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敏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在高考历史试题的导向作用影响下愈发注重史料的运用,强调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的 分析、归纳,以此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其理解辨析能力,在建立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灵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科素质的提升。本文就结合实际围绕高三历史复习中的一些问题作简要探讨,相互交流。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9-0054-02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着重学生阅读理解、获取并处理信息以及评价历史事实能力的培养。想要落实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以阅读一定的史料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进行整合,按照全新的框架构建知识体系。然而,在传统复习课堂上普遍存在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对此,我们就要转变观念,加强史料运用,丰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有效提升复习效果。
一、转变观念,培养辨别能力
为了有效运用史料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在实施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史料,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准确判断其真伪。我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曾说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由此,在历史教学中就要转变观念,加强学生对史料的了解,引导其灵活运用,有效培养辨别能力。
通常,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指的是直接或接近在历史中产生的,有一定的历史根据,能被直接运用,除了事件本身以外还有与其相关的文献等,除了这些还包含口述历史、考古的发掘和历史遗迹实地考察的资料等。第二手史料指的是后人在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所作的研究和诠释,像学术论文、专论等。由此,可以知道第一手史料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第二手史料,但高中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鲜有机会接触到。对于这一点,我们就要正确引导,充分利用第二手史料激发学生,鼓励其运用、研究,有效培养辨别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精选史料,创设高效课堂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史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思维的调动也有很大的影响。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史料的收集和选择,一方面借助网络,灵活引导学生搜集;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史料,鼓励学生边学边用。在这一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尝试利用有启发性、规律性以及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判断、辨析,在不断地深入中获取有效信息,最终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史从证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史料浩瀚如星海,不仅范围广泛,而且存在着真伪之分,并不是所有史料都适合课堂学习。因此,在搜集和选择时要把握一些原则,合理运用,确保课堂顺利推进。首先,是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所感所悟皆来源于史料的呈现,如果在这一环节出错,就容易误导,使其产生思想意识上的错误。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使用前就要去伪求真。其次是代表性,因为只有典型的史料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更加切合学生思维,达到调动、启发的效果。像在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时,考虑到其中英美政治体制是重难点,我就着重于这部分引出资料:“二战期间,丘吉尔读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借助这则资料,学生就能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领会区别,深化理解,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师生互动,拓宽思维广度
历史学科理论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占大多数,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其产生了偏见,觉得历史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就陷入了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仅学习态度上存在问题,而且缺乏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无法正确看待史料,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借助多媒体生动呈现史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将静态的学习资料转化为动态显示,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其主动积极地学习。
在呈现史料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以下原则,确保引导的有效性。首先,对于教材中难度较大、冷僻的内容要逐句讲清,适当补充,结合学生认知和兴趣增加补充典故,一方面促进其理解,快速掌握;另一方面激发兴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其次,要以生为本,突出其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指导的工作。实施教学时围绕重要史料精心设问,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在其遇到疑难时,及时提供正确引导,根据学情带领学生分析、扩展,有效培养、提升其思维。
总之,史料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其的重视与加强是新课改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变学生探究方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用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辨别、分析的方法,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