提出的一个描述读者对整篇文章(而不是词句)感悟和理解的概念,用来指称读者对整篇文章文路和思路的宏观感受,[14]或对文本的直接、快速感悟和理解。[15]文感好的人,在阅读完文章后,能迅速理解、把握其主要意思,对于有问题的文章,能很快识别出其问题所在。从其外在功效或实现的目的来看,“文感”和阅读素养描述的是同一概念。

在很多语文教师看来,文感和语感一样,都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和文感并不神秘,它们都是图式作用的体现。语感是读者掌握的有关语言文字图式功能的体现,[16]文感则是读者所掌握的有关书面文本图式作用的体现。具备清晰、稳定的书面文本图式的读者,在拿到一篇文章时,就能在图式的指引下,有目的、有方向、有重点地去阅读文章,快速把握文章的要旨。当他遇到一篇有问题的文章,如一篇没有导语的新闻时,他头脑中的新闻图式会使他快速识别出该新闻的问题所在,这是因为稳固的图式能使读者关注与图式不相符合的信息。[17]而缺乏这种图式的读者,在面对由大量的句段组成的文本时,由于没有一个可以组织、整理这些句段的结构(图式),有关的句段难以“填入”图式的相应空位中,因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把握不住文章的思路、文脉。

清晰稳固的图式还是读者把握文章主旨、进行文学欣赏进而实现愉悦身心目的的必要条件。如对于文学类的作品,其图式至少涉及如下一些空位:作品反映的主题、环境描写、事件的起因、事件的高潮、事件的结局。这些空位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即环境描写、事件的结局等空位要有力地突出或烘托作品的主题。读者头脑中有了这一文学作品的图式,就可以带着这一图式去阅读《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当他识别出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事的悲剧结局(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自杀)以及作品控诉封建家长制的主题,并将其“对号入座”放入文学作品的图式中时,就能更好地理解这几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开头的环境描写和故事的悲剧结局对烘托主题的作用,而对于皆大欢喜的美好结局(如刘兰芝做通了焦仲卿母亲的工作,一家人和和睦睦地过日子;或者刘兰芝焦仲卿逃到某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过上幸福生活),也能判断出它们与作品主题的不协调,从而能更好地赏析作品的悲剧结局在烘托主题上的力量。[18]读者对《孔雀东南飞》这篇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赏析,正是得益于其头脑中形成的有关文学作品的图式。

从图式理论以及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角度看,阅读素养既需要学习者具备有关书面文本的图式这样的知识,又需要学习者根据这些图式来对书面文本执行理解、运用、反思等多种认知过程,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结果,可以使得学习者获得个人知识、达成个人目标以及参与社会互动和交流。从“知识”与“认知过程”的结合来阐述阅读素养的内涵,对于阅读素养的培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事阅读研究的专家要在“有哪些有关书面文本的图式”这一问题上尽快达成共识,明确阅读素养所涉及的知识成分;其次,按照图式习得的规律让学生习得这些图式;此外,还要让学生以习得的图式为基础,练习用其来理解、运用、反思书面文本。当我们所做的工作能让学生将有关书面文本的知识与相应的认知过程结合起来时,阅读素养的培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罗德红,龚婧.PISA、NAEP 和PIRLS 阅读素养概念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6(1).

[2][3][美]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M].蒋小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1.31.

[4]Lorna Idol, Valerie J. Croll. Story-Mapping Training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J].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987(10).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65.

[6]李润洲.好课如好文——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看法[J].基础教育,2015(1).

[7][10][17]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61-263.101.105.

[8]沈蘅仲.语文教学散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84.

[9]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651.

[1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76.

[12]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漫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247.

[13]蒋仲仁.思维·语言·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74-275.

[14]潘纪平,邹元湘.近20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上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83.

[15]蔡伟.走向“文感”:后“语感”时代语文教学的出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8(2).

[16]王小明.图式:语感的重要心理机制[J].教育参考,2016(4).

[18]蔡澄清.全國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经验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127-128.

责任编辑:石萍

Analysis of Reading Literacy Connotation from the Angle of Schema Theory

WANG Xiao-mi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urses and Teachi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Current international description of reading literacy emphasizes the instrumental values and reading-related internal cognition without clarifying the knowledge connected with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research shows that schema is a kind of important knowledge in reading.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n articles structural law in learners brains, schema can guide readers to focus their limited attention on the key content, help readers predict incomplete articles, and help them organize the related contents according to a certain structure and sequence, all of which can realize readers goals of learning, happiness and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Key words: schema; reading literacy; sense of article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大学生阅读、媒介及信息素养融合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运用“联结”策略 提升阅读素养
初中英语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浅析
图式习得:来自数学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