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研究

2017-08-15 00:49汪娜刘会平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汪娜,刘会平

(安阳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南 安阳 455000)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研究

汪娜,刘会平

(安阳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南 安阳 455000)

人类已经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国家建设的迫切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秉承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一原则,高校通过建立涵盖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和反馈机制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度,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大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促使其生态人格的形成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教育和人才支撑。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鉴于我国目前严峻的环境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观念和行为是否具有生态性,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成效。换言之,公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公民的环境素质对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有着重大影响。[1]公民环境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高校应抓住大学这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在青年大学生当中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质的合格人才。

一、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必然性

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容,更是生态文明时代下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融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的需要

工业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折点。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不再满足于之前有限地利用自然,而是从原本的“自然中心主义”转变为“人本主义”,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成为了自然的主宰。[2]这种对自然的认知和相处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马克思早在18世纪就已经预料到这种结果并提醒过世人,但他的声音被人类征服自然的喜悦湮没了。直到环境问题影响到其生存和发展空间时,人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开始了“增长极限”的讨论,民间也掀起了各种环保运动。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首次“人类与环境”会议,标志着环保行动由民间群众性活动上升到政府行为,生态文明建设也被许多国家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当中。我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技术落后、发展方式粗放,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但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不得不调整国家发展理念和战略。“九五”规划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大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十六大以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统筹”等发展理念;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并将其纳人国家发展整体布局当中。顺应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布局的需求,高校必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承担起教育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的职责。

(二)顺应时代对高校职能新要求的需要

我国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职能的具体内容必须跟随国家整体发展布局和要求做相应的调整,这是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对高校科学研究及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崭新命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常态化的教育活动中,在传授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境道德责任感,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发的环保行为。相对于其它机构而言,更具备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条件。首先,高校具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的便利条件。它汇聚着一大批具有较高学识水平和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具有先进的实验装备和科研条件,便于进行生态文明领域的基础性及前瞻性研究;其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专业教育机构,更加便于加强环境相关学科建设及有意识的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知识、观念。

(三)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是维护高校稳定及高校各项职能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和谐校园包括校园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可以激发身处其中师生的美感享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母校的热爱,还可以对其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构建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除了加强对校园环境的设计、建设,更多要依靠师生对校园环境地维护。师生是维护校园环境的主体,只有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对校园环境具备保护意识、责任感,才能有效化解和消除校园中的不和谐因素,实现校园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否则,再美的校园环境也会被破坏。“建”和“护”不能协调发展的话,生态校园、和谐校园就无从谈起。

(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123他还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含智力和体力的提升,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培养在个性、能力、知识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个体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之一。传统高等教育受应试教育、市场取向、学科壁垒及科技理性等多重因素影响,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大学生人格、道德等人文素质培养。高校应该扭转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其中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当代大学生人格及道德的重要组成,也是衡量其人格是否健全、道德是否高尚的重要指标。所以,高校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后来,摄影家办了展览,她在圈中就小有名气了。涂当偶尔也给她拍几张发在微博上,但一直是半红不黑的,直到那天陈小北找到她。陈小北把她的照片放到了某知名网站上,并想方设法做成头条新闻。一夜之间,她红了,三炒两炒,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牌子或网店找她代言。于是,街头巷尾的婆婆妈妈也知道了,只除了她那个从不上网的爸爸叶之容。

二、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受社会大环境及公众媒体影响,高校师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有所提升。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知之不多,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行为欠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成效甚微。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不均衡

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问题上,环保行动也由民间逐步上升为政府行为。然而,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却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落后、相关师资短缺且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欠缺以致于对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体方法、途径、措施还不成熟,师生重视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和养成。有一项针对“您所在大学开设过生态环保方面的课程吗”的调查中,有43.4%的教育者说“没有”,排在了第一,有21.7%的教育者表示“不清楚”。[4]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受众群体主要是环境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其它专业学生开课比例不足10%。由此可见,很多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还未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全校公共课程体系设置当中,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院校中发展薄弱且不平衡,亟待普及与提高。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尚未制度化

目前,一部分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可能或多或少涉及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大都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等形式体现出来。在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方面,内容应该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基本知识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只有构建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才能有效的唤起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进而转化为他们的合理合法的生态文明行为。当前,在极其有限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教育内容是不系统的,介绍环境现状的多,但是疏忽对学生在如何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教育方法偏于单一教条,重理论轻实践,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造成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实践脱节严重。除此之外,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着随意性、短期性,无法系统、规范、常态化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

三、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解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有的一些问题,切实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需要从思想导向、制度建设、保障机制及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一)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建设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如果高校忽视对师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导向,意识不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那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就是空想,即使实施也是被动实施,效果差强人意也会成为必然。所以,必须加强对师生的引导,使生态文明教育由“不实施”、“被动实施”变为“主动实施”、“自觉实施”。

马克思主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包含三个基本原则,即生态和谐原则、生态责任原则、生态认知原则。[5]和谐原则要求当今人类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建立两者良性互动。责任原则是讲权利和义务、索取与回馈的统一。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料,如果人类认为这理所当然,过度索取而不注意保护,终有一天,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认知原则就是要求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自身发展规律,才能保证自然才能更好发展并为人类提供更多便利。高校师生是教育的主导和主体,唯有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三原则作为价值取向,对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有强烈的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生态价值导向。同时,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研究有关生态文教育的新途径、方法,进而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应用和推广。作为学生才能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更加认真地去学、去感知、去实践。

(二)制定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

改变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名无实”、实效性不强、乱象丛生现状的途径就是制定符合各高校实际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这是由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更加有序、规范、可操作。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制度理念、制度对象、制度规则、制度载体等方面。制度理念是灵魂、旗帜,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理念的确立,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化,有利于增强高校对制度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制度对象和制度规则的确立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的落实。因为它指出了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以及教育主体的权利、义务。这虽然不是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的最终目的,却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重要的环节;制度载体是指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规则。主要体现在对与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相关的课程、教材、师资、实践基地、教育环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在这些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要体现出生态文明教育异于其它教育形式的要求,即引导学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所以,高校要根据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明确规范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流程和措施要求,尤其是要在明确相关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的同时完善其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管理责任体系,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要求落到实处。[6]

(三)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保障机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组织、人员、软件和硬件等各个方面的保障。高校必须构建健全的生态文明教育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活动顺利推进。首先,组织保障。高校可成立专门负责机构,集中精力负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具体来说主要负责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决策、制度制定,组织和实施,协调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有效整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进行验收、评估、反馈;其次,人员保障。进一步创新高校教育领导机制,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组织机构领导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合理安排进修交流学习机会,鼓励支持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增强高校教师生态素养和教学技能,各高校要与自身办学特色和功能定位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努力探索一条以“教学-研究-实践-服务”为主线的生态教育服务体系。再次,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资金及能够体现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保障。最后,软件保障。软件保障主要指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校园制度文化体系,即制度保障和校园软环境保障。要求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对师生的管理,健全师生行为准则,营造一种文明、节约、环保的校园氛围。

(四)构建完善的评估考核反馈机制

构建评估考核反馈机制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通过评估考评,增强行政领导、师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感、参与感和参与度;第二,监督生态文明教育的落实情况,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反馈,及时发现相关制度及落实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调整改进。

评估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和个人考评。首先是对组织层面的考核评价。学校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任务分解,均衡协调分配到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尽量扩大生态文明教育覆盖的范围,努力构建全校成员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局面。并由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门组织监督其落实状况,并把实施效果纳入到对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考评中;其次,个人考评主要在学生和教师中开展,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状况纳入评优评先考核标准中,并制定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在考评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制度及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及时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在反复的实践整改过程中,探索出高效的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和方法。

四、结语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社会机构,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秉承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一原则,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合格人才,是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容和新任务。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要与自身办学特色和功能定位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努力探索出一套主要包含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建设、制度建设、保障机制及反馈机制建设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过思想引导、制度约束、机制保障、反馈整改、评估激励等一系列积极作为,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1]彭迎春.美丽中国视域下公众环境素质提升探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95-98.

[2]王秀玉.浅析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4-1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李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82-86.

[5]董嫱嫱.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探析[J].兰州学刊,2006(7):194-197.

[6]路琳.试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68-72.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Na,LIU Hui-ping
(Teaching Off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455000,China)

Man has entered into a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urgent task of construction in China.It depends on enhancement of citizen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qualities and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talents trainingmeeting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By establish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ystem,including education concept construction,system construction,support and feedback mechanis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make Marx's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 deeply rooted among people,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timulate students’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prompt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logical personality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 as to provide a solid education and tale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cological civiliz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641.6

A

1009-4318(2017)01-0077-04

汪娜(1983-),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研究。

2016-12-09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qn-232);安阳工学院校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JJ2016034)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