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媛+高春月+吴青林
摘 要:竞争情报意识属于情报学范畴,而大学生就业能力属于高等教育学范畴,通过长期研究,试图找到两门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研究如何在高校普及大学生竞争情报意识,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充实情报学和高等教育学的交叉理论和研究内容。
关键词:竞争情报;大学生;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欧阳小媛(1968-),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学;高春月(1987-),男,河南邓州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经济;(通讯作者)吴青林(1973-),男,江西余干人,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普及竞争情报教育意识提升我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编号:2016IBBA10015),主持人:欧阳小媛;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江西省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编号:13YB136),主持人:吴青林。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7-0038-03
竞争情报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用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分析和传播有关经营环境、竞争者和组织本身的准确、相关、具体、及时、具有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情报。竞争情报学是一门有关竞争环境、对手和策略的综合信息的系统研究的学问[1],它既体现一个过程——对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又体现一种成果——获取有价值的情报或策略。
竞争情报,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情报,是一种关于竞争力的情报,因此也是一种信息[2],这种信息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关于一个组织的外部或内部的环境的信息;第二,是专门采集而收集整理来的;第三,经过处理加工后可增加效益的;第四,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帮助的[3];第五,为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有效行动所采用的。
依据竞争情报的几个特征,得到它的三大功能作用:第一,预警功能,通过监测、跟进、预判、发掘等手段掌握一手情报,以其达到预警的作用[4];第二,决策功能,掌握实时的、准确的情报,可以及时调整竞争方式,调整运行决策,制定新的发展思路,及时进行研发和技术升级[5];第三,学习功能,通过借鉴优劣、对比前后、管理调整、方法改进、工具改新等,不断学习,避免走僵化的路子,避免一成不变[6]。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一)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持续上升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仅以江西省为例,据江西省大学生就业网的数据显示:2011年江西省大学毕业生约23.30万,2012年上升到约23.75万,2013年上升到约24.96万,2014年上升到约25.50万,2015年约24.31万,2016年上升到约26.62万,总体呈现稳中有升、逐年增高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选择就业的区位不协调。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区位意向大多趋于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中城市,较少愿意去西部中小城市或基层农村。而江西省高校毕业生更是明显,大多数愿意去临近江西省的长三角、珠三角,或南昌市本地等,一部分会选择本省地级城市,较少选择本省基层农村或外省基层的。
二是职业选择失衡。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首选的行业依旧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或大的公司,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舒适性、稳定性及工资待遇方面看得更加重要。江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职业选择也存在严重的失衡,存在较重的盲从性和感性意向。
三是专业需求失衡。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样化需求增加,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因此不同的专业,需求量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分工的细化,男女性别也受到不一样的结果。总体来讲,毕业生中工科类好于文科类,男生好于女生,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是供不应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理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许多毕业生还不能适应新变化和需求。一是“低不就”现象严重,许多高校毕业生觉得自己是精英,一般工作看不上;二是“高不成”,看得上的好工作,因自己能力有限,聘不上或聘上拿不下;三是“盲从性”严重,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就业信息的研判不够,认识不足,对就业竞争情报更是不了解,许多学生盲目跟从。
(四)学校、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态度各异
近年来,高校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但仅限于开拓和邀请招聘单位进校举办就业招聘会或专题讲座等。社会用人单位则持观望态度,即有需则去,无需则离,未能形成固定的、有规律性的招聘制度。毕业生则对就业持模糊不理性态度,对用人单位持观望或试用的态度。由于三方的态度和看法不一,侧重点不一,未能形成联动互通的整体,使得就业形势逐渐严峻。
(五)高校毕业生创业意向不强烈
近几年,我国不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优待措施,各地政府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江西省由于历史因素等多种原因,信息相对封闭,经济活跃程度不高,仍有许多毕业生对此不很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氛围不浓,创业机制涣散,创业环境不优,大部分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做份满意的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创业怕失败,二是创业经验不足,三是受自身资金、人脉、行业相对饱和等因素限制和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那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呢?一般认为,一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这也是毕业大学生的本质能力,也是基础能力和步入社会的前提能力[7];二是实践执行和应用技能,這是拉开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差距的主要方面,也是检验毕业生是否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的重要因素[8];三是本身的就业态度和性格素养,这也是毕业生能否长期胜任某项工作,是否能尽快就业,是否能慢慢晋升的重要影响因素[9]详见图1。
文化知识又包括本专业文化知识和非专业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包括大学期间涉猎的其他形式的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包括实践应用能力、交流交际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态度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认知等素养,包括性格习惯,“性格决定命运”,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性格的因素是决定性的,还包括意志素养,一项工作要做好或长期做下去,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和柔韧的秉性。
三、普及竞争情报意识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生在校主要就科学文化知识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学习,而综合性的就业能力,尤其是实践技能和态度素养相对欠缺,因此,普及竞争情报,达到“知己知彼”的效果,“对症下药”,实施有针对性和准确性的对策,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10]。
(一)普及竞争情报意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知识的使用性
高校大学生至少有2—3年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識,且这种学习大多是既定的教学大纲要求,是既定和守成的,主要目的是传播知识,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较少会涉及知识的实际使用性,普及竞争情报意识,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掌握知识,更是增强了知识的使用性,大学生会根据所知的竞争情报,结合就业环境,注重知识的适用、实用和使用,同时,以普及竞争情报意识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不仅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更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社会价值。
(二)普及竞争情报意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的竞争性
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在毕业前到社会上进行系统性、规范性、导向性的实践技能锻炼,不少大学生会出去做一点兼职等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但与真正的就业工作相比,犹如“打擦边球”,未能起到目的性较强与未来就业相符的实践技能锻炼,大多数大学生大学期间做过的兼职,与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并不一致,因此,实践技能几乎是从零开始,致使竞争性不强。普及就业竞争情报,提高就业竞争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及时掌握就业新环境、新趋向,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锻炼,从而提高就业的竞争性。
(三)普及竞争情报意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态度素养的适应性
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个方面来看,结合实地访谈不少大学生、企事业单位、毕业班老师等,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态度素养最为脆弱。一是对就业的态度不明朗,不投入,未达到一定的渴求高度;二是就业素养不够,不够专注,流动性、观望性较强;三是“就业性格”的适应性不够,稍有挫折,就难以适应,难以面对,“就业性格”亟待强化和锻炼。普及竞争情报,有利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竞争环境,产生认知概念和印象,潜意识中就起到了感化和教育大学生调整就业素养或“就业性格”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的适应性。
四、普及竞争情报意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开设竞争情报课程,普及就业竞争情报意识
高校课程设置中很少涉及专门的就业竞争情报,某些高校图书馆会开设竞争情报类的讲座或座谈,但针对就业竞争情报的少之又少[11]。教学大纲中也未对竞争情报学进行安排和规划,这是顶层设计上的缺陷,应引起重视,开设有关竞争情报学理论课程和讲座,普及竞争情报意识,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情报的意识。可以由图书馆入手,循序渐进的采取推进式办法,在大学生中开设此类课程,尤其是在临近毕业的学年开设。总体目标是让大学生毕业前养成和具备竞争情报意识。
(二)聘请专业授课老师,普及就业竞争情报知识
竞争情报学是一门理论抽象比较高的学问,要普及这种意识,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开设课程,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要普及这种知识,还需要聘请专业的授课老师[12]。这有利于传播正确的知识,形成科学的价值导向。可以聘请图书馆等有情报学基础的老师担任授课老师,针对就业环境,结合理论课程,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分析和讲解。同时,聘请专业授课老师,也能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和高度关注,达到预期效果,使大学生从对这一学科的无知到认知,再到感知,进而以理性的姿态,获取就业竞争情报知识。
(三)普及就业竞争情报,转变和提升就业态度和能力
普及竞争情报意识,尤其是普及就业方面的竞争情报,达到周期短、收益高的效果是短期型的有效策略[13]。竞争情报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难以很快掌握,但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方面的普及教育,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普及竞争情报意识,可以转变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态度朝着更加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会根据新的就业环境,转变自己对就业对工作的态度,未雨绸缪,事先有备。普及就业竞争情报,有利于大学生对照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就业综合能力。
(四)建立竞争情报机构,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情报学是一个系统性的体系,竞争情报学更是需要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普及竞争情报意识,可以建立专门的教学机构,形成系统性教学体系,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普及教育工作。建立普及竞争情报机构,也有利于拓宽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及时高效的发现和搜集最新的就业信息,并进行高质量的鉴别和筛选,形成竞争情报,及时指导和指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建立普及竞争情报教育的机构,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证实践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教师为人员组成,以最终形成有组织有系统有归属的,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便利条件为目的服务机构。
(五)完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鼓励创新创业创造
普及竞争情报意识,尤其是就业创业方面的竞争情报,最终目的是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14]。成立竞争情报机构不是形式,不是终点,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不断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创造。要真正实现普及竞争情报意识,仅仅依靠开设情报课程、聘请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竞争情报知识、建立竞争情报机构还是不足的,最终要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完善就业竞争情报的服务体系,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和便利的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21-24.
[2]宋惠兰.大学生竞争情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内江师范学院竞争情报教育的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4):11-15.
[3]周芝萍,张发亮.高校开展竞争情报教育指导大学生就业探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5-37.
[4]徐芳.国外竞争情报研究进展:概念辨析、问题论域及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1(1):46-51.
[5]刘洪.中医药高校开展竞争情报教育指导大学生就业探讨[J].图书情报研究,2009(3):43-46.
[6]刘芳,朱沙.基于竞争情报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1):42-46.
[7]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匹配性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5):34-37.
[8]孙志梅.关于在我国高校开展竞争情报普及教育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0(11):119-121.
[9]孙志梅,马莎莎.浅议我国高校竞争情报教育现状与对策[J].晋图学刊,2010(5):8-11.
[10]于飞,丛春梅,焦健.基于竞争情报分析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7-8.
[11]龙必尧,陈峰.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21-24.
[12]高希瑞,吕斌.企业情报职业需求分析——基于招聘网的统计与挖掘[J].图书情报工作,2009(4):9-12.
[13]徐美凤,丁元明,苏震.竞争情报人才需求与高校教育状况对照分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例[J].现代情报,2010(7):119-122.
[14]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129-138.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