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加玲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方式探讨
殷加玲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0)
目的 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方式。方法 抽取收治的128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进行分析,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 通过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成本,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
创伤性休克属于身体受到强烈的外力打击造成主要脏腑受损,大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微循环灌注缺失,疼痛感强烈,害怕等诸多因素导致的身体代谢紊乱的症状。主要表现出有效循环血量降低,组织灌注缺失,细胞代谢失调,功能减弱的病理情况[1]。现抽取收治的128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进行分析,实施院前急救,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归纳整理如下:
1.1 临床资料
抽选医院收治的12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进行分析,创伤指数均不少于17分。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病人未实施院前急救,送到医院救治。包括35例男性,29例女性,年龄在35-55岁。观察组病人实施院前急救后送到医院治疗,包括27例男性,37例女性,年龄在31-52岁。通过比较所有病人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情况等基本信息、差异不大(P>0.05),具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病人急救现场接诊,护士按照急救抢救外伤性出血休克步骤进行急救,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病人血压、心率与呼吸等情况,避免发生疾病改变,能够有效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干预,主要内容包括:
1.2.1 检查
①首要观察病人伤口位置,判断病人受伤的性质,属于开放性或闭合性,单一伤或多发伤,以及对病人生命损害的情况;②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道,有无堵塞,同时按照病人呼吸频率与深度进而评价病人的呼吸能力;③循环系统:大部分病人出现创伤会伴随一定情况的出血,密切监测病人,按照其主要表现以及生命征正确评价病人出血状况;④神经系统:科学判定病人的神志、认知能力等情况,监测病人神经功能是否出现损害,例疼痛阈值,瞳孔对光反射等。
1.2.2 急救方法
①接诊病人(来诊)后立即清理呼吸道,确保其顺畅,进行吸氧。开创气道,随时清理口鼻腔内分泌物、赃物等,向前抬起下颌,拉出舌,头偏一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缓解缺氧情况;②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较重病人,最关键的急救方法为立即创建静脉通道,之后进行迅速的补液与输血,进行及时的抗休克治疗。有效迅速的补液属于成功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重要措施,为了尽可能提高病人的补液速度,应创建2-3路静脉输液通道。尽可能选取较粗大的静脉,例上肢静脉与颈外静脉等,促进液体的输注,通常使用22-24号静脉留置针实施穿刺。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便于病人送达医院后配血、输血。输液时,护理人员须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例心率、血压等控制输液速度,确保临床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降低对病人的损害;③有效降低出血:对于创伤性失血较重的病人实施急救时,在初期给予有效的止血,进而为后期的治疗争取充足的时间。尤其为伤口出血较重者,通常采取指压法把出血位置或肢体端主要血管进行压迫,在采取加厚敷料给予加压包扎,固定后告知病人抬高受伤位置,进而显著减少出血,若病人出血程度还严重,可视情况采取止血带止血。一旦病人出血位置属于肘膝关节以下,选择气囊止血带止血,必须按照实际的出血位置选择合理的绑扎位置,进而获得有效的止血作用。确定包扎位置后,对气囊进行充气,到达需要的压力值,直到伤口不出血,同时远端触不到动脉搏动[2]。护理人员开始记录包扎时间,通常0.5-1h/1次松绑包扎带(寒冷季节小于0.5 h),2-3 min/次。将病人送达医院后,护理人员必须对绑扎位置与时间进行严格告知,防止出现差错进而导致不良事件。一旦病人出现肝脾破裂,肢体大血管破损现象,出血较多,无法控制,必须立即通知医院打开绿色通道,争取足够的时间,确保病人能够获得及时的治疗。
1.2.3 镇静止痛
疼痛感强烈会加剧休克,必要时通过肌肉注入盐酸哌替啶50-100 mg,观察其呼吸情况,避免发生异常症状。对于颅脑损伤较重或胸部损伤伴呼吸障碍者慎用[3]。
1.2.4 再次估测病情,监测生命征
病人获得早期急救治疗后,护理人员及时根据“一看,二摸,三查,四测”的顺序给予病人评价和护理干预。“一看”:监测神志、呼吸、皮肤。“二摸”:摸脉搏、皮肤温度。“三查”:检查伤口位置性质、出血程度。“四测”:监测血压、尿量。通过再次评价后,如果疾病稳定,需立即进行搬运,转运到院。
1.2.5 转运护理
①创伤患者通过现场初步处理后,根据病情送到具有治疗能力的医院,运送时,对接收医院进行沟通,告知其病人的情况,促使医院做好急救的准备,减少院内准备时间,确保绿色通道的顺畅;②转运时,患者主要保持卧位,加强患者的保暖,避免温度太低,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应用监护仪严格观察病人的生命征。昏迷患者需保持平卧头一侧,进而确保呼吸顺畅。对于使用止血带者转运期间按时地进行松绑,同时局部加压,降低出血量;③心理干预:因为病人突发事故导致受伤,疼痛、出血同时没有家人陪伴,患者会产生焦急、害怕、压抑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给予精神支持与安慰,确保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接受治疗与护理干预。
1.3 疗效判定
比较所有病人的治疗费用,抢救时间与抢救成功率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通过对比两组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治疗费用以及抢救时间等情况,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效果对比()
表1 两组病人临床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min)治疗费用(元)观察组6463(98.4%)36.8±5.1851.5±169.4对照组6446(71.9%)71.2±5.31246.5±347.1 P<0.05<0.05<0.05
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来说,多数伤势较重,一旦未获得有效的急救,会产生严重的不良损害,导致残疾,严重时死亡。院前急救属于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关键措施,强化院前、院内急救程序的有效连接,最大程度地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属于抢救生命、提升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120出诊人员进行院前急救过程中,应综合全面、详细地监测患者情况,进而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通过自身熟练的临床技术辅助医生进行急救。从而增加院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该报告中,抽取128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进行分析,观察组病人进行了院前急救,对照组病人未进行有效的急救治疗,通过对比两组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治疗费用等情况,观察组显著强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证明了针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总的来说,针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提高生存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显著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适合临床的推广与应用。
[1] 张晓梅.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5,14(8):35-37.
[2] 陶世珍,汪学付.创伤性休克72例院前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3):97-99.
[3] 林艳,韦武燕.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17,8(6):49-55.
[4] 李美容.94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观察与急救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15,9(3):25-29.
Study on Pre-hospital Care for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YIN Jia-ling
(Lianyungang Emergency Center,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in pre-hospital care. Methods 128 Cases of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h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y comparis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patie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duce the cost of treatment has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Vulneralisshock; Pre-hospital care
10.19335/j.cnki.2096-1219.2017.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