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旺元+张玉荣+林巧华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也深入到各高校,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成份。在分析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对象、施教主体、教育载体三个方面提出了运用新媒体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作者简介:洪旺元(1971-),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玉荣(1983-),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林巧华(1970-),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编号:MKS1423),主持人:洪旺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7-0026-04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了当下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它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求新求知欲,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开展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并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指人们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1]按媒体产生的先后顺序有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五大类,我们通常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划归到新媒体的范畴。
什么是新媒体?国内外学者们众说纷纭,看法并不统一,因此,并没有最终定论。笔者倾向于新媒体的这一界定:“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有其显著的特点: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传播内容的即时性与开放性;表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个体性等。
1.交互性与平等性。传统媒体一般都是单向传播,交互性弱,媒体地位更强大,而受众的反馈较为无力。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增强了媒体与受众双方的互动性,使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受众不再轻易受媒体摆布,而是可以通过同媒体以及其他受众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
2.即时性与开放性。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从发出到反馈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信息的表达需要层层审核、把关。而借助新媒体信息发布不再受时间、空间乃至身份限制,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不再固化,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加工、接收、发布信息,个性化表达自己的观点、完全实现“我的地盘我作主”。[3]
3.多元性与个体性。新媒体的资讯信息是海量的,内容涵盖面广,包括国际国内不同领域的各种资讯,其表现形式也日趋多元化,每个人都担负着多元信息的接收者、发布者和传播者等多重身份。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内容,而是可以在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中,给受众以选择的自由,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体现个性化行为。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拓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平台。新媒体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和信息平台,具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包括领导人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内外形势等,其中很多资源都可以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手机和电脑等新媒体,凭借门户网站、数据库等平台获取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们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手机和电脑等新媒体编辑传播的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等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让高职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新媒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源,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合理取舍,方便使用。
2.创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借助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无线网络或者移動通信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知识讯息,并链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育工作者凭借新媒体收集的内容,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即可以通过制作PPT,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课堂授课形式传递,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前向学生传送,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知识、领悟思想、内化品德,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外,运用手机QQ群、微信公众平台、论坛、博客、网络交流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新媒体为高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和机会。
3.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能力。高职学生与中小学生不一样,他们基本上都是成年人或即将成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和判断能力,自己的事情喜欢自己做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不希望完全的被动接受教育,而是希望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传统的依托政治教材、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填鸭式的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手机、电脑网络即可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使学生拥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权,他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在新媒体营造的轻松环境下,可以自由地浏览和选择信息,主动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自己喜好的教育素材,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借助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监控带来难度。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摆脱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不易监控。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资讯无屏障”的状态,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者不可能对学生所接收的所有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控制[4]。新媒体传播信息不受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信息传播是开放的,必然会有一些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伴随着新媒体的开放而传播进来,甚至有些虚假的、黄色的、反动的不良信息及恶俗的网络游戏通过新媒体传入到大学校园。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这些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收难以有效地控制,这对是非辨别力不高、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职学生影响很大,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新媒体使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信息的可控性为前提的,教育信息按照教育者的意志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具有多向性,学生和老师可以同步获得所需的信息,有的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轻松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依赖程度下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由于大学生的经历和阅历有限,容易失去理性和自我,又由于虚拟时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和掌控。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借助新媒体搜寻信息,网络交流,绕过教育者的直接干预,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使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3.新媒体对高职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的互联网信息是海量的,同时网络虚拟世界也有丰富的娱乐功能,特别是一些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有很强的吸引力,自制力不强的高职院校学生很容易沉迷其中,影响了他们的学业、交际能力和身心健康。首先,沉迷网络容易导致学业荒废。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网络游戏各式各样,对自制力弱的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许多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由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积极性不高,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严加看管,沉迷于网络游戏,毫无节制地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以致于学业荒废。其次,沉迷网络导致学生交际能力弱化。长期的沉迷網络使他们与现实社会脱节,容易引起情感的匮乏和人际关系的淡漠,久而久之将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另外,沉迷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经常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必定会减少,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容易导致孤僻、冷漠、情感缺乏、不关心集体等心理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丰富了交流方式,增强了学习自主性,但同时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高职院校可以从教育对象着眼,引导高职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学会自我教育;从施教主体着手,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从教育载体着力,主动占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等多举措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从教育对象着眼,引导高职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学会自我教育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应该在新媒体的使用者“大学生”身上下功夫,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新媒体素养,引导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中自主学习,学会自我教育,合理正确地使用新媒体。首先,加强对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正面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日常教育活动,以渗透式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情趣健康的网络观,自觉抵制有害思想的侵蚀,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高尚的审美趣味[5]。其次,加强法律和传媒道德的教育,学生在使用多媒体时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知法守法,不能发表具有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言论,不能进行网络违法犯罪。再次,要培养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自律能力,通过新媒体网络,学生能够了解到丰富的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但是要有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合理地使用网络,不能沉溺于网络,要确保网络是用来丰富文化知识、提升精神境界,而不是束缚发展,荒费学业,影响前程。
(二)从施教主体着手,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承担起“舆论领袖”的角色,主动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媒介素养,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首先,教育者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寓教于乐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利用新媒体,使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而快乐地学习。其次,教育者要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要不断革新,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频播放器、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交互沟通法、价值渗透法等方法,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的目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媒体的“虚拟社区”,如QQ群、微信群、手机短信、EMS等相对隐性的方式,以交互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思想交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主流价值信息,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从教育载体着力,主动占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高职院校要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阵地,担负教育主阵地的责任。首先,要加强高职校园网络建设。通过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校园网的正确舆论功能。其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高职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必须要收起说教的面孔,从吸引力和注意力上着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内容可以涉及网络法制教育、学习资料下载、影视剧欣赏、学生活动,文学天地、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在线等等,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通过主题网站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融入其中,变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图文的渗透式教育,让学生不经意间受到情绪的感染、思想的洗礼,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充分利用手机平台。如今,大学生基本上人人都有手机,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除了收发短信和打接电话外,还有许多的娱乐功能,如上网、购物、游戏、聊天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网络功能,建立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将隐藏的教育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大学生更加迅速、便捷地得到教育信息,迎合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会因为教育内容的长篇大论、枯燥无味而被学生拒绝,容易为学生接受,提高了新媒體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
总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紧跟时代浪潮,顺应时代变化,充分关注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应对新媒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不断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浅谈媒体的力量[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12fd7abc58fb770bf68a5549.html.
[2]李春燕.赢在新媒体时代[J].新闻研究导刊,2013(2):26.
[3]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6-7.
[4]崔焕彩.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3:21.
[5]曾军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2:29.
[6]荣静.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5(6):256.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