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琳
摘要 阐述扬弃人的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实现真正人的交往。全球化背景下,普遍化交往推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最终达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在“一带一路政策下,交往更加频繁、密切,这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 人的交往 世界历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80
1异化的扬弃——真正人的交往展望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们会通过建立交换关系而取得彼此所需的生活资料。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在生产中出现了社会分工,进而产生私有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有产者与无产者之分,阶级也就应运而生。阶级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阶级对立,存在阶级斗争。马克思指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这种现象即异化。异化意味着工人的辛苦劳动却在为自己锻造枷锁。阶级斗争所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旧的生产关系中,统治阶级运用政权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维护原有的生产关系,捍卫自己的统治权力。而被统治阶级在长期饱受欺凌和压迫的境况下,会觉醒,会联合起来进行反抗,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新的社会发展阶段。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是旧的专政被新的专政取代,因此,只要有阶级斗争的社会,人们之间是“异化”的交往模式。而无产阶级专政取代资产阶级专政同样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无产阶级只有先夺取政权而后才能建立自己的阶级统治,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萌芽。马克思指出:“如果它的统治就象无产阶级的统治那样,预定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而无产阶级专政首先是先成为统治阶级,其次通过阶级斗争取得政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因此,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可以发起斗争,推倒资产阶级,消除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无产阶级得到政权。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获得解放,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创建工农联盟,开展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自己的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干,而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孕育出的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一学说的应用。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消除了阶级斗争,人的异化现象减退。
在阶级社会中,只要消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也就不复存在。无产阶级专政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接着消灭剥削和阶级,从历史舞台中清除出剥削阶级,最终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指出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时,人的交往不存在任何的利益关系,实现真正的人的交往。
2交往普遍化: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驱动力
马克思认为,普遍交往形成每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来往,也促使人类历史逐渐走向世界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他们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论述了历史、世界历史并解释世界历史的内涵。随着人的活动日益增加,生产和交往方式的改變,每个民族中劳动的分工也随之消失。没有了分工,人们之间开始进行普遍交往,而“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在分工和交往逐渐扩大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业与生产分离开来,商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把他们经营的范围扩大到其他地区,交往突破界限,并且每个民族交往中形成各种关系,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样,也就形成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开辟了新航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每个国家不再封闭自守,开始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彼此依赖的局面,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最终达到普遍化交往。
马克思还指出,世界历史并不是原本就有,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交往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伴随不断产出的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方式,交往方式不断更新和变换,交往范围也逐渐延伸到世界领域。这就为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提供了前提条件,铺垫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具体体现在:第一,一个民族的自然资源和原料生产可以引入和利用其他民族的,生产出来的成果除了满足于本民族的需要之外,还可以被其他民族使用;第二,产品的销售渠道日益拓展到世界各国,呈现出世界性的产品流通,各个国家可以共享所有产品。总之,在交往普遍化的形势下,各民族之间摒弃闭关自守状态,开始交往,并在相互依赖和制约中生产和生活,也就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正如马克思所举的例子:“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千千万万工人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这说明每个民族问的物质资料彼此依赖,交往的普遍化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世界历史,各民族问存在剥削并发生着斗争。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和分工处于什么阶段,民族之间的交往就处于什么阶段。“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性质的交往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使生产力落后、内部交往不发达的民族只能从属于生产力和交往发达的民族。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以交往普遍化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为物质基础的。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化、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和交往关系的密切化,交往逐步发展成世界交往,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世界交往的历史只能是一部充满血和泪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不是真正的人类史。只有把世界历史放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世界历史,交往也就到达了世界性的交往。
3真正人的交往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没有分工和异化力量的压迫、束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和想法,随意支配自身的行为和活动,达到真正人的交往和自由全面发展。而马克思指出,人的所有力量的全面发展就是所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依赖于人的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依赖于普遍化交往。
普遍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认为,交往的普遍化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基础,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个人摆脱了各种束缚,不是现象的或设想的全面发展,而是实实在在的实现全面性。假设生产力的发展仅仅体现在局部,“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生存于如此的环境下的人们根本得不到全面发展,仅仅只是为了生存而劳动。因此,马克思提到,人们想要在自己理想的范围中获得自由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当下生产力所决定和允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假如交往达不到普遍化发展,人们仍然还是愚昧、落后的状态,没有文明可言。只有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取代地域性的个人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原本人们的交往和生产活动只能在狭隘的地域性中进行,人们得不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当人们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时,人们自身摆脱各种束缚,才能达到自由全面发展。“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人的自由交往,才实现人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在交往普遍化形势下,人类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流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走向世界,形成世界文化。置于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马克思提出,普遍全球性的交往能使所有的民族(包括最粗野、蛮横的民族)都变得文明,所有民族可以一起汲取和享用全球優秀的文化成果。“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于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所有民族伴随交往的普遍性发展,他们之间在文化互学互通,使得彼此文化渗透的程度愈来愈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和繁荣,呈现出丰富性、共享性和公共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优秀的文化会比较突出,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对于它们的关注度会越高,被共享的范围也就越大,也越能体现出普遍性。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交往促使各民族吸收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逐步进步和强大。在优秀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们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总之,真正人的交往和普遍化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内容。
当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种全世界交流与合作的战略,是一种交往世界化和普遍化的体现。它的具体内容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贯通亚太和欧洲,从东至西形成一个大的经济圈。经济圈上的很多国家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互通互联。所以,在“一带一路”政策驱使下,世界各国交往更加频繁、密切,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达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人类社会交往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也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因此,扬弃人的交往中的异化现象,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真正人的交往,实现交往的理想境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